03年杨利伟返回地球嘴角带血,隐瞒媒体故意擦掉,究竟是为何?

茂材阅览世界 2024-11-07 20:16:53

从古时候起,人们就对星空充满了好奇和向往。飞天梦,是中国人心中深藏的浪漫。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开启了一个新篇章。

火箭发射现场

03年,中国航天迎来了重要的转折,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实力,国人举国欢庆,杨利伟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外太空的人,这个身份放在任何情况下来说都是十分荣耀的,可是后来杨利伟在自己的自传中透露,当时再返回舱里竟遇到了命悬一线的时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杨利伟出舱

上天之前,成功几率到底多大

彼时,百废待兴,国内的技术储备相对薄弱,载人航天领域更是人才匮乏。老一辈航天专家大多已年近退休,年轻一代则缺乏实践经验,青黄不接的局面给工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最终,重任落在了戚发轫的肩上。

戚发轫老前辈

这位曾在“两弹一星”工程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老专家,当时距离退休仅有一年时间。为了赶上进度,戚发轫将飞船返回系统的研发放在首位。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顺利升空并安全返航,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迈出了重要一步,团队们夜以继日的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

戚发轫

经过四次无人飞船试飞,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数据和经验,为最终的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即将发射,举国关注。

杨利伟,被选定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作为飞行员的他不仅要会操作航天器,还得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

杨利伟

在见面会上,他坚定地说:“我们都是从飞行员转行来的航天员,每次特技飞行和起降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我们相信你们设计水平没问题,我们主要担心的是任务完成得不理想。我们不怕牺牲,你们也不要顾虑。”

这番话,展现了杨利伟的勇气和担当,也鼓舞了整个团队。北京时间9时整,搭载着神舟五号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点火升空。

杨利伟在飞船舱内

火箭底部喷射出熊熊烈焰,将发射台上的积水瞬间汽化,巨大的轰鸣声响彻云霄。火箭带着杨利伟和全国人民的飞天梦想,慢慢升上了天空。升空和返回,是载人航天最危险的两个阶段。

随着火箭的升空,指挥中心的气氛也变得异常紧张。在火箭加速上升的过程中,杨利伟感受到了相当于自身体重八倍的巨大压力。这种巨大的压力,连特训过的航天员都很难扛得住。

航天局工作人员

太空使命与英雄之旅

当火箭升到大概40公里高的时候,突然出了点意外。杨利伟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震颤,这种震颤与他以往的任何经历都不同。

它频率不高,幅度也不大,但却与他的内脏产生了共鸣,五脏六腑仿佛都在翻江倒海,甚至连大脑也受到了影响。

升天时刻

杨利伟一阵阵眩晕,眼前一黑,后来他回忆说,当时真觉得自己要完蛋了。这段痛苦的经历持续了26秒。

在这26秒里,飞船正在穿过电离层,和地面指挥中心失去了联系。地面人员只能焦急地等待着通讯恢复,祈祷杨利伟平安无事。终于,通讯恢复了。

当监测员看到杨利伟的眼睛在转动时,激动地喊道:“利伟还活着!”指挥中心里大家热烈鼓掌,终于松了口气。后来,杨利伟详细描述了这26秒的“生死体验”。

新闻资讯

专家分析认为,火箭振动和杨利伟的内脏产生了共振,使得内脏的震动感增强,从而引发了强烈的生理反应。这在之前的无人试飞和地面模拟实验中都没有出现过,说明载人飞行与无人飞行存在着显著差异。

神舟五号发射过程中出现的共振问题,给中国航天团队带来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对于杨利伟而言,这26秒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对他的身体造成了一定的损伤。

来源网络

惊险回程

惊险回程

经历了共振和闪光,杨利伟终于要返回地球了。可是返回过程并非坦途,新的挑战和危险接踵而至。

当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和空气的剧烈摩擦让舱体表面温度迅速上升。与此同时,返回舱要打开降落伞减速,准备安全着陆。就在降落伞打开的瞬间,意外发生了:部分伞体出现了破损。

对于返回舱来说,降落伞的破损是致命的。如果减速不好,返回舱会以非常高的速度砸到地面,后果很严重。

神舟五号返回舱二次坠地才落下

舱内的杨利伟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力,返回舱剧烈震动,他整个人被狠狠地摇晃着。

就在关键时刻,杨利伟的头盔耳麦擦伤了他的嘴角。他后来想想还是挺后怕的,要是耳麦再往下一点,划破的可能就是颈部的大动脉了。

尽管降落伞出现了破损,但好在破损程度并不严重,返回舱最终成功着陆。不过,由于巨大的冲击力,返回舱在第一次触地后又弹了起来,再次坠地后才最终停稳。

杨利伟的嘴角能明显看到血迹

这二次坠地对杨利伟来说,无疑是一次生死考验。当杨利伟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走出返回舱时,人们发现他的嘴角带着血迹。面对大家的关心,他只是简单地表示:“我的身体很好,能坚持到现在是你们的功劳!”

他故意淡化了自己在太空遇到的危险,把所有功劳都给了整个团队。为了不影响后续的航天任务,并保护其他航天员的信心,杨利伟和相关人员选择把这些险情保密。

当时的新闻报道

当时新闻报道和公开的照片中,杨利伟的嘴角伤口都被处理干净,公众并没有察觉到他在太空中经历的生死考验。

许多年后 随着越来越多的航天员成功往返太空,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变得成熟后,杨利伟才最终选择公开当年的真相。

出舱时刻

在他2010年出版的自传《天地九重》中,他详细描述了在太空遭遇的种种险情,包括共振、闪光、降落伞破损以及耳麦划伤事件。

他还坦言,在太空中,他曾听到过类似敲击舱壁的奇怪声音,这让他一度感到恐惧。

杨利伟的隐瞒,并非出于个人安危的考虑,而是为了国家利益,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长远发展。作为一名军人,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他选择默默承受风险,将恐惧和担忧深埋心底,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航天人的奉献精神。

杨利伟写的书

技术团队根据杨利伟的反馈,对火箭和飞船系统进行了改进,解决了共振问题,提高了航天员的安全保障。

虽然他此后再也没有执行过太空飞行任务,但他仍然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选择将更多的机会留给年轻一代,培养和指导新一代航天员,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新闻资讯

杨利伟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充满挑战和冒险的太空之旅,更是一曲讴歌中国航天人无私奉献、勇于探索的英雄赞歌。

他们的精神,将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投身于航天事业,继续追逐星辰大海的梦想。

新闻资讯

在老一代航天人的奠基和新一代的努力下,中国航天将继续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不断探索宇宙奥秘,为人类的和平利用太空做出更大的贡献。

未来,中国空间站的建成和运营,深空探测任务的推进,都将成为中国航天新的里程碑,续写中国航天新的辉煌篇章。

杨利伟

主要信息来源

戚发轫:我有青云志 何惧星汉遥 央广网 2022

10.16这个日子,值得铭记---环球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