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上的900年古寺,77岁老和尚独守13年”,这几个关键词迅速抓住了我的眼球,在流量至上的时代,这样的词汇自带热度。
我点开了视频,画面里一位老和尚躺在简陋的土炕上,身形消瘦眼神空洞,与巍峨的太行山、古老的清圆洞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信仰的力量又该如何在现实的困境中安放?
清圆洞寺光是名字就透着一股子与世隔绝的味道,它静静地站在山西太行山的悬崖边上,像一个隐士静静地看着世间的变化。
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曾经雕梁画栋的辉煌早已褪色,只剩下残存的建筑框架,无声地诉说着它曾经的故事。
如今他已是一位年迈体弱的老人,独自一人在这荒凉的山寺中与寂寞为伴,在清圆洞寺老和尚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
这里不通水电,日常用水需要他亲自到山下的河沟里去打,崎岖的山路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更何况是一位年迈体弱的老人。
早些年他还能够勉强支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每况愈下,打水成了他难以完成的任务,寺庙的破败程度也令人咋舌。
大殿内空空荡荡,黄土和石块散落一地,墙面斑驳脱落,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蜘蛛网在角落里肆意蔓延。
他不敢生病,因为他知道在这荒山野岭,一旦生病就意味着死亡,老和尚心里头其实挺孤单的,感觉没啥依靠,他很想有人帮帮他,但就是不知道该找谁。
破败的寺庙、简陋的住所、年迈体弱的老和尚,这一切都与他想象中的修行生活截然不同,他原本以为修行是远离尘世的喧嚣,追求内心的平静,却没想到现实的苦难远比他想象的要残酷得多。
简单的几句寒暄,让凡凡了解到老和尚的困境,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了老和尚孤寂的心。
一部分网友对老和尚的遭遇表示同情,赞扬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认为他为保护文物做出了贡献。
有人感慨:“老人家不容易,一把年纪了还要操持寺庙,真是令人敬佩。”也有人质疑:“寺庙的管理部门在哪里?为什么不给予老和尚一些帮助?”
他们认为修行应该量力而行,不应该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有人评论:“都77岁了,还苦修什么?这得他自己负责,不能怪别人。
有人甚至用“先度自己才能度别人”来暗讽老和尚,网络上的争论,反映出社会对信仰的不同理解。有人认为信仰是崇高的,值得尊重和敬佩,也有人认为信仰是私人的,不应该强求别人理解。
老和尚的故事恰恰触及了这个敏感的话题,引发了人们对信仰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老和尚的存在,也凸显了那些默默守护着历史文化遗产的修行者的贡献,他们可能没有赚到很多钱,但他们的行动保护了我们文化的宝贵遗产。
它让我们反思,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对待那些坚守信仰、默默奉献的人们,尤其是那些年迈体弱的修行者。
老和尚在荒山寺庙里坚持了13年,靠的是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也是对古寺的一份责任,他或许没有高深的佛法修为,但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寺庙,也守护着心中的一份宁静。
老和尚年事已高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已经无力独自承担生活的重担,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支持这些修行的人。
组织志愿者定期探访,为他们提供生活必需品,建立社会保障机制,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加强对古寺庙的保护和修缮,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安全、更舒适的修行环境。
老和尚的故事像是一个人性的照妖镜,反映出人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在喧嚣的尘世中,老和尚的坚守显得格外珍贵,也格外令人心酸。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多关心那些被忽略的人,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些默默奉献的修行者,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让他们在坚守信仰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也希望清圆洞寺,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寺,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继续传承着历史的记忆。
参考资料
信息来源:抖音-山西凡凡
这才是真正的和尚!老人家,你让释永信情何以堪?
少林寺集团有限公司
下山吃五保吧
懒,我82岁的老丈人还每天上下4楼打水、买菜做饭。叫他不要做这些,他还不高兴。退休工资比我两口子上班到手工资少不了多少,我老婆央企军工工程师,我私企管理岗[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承包给莆田人马上香火旺胜
这是没有得到信众的认可。
看破红尘,参悟六道轮回,早登极乐世界。
很容易解决:少林寺给他发工资,派和尚送物资。这是他们的分公司,不能不管。
民宗局
这是山西哪里,我想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