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邱会作到北京,老战友请他吃饭,张震席间连连称&34

白晴聊历史 2024-11-04 05:02:41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谁曾想,在国防大学这个威严的地方,竟然还藏着一段肝胆相照的革命情谊?

又有谁能想到,曾经差点阴阳两隔的两个人,如今却成了推心置腹的老同学?

惊心动魄一幕!邱会作命悬一线

1934年6月的一个黄昏,对于邱会作来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

就在他刚刚完成周总理交给的一项绝密任务后,几个荷枪实弹的警卫突然闯进了他的住处。

"你被我们队长点名了,跟我们走一趟!" 为首的警卫语气冰冷。

邱会作心里"咯噔"一下,他刚刚才炸毁了几处兵工厂和仓库,虽然是奉命行事,但也只有寥寥几人知晓内情。

难道是计划泄露了?

果不其然,邱会作被五花大绑押上了刑场。

炮火的隆隆声仿佛就在耳边,死神的镰刀正虎视眈眈。

年仅20岁的邱会作绝望地闭上了双眼。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邱会作是我的部下,有什么事冲我来!把人放了!"

邱会作回头一看,叶季壮和周总理正策马赶来,吓得刽子手连忙把他松绑。

原来,周总理和叶季壮得知邱会作被押赴刑场,连夜赶来营救。

见周总理亲自出面,刽子手哪敢不从,只得把人放了。

邱会作这才明白,原来自己差点成了肃反运动的牺牲品。

多亏了周总理和叶季壮,他才捡回一条命。

此后,邱会作对周总理感恩戴德,一生难忘这份救命之恩。

抗大岁月,志同道合结良缘

与死神擦肩而过后,邱会作来到延安抗大学习。

在那里,他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战友,其中就有后来的开国上将张震。

张震和邱会作不仅是同班同学,还是同一支部的战友。

两人朝夕相处,情同手足。

课堂上,他们一起聆听毛主席讲授哲学;操场上,他们一起挥洒青春汗水。

从学习到生活,从理想到情感,他们彼此信赖,心意相通。

谁能想到,昔日的抗大学员,竟成了日后共和国的栋梁?那段抗大岁月,不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革命人才,也孕育出革命战友间深厚的情谊。

生死相托,张震难忘农妇救命之恩

1941年11月,张震作为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奉命到江苏宿县视察工作。

谁知刚到宿县没多久,日军的汽车就火速赶来,眼看张震就要被日军抓获。

危急时刻,一个普通农妇挺身而出。

原来她发现不对劲,及时向张震发出警示。

张震连忙带着几个警卫翻身上马,在农妇的掩护下死里逃生。

张震紧紧握住农妇的手,热泪盈眶地说:"大嫂,我们有缘再见!"说完便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那个平凡而伟大的农妇,就是宿县的孔秀英。

她的机智勇敢,成全了一段佳话。

豁然开朗!不打不相识的两位老同学

40年后的一天,久别重逢的两位老战友又见面了。

曾经在生死关头救过张震的孔秀英,如今也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张震特意赶到宿县看望昔日的救命恩人。

他紧紧拥抱孔秀英,泪水沾湿了衣襟。

往事历历在目,40年前的每个细节都清晰可见。

张震深情地望着孔秀英,感慨万千。

如果没有她,自己恐怕早就埋骨异乡。

这份恩情,他没齿难忘。

离别时,张震依依不舍。

临走前,他塞给孔秀英一大笔钱。

"大嫂,我的一点心意,您老了以后也有个依靠。"

孔秀英执意不肯收。

张震坚持道:"这是救命之恩,无以为报。

大嫂,就当替我积点阴德吧。"

孔秀英这才收下,她知道张震的一片心意。

只是她万万没想到,时隔26年后张震又会到宿县来看望自己。

而这一次,除了衷心的感谢,他还带来一个噩耗。

原来孔秀英已经仙逝,得年88岁。

张震闻讯后悲痛欲绝,连夜赶来吊唁。

他含泪望着孔秀英的遗像,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勇敢机智的身影。

"大嫂,一路走好。

我不会忘记您的救命之恩的!"张震哽咽着说。

邱会作:从"娃娃政委"到"后勤先锋"

也许是在抗大结下的革命情谊,让邱会作对东北有着特殊的情愫。

解放战争爆发后,他主动请缨奔赴东北战场。

不出所料,邱会作很快得到了林彪的赏识。

凭着一身才干,他被调到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担任军级政委。

年仅33岁的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娃娃政委"。

然而,这个"娃娃政委"却有着超乎寻常的胆识和谋略。

辽沈战役期间,在他的精心谋划下,8纵成了第一支攻入锦州城的解放军。

紧接着,沈阳战役打响,8纵又一次冲锋在前,攻城拔寨,屡立战功。

邱会作的军事才能展露无遗。

但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在后勤领域同样具有独到之处。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

