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淮北的新四军是如何保障后勤供给的?

皖北一隐士 2024-05-09 20:24:36

利用闲暇时间,走访了少数还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老干部),又搜集了有关资料,让我们了解一下,抗战时期,新四军(九旅)怎样保障后勤供给的。

问了几位健在的新四军抗日老战士,他们说,我们这一带参加抗日的青年,整编后,多数在新四军九旅。

新四军

初创时期,抗日游击队的武器来源有多种,有的是游击队员自己带来的,有的是游击队向当地私人借来的,有的是群众自愿捐献的。孙象涵的桃山游击队(后改名彭南游击队),还半买半缴了桃山集火车站铁路警察的枪支(这伙路警想投降日寇),计有长枪七支,短枪三支。

俄国造(莫辛一纳甘步枪)

游击队的武器质量较差,多数是“土打五”(皖北民间土造枪),还有老套筒、汉阳造。这些民间枪支,用皖东北话说,都老掉牙了!步枪膛线几乎磨平,所幸还打得响,射程很近;少数是捷克式步枪,算是好家伙。游击队从路警手里半缴半买的七支“俄国造”(莫辛一纳甘早期型号),也算是好枪,只是子弹(口径7.62毫米)不易搞到。还有一个队员从有钱的亲戚家借来了一支“英国造"(口径7.7毫米,国人称之为英七七。李.恩菲尔德步枪)

英国造(李.恩菲尔德步枪)

另外,徐州沦陷后,国军南撤,丢弃了不少枪支、大刀、弹药,也被游击队收集起来,这批武器比较好。最好的武器主要取之于敌人,是从日、伪、顽手中缴获而来。

说到衣被,游击队没有统一服装。队员都是穿自己带来的衣服,盖自己的被子。衣被服装可谓五花八门,很不整齐。但限于条件,也只能这样。

至于吃饭,开始是吃派饭。每到一地,让保、甲长到各户派饭。原则是富户多派,穷户少派或不派。后来,连队有了炊事班,以连为单位起伙。

游击队整编为主力后,后勤供给开始正规化。1941年2月,九旅由淮海区打回皖东北根据地。建立了地方政权,有了收入。被服标准是:

每人每年发单军衣2套,单军帽一顶;棉军衣、军帽、衬衣裤各一套;布鞋6双、布袜2双、毛巾2条,绑腿一副。每三年发棉被1床。连以上干部和骑兵每两年1件棉大衣,连队每班发1件棉大衣供站岗值勤用。

饭包、米包、子弹袋、手榴弹袋则按需要配发。由于部队经常行军打仗,鞋子磨损快。除了按标准发给外,当地政府和群众还捐献和慰劳一部分。会打草鞋的战士还利用旧衣裳打草鞋穿。

仅靠缴获敌人的武器弹药不够,旅供给部在后方设立修械所(兵工厂),生产手榴弹、地雷、炮弹、大刀等,修理损坏的枪炮。

遇到攻坚战,后勤要准备云梯、火攻材料、攀登器具。如云梯既要长,又要轻便。既便于攀登圩墙,又能当浮桥使用。另外,还要准备土火箭、棉花、洋油(煤油)。必要吋,还有辣椒,用来熏碉堡里的敌人。

部队长途奔袭时,要为战士准备给养。一般有两种,生的是面粉和大米,用面袋灌装。面袋口约2寸,长4尺,便于战士斜挎在身上;熟的是炒面、大饼、馒头,一般是一天的食量。若战斗不能速决时,由炊事班做好统一前送。

2 阅读: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