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能不只活30岁,您看他逃到承德都干啥?5件作死的事天天做》
世人皆知咸丰帝三十岁驾崩,却不知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竟是在承德避暑山庄里度过的。1860年,英法联军兵临城下,这位年轻的皇帝带着后宫佳丽,仓皇出逃至避暑山庄。表面上说是"木兰秋狝",实则是一场难以启齿的逃亡。可谁能想到,这一去竟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站。在这座清幽的皇家园林中,他不是在养精蓄锐,而是在挥霍着自己仅剩的生命。人们不禁要问:这位年轻的皇帝,在避暑山庄的日子里到底干了些什么?为何会在如此年轻的年纪就倒在了这里?
一、逃亡之路:从京师到避暑山庄
1860年9月21日,北京城内一片混乱。英法联军已攻占天津,大军距离皇城仅有百里之遥。这一日,咸丰帝坐在养心殿中,听取军机大臣的紧急汇报。
"皇上,英法联军已经攻破大沽口,他们的火炮威力极大,我军伤亡惨重!"军机大臣跪在地上,声音中带着颤抖。
咸丰帝听罢,立刻传令太监宣布:"传旨,朕要去热河避暑山庄木兰秋狝!"
这道圣旨一出,朝中大臣们心知肚明,这那里是什么木兰秋狝,分明就是要逃难。可此时此刻,谁也不敢多说什么。
第二天一早,咸丰帝便带着皇后钮祜禄氏、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和年仅五岁的皇子载淳,连同八位重臣匆匆启程。这八位重臣分别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内大臣景寿、兵部尚书穆荫、军机大臣匡源、工部侍郎杜翰和太常寺少卿焦佑瀛。
一路上,咸丰帝表现出惊人的组织能力。他派出八百名精锐骑兵护送,还命令将户部和圆明园的金银财宝全部运往承德。沿途每隔五十里就设立驿站,确保消息传递及时。
在途经密云时,当地官员献上一份密折,说是英法联军可能会追击。咸丰帝立即下令加派人手守卫古北口,并调动吉林、黑龙江的八旗兵前来支援。
9月25日,车队经过古北口时,遇到了一支蒙古部落的骑兵。这支骑兵是咸丰帝预先安排好的,专门负责在山路上为车队开路和护航。当天夜里,大队人马在司马台休整。咸丰帝在这里下达了一道密旨,令恭亲王奕䜣留守北京,全权处理与英法联军的谈判事宜。
9月28日,车队终于抵达了承德城。城中早已准备好迎接圣驾的一切事务。避暑山庄内,宫殿打扫一新,库房中堆满了粮食物资。咸丰帝下令在避暑山庄四周增派重兵把守,还专门设立了一支由满洲精锐组成的护卫队。
这支护卫队的统领后来回忆说:"那时候,皇上特别关心山庄的防务。每天都要询问岗哨的布置情况,生怕英法联军追到这里来。"
就这样,咸丰帝带着一大群人马,在短短七天内完成了这次看似仓促实则准备充分的"木兰秋狝"。虽然表面上说是去打猎,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逃亡。
而这场逃亡,不仅让咸丰帝躲过了英法联军的兵锋,也为他开启了在承德避暑山庄荒唐生活的序幕。正如当时一位老太监所说:"皇上到了承德后,整个人都变了。"
二、承德避暑山庄的"奢靡生活"
到了避暑山庄后,咸丰帝的生活完全变了样。从前在紫禁城时,好歹还要早朝,处理奏折。可到了这里,竟日日宴饮作乐,全然不顾朝廷大事。
一位当时在避暑山庄当差的老太监后来回忆:"皇上每天都要在松鹤斋用早膳,专门让御厨做些南方的精致小点。用完早膳后,就在园中游玩,常常要到午后才回来。"
避暑山庄里的松鹤斋原本是乾隆年间的御膳房,到了咸丰这里,更是日日笙歌。据记载,光是厨子就有四十多人,每天变着花样做各种山珍海味。咸丰最爱吃的是江南的蟹粉包子和苏州的松糕,常常一顿能吃十几个。
在松鹤斋的后院,还专门开辟了一个小花园,种满了各式名贵花卉。每到饭后,咸丰就喜欢在这里喝茶赏花。一位御花匠记述:"皇上特别喜欢牡丹,命人从洛阳运来了几十株名品,价值千金。可惜没过多久,这些花都因照料不当死了。"
下午,咸丰常在避暑山庄的澹泊敬诚殿看戏。这座戏楼是乾隆时期建的,acoustics极好。咸丰命人从江南请来了好几个戏班子,整天轮番上演。一位戏子回忆说:"那时候,我们一天要演三场戏,从下午一直演到深夜。皇上最爱看《牡丹亭》,有时候一个折子要重复演好几遍。"
傍晚时分,咸丰会在避暑山庄的各处园林中游玩。他最喜欢的是一处叫"水月轩"的小亭子。这里临水而建,四面环水,晚上可以赏月。一到晚上,这里就灯火通明,歌舞升平。
