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路、国道、县级公路和无名乡间小路开了三个多小时的车,终于到了兴安村的村口。把车停好以后就进了村子。在离村口不远的一家住户门前看到一位村民正在忙碌,似乎是正在收拾一副“牛下水”。双方见面以后我感觉对方有些面熟,只是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名字,对方也没有认出我,竟然把我误认为一位老板。他问我:你是来收牛的还是来收苞米的?我连忙解释说:我50多年前在这个村子插队当知青,这次就是回来看看。并问他:你认识F四妮吗?他还住在这个村子吗?这位村民回答到:四妮?那是我哥呀,我是小五,我哥还住在村子里没外出。这下子就都对上号了。当年四妮和小五是F大爷的两个孩子。F大爷是从山东“闯关东”过来的老贫农,根正苗红,忠厚老实。我插队那几年F大爷一直担任生产队的饲养员,兢兢业业。当年我们一月份插队到农村,当时天寒地冻不能盖房子,于是就安排我们这十几位知青分散住在社员家里。我和两名男生就被安排住在F大爷家里,F大爷把他家里最好的一铺火炕安排给我们几位知青住,在F大爷家住的半年多时间里得到了F大爷全家人的细心照顾,四妮、小五比我们年纪小一些,但是和我们知青也混的很熟悉。
通过和小五的聊天得知了村里的一些情况。当年我们熟悉的一些老村民有的已经过世了,有的回了关里老家,有的进了城里和孩子们住在一起。这个村子名义上有50多户,但是常住村里的只有20多户了。这20多户村民现在主要靠种地和养牛生活。有的人家以养牛为主,养的多的养了几十头牛,养的少的也养了十头左右。有的人家以种地为主,自家的地不够种就把离开村子的那些村民家的地包过来一起种。种地和养牛的大部分工作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在几户社员的家里见到了各式各样的农机还有农用车。村民的住房早就是砖瓦房了,冬季取暖主要靠烧柴和烧煤,有的村民家还用上了太阳能做辅助热源。
在小五的带领下我见到了他哥哥四妮和另一位老村民W大哥,老伴为我和村民们拍了一些照片,之后和几位村民又聊了好一会儿。这些老乡非要留我们在村里吃饭,如果要是在村子吃了午饭就不能在天黑之前赶回市里了。不得已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说还要再去我老伴当年下乡的地方看一看,互相留了微信,恋恋不舍的和老乡们告别了。
养牛户为牛过冬建造的暖棚
一户村民的住房
见到的第一位老乡小五
去见W大哥
和W大哥夫妇、四妮夫妇、小五的合影
另一户养牛人家
巧妙的利用太阳能为住房提温
种田大户家的农机和收获的玉米
另一户村民的住房
四妮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