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体”误人?其实是你自己误了自己!

灰灰看艺术 2024-09-06 14:58:49

柳公权是唐代最后一位楷书大家,按理说出现越晚的书家,想在楷书上有所成就越难。但柳公权做到了,他的字融颜、欧之长,自创新意,遒媚清劲,结字端严,笔力挺拔,清刚雅正,给人以一种完美的艺术感受,名列“楷书四大家”。

但柳字也因其太完美,故不易消化,学柳不当,十之八九易滑入露骨之弊。但哪一种字体没有自己的劣势呢?不同风格的碑帖要抓住其本质特征,择善而从,方能掌握其精髓。

▲ 唐 · 柳公权 《玄秘塔碑》

对于这个问题,感觉提法有问题,也不知道这句话处于何处。如果说柳公权的楷书比其它书法家的楷书,要想写好比其他诸体书法更吃功夫 ,这个观点不敢否认。

柳体是我临的第一个帖子,自从临写后,我写的字都有了规范,有了框架,有了结构样板。但,影响越大,越难以摆脱,可以说一入柳体或者可以说一入唐楷误半生。

现在我一直在想,唐楷从哪里来的,不是空穴来风,也从魏碑里汲取营养来的创新,是特色。如果学唐楷,学非常特色的东西,走不出去,也走不远。如同很多人学欧楷,都没走出去;学启功的,也没有走出去一个,都只是学得像而已。

▲ 唐 · 柳公权 《神策军碑》

魏碑为什么可以学,可以走出去,形成自己的风格?

因为魏碑,争奇斗艳,宛如百花园里的花草,学任何一个都可以像,也可以学到位。如果临遍魏碑,你会发现,所谓唐楷,只是魏碑加上唐代书家的个人体会与特色而已。就是说,面对魏碑,你和唐代书法家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你通过努力才有可能与他们平起平坐,甚至超越他们。否则,你永远只能在他们屁股后面做小跟班,或者小跟班的小跟班,或者更残酷,无数小跟班的小跟班。

▲ 唐 · 柳公权 《蒙诏贴》

有功夫与没有功夫,通常看是对某一书法家作品的临摹功夫和融会贯通的功夫。

如果没有一定时期学过这一家的基础,当然是写不好的, 因为我没有学过。在我的印象中学柳公权的书法比颜真卿和欧阳询的楷书的相对较少,但不是没有,对柳公权楷书的学习达到融会贯通,写一手非常出色的柳公权楷书的书法家是大有人在。

至于什么书法大师一些柳公权的书法就原形毕露了的说法,似乎不妥。

柳公权楷书的方笔点画确实写好不容易,这也是事实。翰墨书道一致认为学习柳公权书法者少的原因有二:

一是受“至刚易折”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二是柳公权的方笔没有颜真卿和欧阳询的书法点画造型更大众化,用笔技巧现代容易一点。不过能把柳公权楷书写得非常出色的书法家历代都有,许多能够将柳公权的楷书写得非常出色的仍然是大有人在。

▼ 请横屏欣赏

▲ 唐 · 柳公权 《兰亭诗》

虽然不能说柳体写的好,书法功底就一定多高,但是没有三五年的功夫还真的拿不下来,写完柳体之后一定要去写写赵体可以避免书写呆板的缺点。一句话写好柳体,以后写什么书体都不难。

柳体是书法的试金石,这句话绝对没错。我们这里有一句骂人的话:“还没学爬,你就学走”。意思是万事都要从基夲功学。基础不牢就是修空中阁楼。

▲ 唐 · 柳公权 《金刚经》

君见过木工做家椇就一切都明白了。总不可能说家椇的木方没折腾好,家椇外形整体框架结构就可形成。我们这里有位民间书法高手。可以说真是一字值千金。从不轻示于人。除非下重金才会提笔现真身。可以说象刻板翻印出来的字体。

可以这样说,正楷行草样样都来。草体犹如飞沙走石,行体光滑秀丽,大而不肥重,与柳体无异。

▲ 唐 · 柳公权 《太上洞玄护命经》

君可知这手字是怎么练出来的。别人写字是在纸上临摹。而他一开始其父就叫他把纸挂在墙壁上写一点一横一竖……点要如桃,一横一竖要写直,一撇如似刀、横直竖弯钩要勺,转折自然要有度,停笔要轻起……等一切都要合乎有劲道。

这样过了三、五载有余,方可构阶架,布摆放开始。谁知提笔写,一月方有余,别人十年功,难次相匹敌。行云如流,瞬间跳纸上。没有这样的功底,想写好柳公体做梦去吧。

2 阅读: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