据说,咸丰在水月轩里设下了"月下独酌"的规矩。每逢月圆之夜,他都要在这里举办宴会。宴会上不许说朝政,只谈风月。一位随行大臣在日记中写道:"今夜又是月下独酌,皇上命人摆了十几桌酒席,席间有歌伶献艺。直到三更天才散。"
住处方面,咸丰没有住在避暑山庄的正殿,而是选择了一处偏僻的小院——蘅芜院。这院子原本是给妃子们住的,地方不大,但精致雅致。咸丰让人重新装修了一番,又在院中添了许多奇花异草。
这里不仅住着咸丰,还有他最宠爱的几个妃子。其中包括后来的慈禧太后。她们各自住在院中的厢房里,每天轮流去陪伴咸丰。一位宫女回忆说:"那时候,蘅芜院里整天笑语喧哗,比紫禁城里热闹多了。"
咸丰在避暑山庄的挥霍无度很快就传到了京城。有御史上奏说:"皇上远在避暑山庄,却日日宴饮作乐,实在有损皇家体统。"可这样的奏折根本传不到咸丰手中,都被恭亲王压了下来。
而此时的咸丰,沉浸在避暑山庄的享乐中,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国之君。每天除了看戏、饮酒、赏花,就是和妃子们玩乐。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三、咸丰帝的三个秘密嗜好
在避暑山庄的日子里,咸丰帝的一些私密生活渐渐浮出水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对戏曲的痴迷程度远超人们的想象。
一位当时在避暑山庄管理戏班的老太监回忆说:"皇上不光爱看戏,还特别懂戏。有一次,一个角儿唱错了一个字,皇上立刻就听出来了,当场就指了出来。"
咸丰不仅自己爱看戏,还经常邀请大臣们一起看戏评戏。每到这时,他总会摆出一副专家的姿态,对戏中的唱词、身段指指点点。一位随行大臣在日记中写道:"今日又看了一出《玉堂春》,皇上对那个唱旦角的很是赞赏,说她的身段比京城里的名角儿还要好。"
在避暑山庄的戏班里,有一个叫朱莲芬的名伶特别受咸丰帝的青睐。这朱莲芬本名延禧,是江南人士,从小学习昆曲,尤其擅长旦角。据说他不仅唱功了得,还精通诗词,常常能和咸丰对诗饮酒。
一位老太监回忆:"那朱莲芬是个男旦,长得极俊,唱起戏来更是美若天仙。皇上特别喜欢他唱的《牡丹亭》,每次必定要他连唱几遍。"
朱莲芬得宠的程度,从他在避暑山庄的待遇就可见一斑。他不用和其他戏子一样住在戏房里,而是在水月轩旁边单独开了一间雅室。咸丰还赏给他许多珍贵的衣物首饰,甚至连吃饭都是用的御膳。
除了朱莲芬,咸丰在承德城里还结识了不少民间艺伎。这些艺伎大多来自江南,都是些能歌善舞的美人。一位承德城的老人后来说:"那时候,经常有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半夜里偷偷进山庄。第二天一早才出来,城里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谁也不敢说。"
这些艺伎中最有名的是一位叫"春杏"的姑娘。据说她本是扬州的名妓,因为琵琶弹得好,被人推荐给了咸丰。咸丰第一次听她弹琵琶,就被她的技艺所折服,后来经常让她来避暑山庄献艺。
有一次,春杏在水月轩为咸丰弹奏《十面埋伏》,弹到一半时突然琵琶弦断。在场的人都吓坏了,因为在皇帝面前出这种错,是要掉脑袋的。可咸丰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赏了她一把名贵的琵琶。
这些秘密的娱乐活动,都是在深夜里进行的。每到晚上,避暑山庄的某些院落就会亮起灯火,传出丝竹管弦之声。有时直到东方发白,歌舞声才渐渐停歇。一位巡夜的侍卫说:"那时候,皇上经常熬到天亮才睡,第二天午后才起来,朝廷的奏折都堆在案头没人管。"
这样的夜生活,几乎成了咸丰在避暑山庄的常态。他整日里与这些艺人们厮混,完全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早已忘记了自己是一国之君。而这种放纵的生活方式,最终也成为了他健康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
四、身体每况愈下的真相
1860年冬天,避暑山庄里的太医们都注意到了咸丰帝的身体状况在急剧恶化。一位老太医在日记中记载:"皇上的面色越发苍白,走路时总是气喘吁吁,用膳的量也越来越少。"
最先发现异常的是贴身伺候的小太监。有一天早上,他去给咸丰帝更衣时,发现龙袍穿在身上竟然空荡荡的。这位太监后来回忆说:"皇上的腰围比刚到承德时小了一大圈,整个人都瘦得脱了形。"
