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推这本书,因为它打开了我认识西方世界的视野

志雄走 2024-05-27 10:04:37

「读者心中的“走读”Top3」

如果让你选出“志雄走读”系列你最喜爱的三本书,你会怎么选?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读者吕晓明心中的“走读”TOP3,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寻路英国》《来去美国》《京都味道》

已出版的“志雄走读”系列我全买了,只是读得很慢,还没有都读完。在读过的书里选择,我最喜欢的三本依次是《寻路英国》、《来去美国》和《京都味道》。

Top1《寻路英国》

我还没去过英国,却毫不犹豫地把《寻路英国》排在首选,恰恰是因为其“思想”。开篇志雄先生就提到英美的经验主义更对胃口,书结尾的《奇妙的光荣革命》一章又一次说自己的思维方式是经验的,我觉得通篇的写法也是如此。

书中作者带领我们漫步泰晤士河畔、柯芬园、伦敦塔、大英博物馆、伊顿公学、西敏寺等地,从旅游的角度看是游览景点,更吸引我的是以这一连串的景点为空间载体,在时间纵轴上展开的大英帝国的几百年历史。坦率地说,我读《寻路英国》的过程比较费劲,主要因为过去对英国的了解仅限于结论式的历史教科书水平。很多内容我是边读边想:作者为什么要不吝笔墨地描述这个?比如看似情色的佩皮斯日记,绅士们的生活场景,再比如一代代国王之间、国王和贵族、教会之间反反复复的权力争斗过程,查理、亨利、詹姆斯等那些看似大众化的名字再和一世、二世等世代后缀组合,这些君王们的故事真是让我看得云里雾里。

到了伊顿公学,写到英国的贵族教育,大段摘录了切斯特菲尔德伯爵给儿子的信,我非常喜欢这些信,突然想到伯爵的信是英国贵族家庭教育的客观记录,贵族阶层受这种教育成长起来,并成为国家统治力量的构成部分,个人的素质必然会影响制度的演变并体现到内政外交上,形成大英帝国的特质。

再联系到前面的章节,我理解作者选取这些客观事实记录英国宪政形成前后政治、宗教、艺术、社会、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历史素材,其实是在尽量客观全面地展示王权如何逐步被制约,宪政制度怎样在各种力量综合作用下,最终曲折地建立起来,为什么其产生在英国有其必然因素和偶然性。书中不时结合中国的点评是点睛之笔,最后一章和后记对全书思想的概括更让我反复品味思考。我首推这本书,是因为是它打开了我认识西方世界的视野,还帮助我理解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只有深刻地理解世界,才可能更清醒地认识中国。

Top2《来去美国》

美国一直是我最感兴趣的国家,2006年走马观花去过两周,2012年又在美国学习了半年,可以比较深入地观察这个超级大国。《来去美国》是回国后拿到的,阅读时把自己的体会和作者的经历描述不断对比,这种感觉是阅读其他走读丛书没有的。越读越感到遗憾:如果去之前就有此书,无疑半年时间的收获会更大。当时住在首都华盛顿附近,有时间就去各种博物馆,也抽空去了波士顿、纽约、威廉斯堡等东部城市。惭愧地是由于我们这代人成长过程中美育的缺失, 参观过程和逛街差不多,不知道怎样去欣赏。2017年暑期又一次去美国,两周时间在波士顿、纽约、华盛顿三个城市,这次带着《来去美国》按图索骥,同样的地方感觉就不一样了。

可以说此行之后,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纽约的看法,体会到了这座世界城市的魅力。在纽约曼哈顿中城区住了5天,再去洛克菲勒中心、熨斗大厦、中央车站等地,看到的不仅是具象的建筑,仿佛也感受到了新大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脉搏。尤其是大都会博物馆,花了一个整天和两个半天,真是流连忘返。书中提到的展品,如栩栩如生的易县罗汉,气势恢宏雕刻精美的丹铎神庙(The Temple of Dendur)、Meketre墓陪葬的美轮美奂彩色木雕模型等,都深深印入了记忆。每次进出大都会博物馆要穿过中央公园,有时就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感觉不再是身处喧闹的大都市。当然《来去美国》横贯美国东西两岸,除了博物馆还有国家公园,内容远比我提到的丰富,仅仅叙述纽约一处的内容,就足以让我把它列为Top 2了。

Top3《京都味道》

京都是我纯粹受《京都味道》吸引而去的城市。受“志雄走读”丛书影响,我也逐步养成了旅游之前先找资料做功课,旅游过程做记录的习惯。虽然远达不到志雄主编的深度,可对自己是个学习提高的过程也就已经足够了。真正本地人眼里的旅游攻略少之又少,而“顽皮的京都人”奥田先生做导游,深邃的思想者志雄先生不设预算地亲自体验,这种组合写出的《京都味道》列为我的Top 3 实在有些委屈了。以往旅游时不太在乎吃什么,既舍不得花时间也不愿在吃上多花钱,在京都就不一样了。书中众多的饮食描述,让我明白这就是京都“味道” 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该在经济许可的范围内尽量体验,八千代的豆腐和怀石料理确实帮助我们从饮食的角度认识了这座古都。

从三条大桥到南禅寺、银阁寺、龙安寺等众多寺庙,从安藤忠雄的京都府立陶板名画之庭到艺伎岩崎峰子的故事和花街茶屋,这本书捧给我的是京都丰富的味道。京都,我肯定还要再去的。

开往京都的JR奈良线停靠宇治站时,一位老妇上车坐在了我旁边。出乎我对日本人的既有认识,她用不很熟练的英语主动问我Where are you from? 并就此攀谈起来。她说自己住在东京,曾经在曼谷工作过6年,今天刚在宇治游览完平等院,去下一站京都。她给我看手里的平等院导游画册,又问我有没有十元的硬币。恰好我能摸出一枚,她指着硬币上的图案,对着画册告诉我这就是平等院。我很感谢她的推荐,既然风景被钱币采用,凭常识也知道值得去看看了。

我也给她看手机里存的日本旅行照片,她一看就问我是不是很喜欢历史。得到肯定回答后她有些兴奋,说自己也喜欢,尤其是三国,哈,老派的日本人果然深受中华历史文化影响。为了补充说明,我拿出随身携带的两本书,一本是日本人写的《重新发现日本》,讲60处日本最美古建筑的,一本是“志雄走读”系列的《京都味道》。原以为日本那本她会知道并自豪一番,没想到她都翻过后,指着《京都味道》说这本好。我强调这是中国学者写的,她又说了一遍这本好。我就纳闷了,她凭什么认为这本好呢?难道只从封面和插图就感受到了京都的韵味?很想再问,可惜车到京都站了,只好心存疑问也彼此道别。

THE END

作者 | 吕晓明

编辑 | 赵婧雯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