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鲁门(第33任,1945 - 1953)
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态度,实施全面经济封锁与军事威胁,1950年介入朝鲜战争,并且在战争期间屡次对中国核威胁。但朝鲜战争的失利,使最爱脸面的美国人丢尽了脸。杜鲁门也因此卸任。
2、艾森豪威尔(第34任,1953 - 1961)
继续延续了杜鲁门对新中国的敌对政策,曾威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极力维持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分裂状态,引发两次台海危机。但他在坚持反共的立场的同时,也被未来的中美关系留下了一定的联系空间。
3、肯尼迪(第35任,1961 - 1963)
对华态度非常强硬,对中国的实力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恐惧和误判。1963年曾策划推进对中国核打击计划,曾发表过“只要是我活着,中国就造不出原子弹”的狂言。中国1964年原子弹成功爆炸后,又计划准备用武力摧毁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后因遇刺计划而停止。
4、特朗普(第45任,2018 - 2021)
自1972年以来对华最强硬敌对的美国总统,上台后发起对华升级贸易战,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试图消灭中国的“最惠国”贸易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加强科技封锁,对中国的华为等科技巨头施以严厉制裁,给中国的科技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导致中美两国的贸易额大幅下降。在台湾问题上态度模糊。
5、拜登(第46任,2021 - 2024年11月)
对华策略继续采取打压,其上台以后,中美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在经济、科技领域制裁中国,期间出台了一份专门针对中国的法案《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充分暴露了他想要恶意干涉中国内政的狼子野心,以达到维持美国全球领导地位。
6、特朗普(第47任,刚刚上任)
有可能比以往对华变得更强硬、更狠毒,将继续认定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战略对手,打垮中国目标不会改变,有极大的可能重启并加码与中国的贸易战,有可能采取更加直接和激进的手段和措施来加强施压。中美关系未来几年不会看好。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美国对华态度总体上呈现敌对→缓和→蜜月→合作→竞争→对抗态势,强硬与对抗是中美关系七十多年来的主旋律,缓和只是暂时的。尤其在国际局势大变革的当下,推崇“美国优先”的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美国霸权与中国崛起的矛盾都不可避免,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