太医们很快发现了咸丰帝健康恶化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他的烟瘾越来越大。在避暑山庄的蘅芜院里,咸丰帝专门设了一间吸烟室。一位负责管理鸦片的太监透露:"皇上每天要用掉三四钱的膏药,这个量比在京城时多了一倍还不止。"
随着烟瘾加重,咸丰帝的饮食也出现了问题。一位御膳房的厨子说:"皇上现在几乎吃不下什么东西了,一顿饭只吃几口就说饱了。可是酒量却不减反增,有时一顿能喝掉一壶御酒。"
为了缓解身体虚弱的状况,太医们开出了各种补药方子。其中最常用的是人参汤,每天早晚各一碗。但这些补药似乎并没有多大效果。一位太医在奏折中写道:"皇上的气色一天不如一天,补药喝了等于白喝。"
到了1861年初,情况更加严重。咸丰帝开始出现发烧和咳嗽的症状。太医们诊断说这是肺部感染的征兆,建议他静养戒烟。但咸丰帝不但没有听从医嘱,反而变本加厉地寻求刺激。
这时候,有人向他推荐了一种据说能够补身固本的"秘方"——鲜鹿血。据说这是关外满族人的传统补品,可以增强体力,延年益寿。咸丰帝立即命人去深山捕捉梅花鹿,每天早上活取鹿血饮用。
一位负责准备鹿血的太监回忆:"每天天不亮就要去山里抓鹿,把鹿带到山庄后马上取血。皇上要求血要是温的,说这样效果最好。"
然而,大量饮用鹿血不但没有改善咸丰帝的身体状况,反而加重了他的病情。一位太医在密折中写道:"皇上现在脉象极弱,四肢发凉,这是阳气大亏的征兆。再这样下去,恐怕会有大碍。"
到了1861年春天,咸丰帝的身体已经虚弱到了极点。他不得不减少了夜间的娱乐活动,但仍然放不下烟酒。一位值夜的太监说:"那段时间,皇上经常整夜睡不着觉,就躺在床上吸烟。有时咳嗽得厉害,痰中还带着血丝。"
这种种迹象都表明,咸丰帝的身体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即便如此,他仍然没有收敛自己放纵的生活作风,依旧在声色犬马中消磨着自己剩余不多的生命。
五、最后的日子
1860年10月18日,一个让咸丰帝彻底崩溃的消息传到了承德——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烧。据亲眼目睹这一场景的太监回忆:"那天,皇上接到消息后,整整一天没有说话,连饭也没吃一口。"
圆明园的毁灭对咸丰帝的打击极大。一位贴身太监说:"自从圆明园被烧后,皇上整个人都不一样了。以前每天还要看看奏折,现在连奏折都懒得打开,整天躺在床上吸烟喝酒。"
朝廷大事也因此陷入停滞。恭亲王奕䜣在北京城里忙得焦头烂额,处理着与英法联军的谈判事务。每次向避暑山庄递送奏折,得到的回复不是"照准"就是"知道了"。一位军机处的官员回忆说:"那时候,很多重要的奏折都压在避暑山庄里,根本没人处理。"
1861年初,英法联军终于撤离北京。朝中大臣多次上奏,请求咸丰帝回京理政。但咸丰帝却以身体欠佳为由,始终不肯启程。一位大臣在日记中写道:"皇上说是身体不好,可每天晚上还在看戏饮酒,这话谁信?"
到了1861年六月,咸丰帝的病情突然加重。太医院院使陈太医在密折中写道:"皇上现在日渐消瘦,经常发热,咳嗽不止,恐怕是肺痨之症。"
七月初,咸丰帝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他已经无法下床,只能躺在床上由太监伺候着吃饭。一位照顾他的太监说:"那时候,皇上每天只能喝些米汤,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七月十四日,咸丰帝突然召见了恭亲王奕䜣。这是他最后一次处理朝政。据当时在场的大臣记载,咸丰帝对奕䜣说:"朝廷大事,就都交给你了。"
七月十六日晚上,咸丰帝的呼吸开始变得急促。太医们轮流守在床前,但已经无能为力。一位太医在日记中记述:"皇上的脉象越来越弱,眼看就要不行了。"
七月十七日凌晨,咸丰帝咽下最后一口气。当时正值夏季,避暑山庄里闷热异常。一位值夜的太监说:"那天早上,皇上走得很安详,就像睡着了一样。"
咸丰帝在避暑山庄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年里,他亲眼目睹了大清帝国的衰败,却无力挽回。一位老臣后来感叹:"皇上最后的日子过得太糊涂了,把国家的担子都丢给了别人。"
按照清朝的规矩,皇帝驾崩后要由皇太后和大臣们共同监国。但在避暑山庄里,掌握实权的是年仅25岁的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她很快就与恭亲王奕䜣联手,开启了另一个时代。而这位年仅30岁就驾崩的皇帝,则永远留在了承德的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