作为总后勤部部长,邱会作想方设法解决部队后勤难题。

部队缺粮少菜,士兵连温饱都成问题,更别提训练和作战了。

没有士兵,哪来的钢铁长城?没有后勤,哪有打胜仗的本钱?邱会作心里清楚,军队要发展,后勤必须先行。

于是,他在全军发动"生产自救"运动。

号召官兵开荒种地、养猪种菜、办工厂,自力更生搞建设。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无疑是一剂良方。

在邱会作的带领下,广大官兵发扬革命传统,艰苦奋斗,迎难而上。

仅用几年时间,就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还向国家上缴了20亿资金。

无数事实证明,邱会作不愧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后勤先锋"!有他这样的后勤专家,共和国的国防建设一定能蒸蒸日上。

文革浩劫 磨难中见真情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

就在邱会作为国防事业呕心沥血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一夜间,狂飙突起,腥风血雨。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浩劫中,即便是功勋卓著的邱会作也未能幸免。

"黑五类"、"叛徒"、"内奸",一个个大帽子扣在了他头上。

昔日的战功赫赫,如今却成了罪状累累。

甚至有人造谣说,他是国民党的卧底特务。

风云突变,让邱会作猝不及防。

但磨难面前,他没有屈服,更没有背叛。

相反,冤屈中的他愈发坚定革命信念。

"我是党培养的革命干部,就算打死我,我也坚决跟党走!"邱会作无畏地说。

在那个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年代里,无数像邱会作这样的老党员、老干部惨遭迫害,甚至失去生命。

但也正是在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一些真正的朋友挺身而出,给了他们无尽的关怀。

张震就是其中之一。

文革期间,他和邱会作断断续续地通信联系,给邱会作极大的精神支持。

后来,张震利用自己的一点特权,暗中托人为邱会作送去慰问品和药物。

那一刻,饱受摧残的邱会作泪流满面。

虽然物质上的慰藉杯水车薪,但张震的真情实意却让他无比感动。

柳暗花明又一村

文革结束后,邱会作的冤案终于昭雪。

组织上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但岁月和疾病的摧残,已让他身心俱疲。

1981年,邱会作以保外就医的名义离开北京,到西安养病修养。

此后的几十年里,他远离政治漩涡,在家人的陪伴下安度晚年。

1992年的一天,一封来自北京的信,重新点燃了邱会作心中的革命情怀。

原来,他的老战友张震专门写信邀他到北京小聚。

信中,张震一口一个"老同学",字里行间满是对旧日情谊的怀念。

望着张震的亲笔信,邱会作百感交集。

时光荏苒,物是人非。

当年的意气风发,如今都已成往事。

但战友情谊,却历久弥坚。

不顾身体欠安,邱会作带着妻子胡敏,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一路上,他心潮澎湃,对即将重逢的战友充满了期待。

千言万语不如一杯酒

国防大学,张震和邱会作重逢的地方。

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岁月的沧桑,早已爬上了他们的脸庞。

但当年的豪情壮志,依然闪烁在他们的眼中。

"老同学,没想到咱们还能再见面!"张震激动地说。

"是啊,我也没想到。

这都是党的恩情啊!"邱会作感慨万千。

两人边喝酒边聊天,话匣子一打开就合不拢了。

从抗大的点点滴滴,到抗战、解放战争的峥嵘岁月,再到共和国建设的艰辛历程,一桩桩,一件件,都历历在目。

"对了,你可知周总理当年救过我一命?"邱会作突然想起往事。

"哦?这我还真不知道。

"张震好奇地望着邱会作。

邱会作便将当年在中央苏区的生死一幕,原原本本讲述了一遍。

"没想到,周总理对你有这么大恩情。

这份救命之恩,你可得记一辈子啊!"张震感慨道。

"那还用说,这辈子我都不会忘。

要不是周总理,哪还有我邱会作?"

说着,邱会作端起酒杯,向空中遥遥敬了一杯。

"敬周总理!"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注:本文系作者原创,参考文章如下:1992年邱会作到北京,老战友请他吃饭,张震席间连连称"老同学"

2024-08-18 15:11·墨珑甲

1992年邱会作到北京,老战友请他吃饭,张震席间频频称"老同学"

2023-05-09 16:50·国学聚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