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三差五地有肾病朋友问我:
“石院长,肌酐高到多少是尿毒症?”
问这个问题的患者,有的是刚检查出来的新肾友,第一次发现病情,肌酐就大几百、上千了;还有的患者是老肾友了,肌酐一直往上涨,四百涨到五百、五百涨到六百,身上症状也越来越多,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尿毒症、要不要透析?
肌酐到多少是尿毒症?我们经历了好几个标准,到现在各地区或各家医院的标准不一定相同。
最开始的尿毒症诊断标准是什么呢?上个世纪,我国旧版本的内科学教科书,设定的尿毒症透析标准是707μmol/L。很多肾友奇怪:为啥是这个数字、还有零有整的?
其实,这个数字是从8mg/dl换算过来的(8×88.4=707.2)。
一般到了这个肌酐水平,除了年轻力壮的棒小伙之外,一般的病人都会并发症丛生(心力衰竭、水肿、高血钾、酸中毒等等),需要透析来缓解并发症、延续生命。
然而,这个标准有2个问题:
一是,年轻男性、长得较壮的人,血肌酐水平本就高于人均。不少年轻人即使到了这个血肌酐水平,肾脏还能凑合着维持身体运转,查尿的话会发现肾脏依然能排出来不少肌酐分子,并发症也并不严重。如果这时候提前透析、让肾脏“歇业”的话,肾脏在数月内就被透析给“养废了”(术语叫“渗透性利尿作用减弱”)。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说透析有依赖性、越透并发症越多。
二是,一部分中老年女性、体型较瘦者,血肌酐水平本就低于人均。不少人的并发症严重得已经撑不下去了,急需透析来续命,但此时血肌酐还没升到707μmol/L。
所以你发现没:“血肌酐707透析”只是各种人群的一个平均值,适合年龄不大不小、身型不肥不瘦、性别不……呃,男女都要根据自己的身高体重来看。如果你的个人情况不在人均附近、而是偏向两头的,就不适用这个诊断标准。
于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版本的教科书和医学著作,就把尿毒症透析标准改了(只是有的地方和医生还在沿用旧标准)。
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个话题:
新的透析标准新标准不看血肌酐,而是看肾小球滤过率和并发症:
当肾小球滤过率降到5-10之间,就要评估并发症风险。当药物无法稳定控制并发症时,则启动透析。
这个标准很好,照顾到了不同的人群。有的患者透析时滤过率是5、有的是10,多数处于6-8之间——肾功能降到这个区间时、多数人控制不住并发症了。
然而你可能听说过,尿毒症还有一种非透析的保守治疗,这是咋回事呢?
保守治疗有2个含义:第一个是“短期保守治疗”
是指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5之后的治疗。滤过率15是国际通用的终末期肾病诊断标准,低于15就允许进行透析了,血肌酐大约在五百左右,这时透析属于“早透析”。
而我们新的透析标准,在以往叫做“晚透析”。早透析和晚透析哪个好?在医学史上有过一段时期的争论,为此展开了专门的试验。IDEAL研究结果显示:晚透析(滤过率在5-7)与早透析(滤过率在10-14)的死亡率相同。然而透析患者无论是费用还是生活质量,都不如非透析患者,所以晚透析成为了新的标准。目前的研究,都在探索怎样能让患者推迟透析、更晚透析。
而在达到允许透析的标准(滤过率15以下)之后,再下降到必须透析的标准(滤过率5)之前,这段时期的非透析治疗属于保守治疗。
所以你看,尿毒症也有2个定义:一个是早一点、轻一点的“允许透析”;另一个是晚一点、重一点的“必须透析”。
所以你问我肌酐到多少是尿毒症,答案是什么呢?
起点约为五六百、终点约为八九百,区间附近在任何一个数值启动透析的患者都有。这取决于该患者什么时候出现控制不住的并发症风险,还取决于患者本人接受透析的主观意愿(想要早透析、还是晚透析),这个时间差从一两年到五六年不等。
保守治疗的第二个含义是:
“长期保守治疗”说长期治疗,这就得说尿毒症的病变类型了。尿毒症的肾脏病变可分为2种:
一种是肾脏细胞几乎都死掉了。
这是肾脏本身发生了难以逆转的病变:大面积纤维化。也就是几乎整个肾脏被纤维细胞占据,肾脏的固有细胞已经死去、且失去了再生空间。这种大面积纤维化的肾脏没有太大的治疗价值,与长期保守治疗无缘(最多是短期),随后只能用透析机或是移植的肾脏,来代替原装肾的工作。
另一种是肾脏细胞还活着很多。
这是外界并发症施加给肾脏的、容易逆转的病变:间质细胞水肿、炎细胞浸润、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增生,包括恢复较慢的局灶性的肾小球硬化、小面积的纤维化。当这些肾脏病变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可进行非透析的长期保守治疗。
肾功能正常的人群,也可因为某些原因而在3个月内迅速发生尿毒症:狼疮、新月体、横纹肌溶解、重症新冠等等。3个月内发生的肾损害有机会完全恢复,少数可以解除病因的患者有机会停药。
初入尿毒症的患者中,存在可逆因素的患者占50%-60%;而放弃治疗采取透析、等待肾脏自己恢复,肾功能恢复率只有1.49%,所以识别可逆因素是极其重要的。
最近经常有读者朋友向我反映:“你说的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你不应该让患者知道这些。因为患者一旦知道了部分病友的肾功能可以恢复,他就可能会盲目地认为自己的肾功能也同样能恢复,从而可能去花冤枉钱。”
不得不说,这个理由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我在写文之前,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医疗行业中确实有一些类似的“瞒着不说”的观点,比如被认为“喝了必死”的百草枯如今已经有了61.8%的存活率,比如被称为“绝症”的艾滋病已经有了使其不影响寿命的治疗手段。有部分专家认为,科普这些知识可能让部分人放松警惕、从而增加患病率,不如瞒一瞒,让它们继续保持高强度的威慑力。
然而任何隐瞒,都是有代价的。通过隐瞒来进行过度威慑,会使部分本有治疗价值的患者错过治疗机会、甚至彻底放弃治疗。
可能是因为笔者个人的工作经历,见过太多当年本有治疗价值的肾损害患者。如今他们已经透析多年,失去了治疗机会,留下了终生的遗憾和悲痛,而且,遗憾与悲痛也持续不了多久了。
也感谢这些反对的声音,推动医疗行业去改革弊端、精益求精地识别可逆性尿毒症。
所以咱们肾友,只关注肌酐高到多少属于尿毒症是不够的,还要看3个方面:
一是,看肾小球滤过率:有没有到允许透析?(滤过率低于15)
二是,看并发症,有没有到必须透析?(心衰/高血钾等无法控制稳定)
三是更关键的,看肾脏细胞还有多少活着的?从而选择是否进行透析。
怎么看肾脏细胞还活着没?
有几项参考指标,准确度不同,需要有所侧重:
1. 看肾脏大小、尿液肾损伤分子(准确度高);
2. 看尿蛋白水平(准确度中等);
3. 看24小时尿量(准确度低)。
千人千病,有的患者还有其它特殊情况。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有时候会结合该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校正,评估肾脏损伤的可逆程度和治疗价值。
肾友们若还有肾脏病问题,可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