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一出,人间再无寒食节诗词

呵呵呵文化 2024-04-02 03:24:52

本文约3100字。

寒食节源于春秋,晋文公感念一代忠臣介子推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绵延两千余年,寒食节一直是我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时光流逝,虽然今日的寒食节已经默默的融入了清明节,但是千年之下,寒食节的文化不会消失。

这个寄托哀愁和悼念的节日中,我们看惯了:

云表“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的人生如梦;

赵鼎“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的人生无奈;

高启“风雨里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战乱之苦;

王维“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的依依送别。

也看惯了:

洪升“明月飞乌鹊,空山鸣杜鹃”的清冷之夜;

王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的春日生机;

孟云卿“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的众生哀愁;

白居易“无月无灯寒食夜,夜深独立暗花前”的黯然自怜。

甚至:

苏轼“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人生旷达。

这些诗词中或哀伤,或沉重,或明快,或旷达,让我们看到了寒食节这一日的人生百态。

这其中,却有一首诗既有春日的明媚,又有寒食节的哀悼,既有朝代的盛世,也有对王朝制度的嘲讽。

上至皇帝朝臣,下到黎民百姓,无不动容称赞。

它就是唐德宗大加赞赏,让诗人一诗封神的《寒食》。

一、创作背景:人到暮年,一诗封神

大历十大才子中的韩翃一生很有传奇色彩,尤其是他和柳氏的爱情传奇,其凄美和宛转不亚于“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崔护和桃花美女,也不亚于“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陆游和唐婉儿。

但是,更让他具有传奇色彩的就是他因为这首《寒食》,而引发的故事。

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韩翃登进士第。

公元762年(宝应元年),侯希逸为淄青节度使,聘为其幕中从事。

公元765年(永泰元年),侯希逸为其部将所逐,韩翃在长安闲居十年。

公元774年(大历九年),先后历事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其继任节度使李忠臣,李希烈,李勉等。

公元780年(建中元年),就因这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御封为中书舍人。但很快又被贬职。

公元785年(贞元初年),去世。

可见,韩翃虽然才名在外,但是一生仕途不顺,就算他二十五岁中进士,到中书舍人也是五十一岁了,大概五年后也就去世了。

据唐代孟棨《本事诗·情感第一》中记载:“一日,夜将半,韦叩门急。韩出见之,贺曰:‘员外除驾部郎中,知制诰。’韩大愕然曰:‘必无此事,定误矣。’

韦就座,曰:‘留邸状报制诰阙人,中书两进名,御笔不点出,又请之,且求圣旨所与,德宗批曰:‘与韩翃。’时有与翃同姓名者为江淮剌史,又具二人同进,御笔复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又批曰:‘与此韩翃。’”韦又贺曰:‘此非员外诗耶?’韩曰:‘是也。’‘是知不误矣。’”

可见,当时韩翃这首《寒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图1 春城飞花

二、言外之意,举重若轻

全诗清新雅丽,一派祥和。看似歌颂盛世春意,实际是举重若轻,对历朝历代皇宫贵族的特权,甚至朝代兴亡,轻轻的融入到了短短的十四个字中,言外之意,若隐若现,妙不可言。

第一、二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语出清新,非常自然的语调描绘出了春日里长安城花团锦簇、祥和安宁的景象。

“无处不飞花”,简单的五个字,给人无限想象。寒食节已是暮春,袅袅春风下,柳絮飞舞,繁花似锦,长安城春意盎然。“东风御柳斜”,五个字特取了春日里的一个片段,柔软如丝的柳枝在轻柔的春风下,随风摇曳。正是寒食日有折柳插门的习俗,所以特别写到柳。

前两句诗人用清新疏朗的笔触,勾出皇城风拂御柳的淡雅画面,不着痕迹地烘托出京城的繁华景象和皇家的富贵气象。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只有得到皇帝的许可,才可以点火。

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内侍奉旨传送烛火的动态,而且意味着按照次第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之森严。“轻烟散入五侯家”,与上句连贯而下,由“汉宫”进而演变成为“五侯家”的特写镜头,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

“轻烟散入”紧扣“传蜡烛”而来,并在字面上与“飞”、“斜”照应,描绘出“五侯家”烛烟轻绕、袅袅飘散的迷人景象。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足以令人想见内侍代皇帝赐火而走马传烛、逐一送到“五侯家”的生动画面,至于“五侯家”如何感激浩荡皇恩,又如何烛照如昼、富丽堂皇,都在不写之中。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

关于诗中是否有言外之意,历代学者对此诗的主旨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此诗为讽喻之作,或说是讽刺杨贵妃的得宠,或说是讽刺唐代宦官的专权,还有人笼统地认为讽喻的是当时的权臣。

第二种观点认为此诗只是描摹盛世春光的感兴之作,不过是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城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第三种观点认为此处刻画富贵之家的受宠,是为了衬托贫寒之家的孤苦,也就是抒发寥落文人的愤懑情怀。

笔者认为,诗人这首诗一定是有讽刺之意。借古讽今(当然,讽刺的是唐玄宗期间)。

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诗中以汉代唐,其实是唐代诗人的惯用手法,同时也已暗寓讽喻之情。

还有,就是因为唐德宗看到了韩翃这种敢言的态度,才大加赞赏,决意赐官。

图2 寒食节长安城

三“传”与“散”的沉浸感

盛极一时的“飞花令”即源于此诗。

这首诗不光耐人寻味,其用字神妙,不光优美还精准传神。

“飞”与“斜”两个字,让一首静态的小诗变成了一组春天的长镜头。

飞花、斜柳,不光让人浮现出春日的明媚,更能感受到春风徐来,万物生长的动感,甚至有春天的温度和暖意,不仅是“诗中有画”,更是诗中有电影,有动态的镜头,仿佛让人置身春风之中,沉浸感十足。

更传神,更让人充满想象力的是“传”与“散”两个字。

寻常人无法得见那些重臣和贵族的生活,只能想象。

一个“传”字,让人能够想到日暮之后,皇宫之内,皇上传下圣谕,传旨之人准备蜡烛,带着圣谕匆匆从皇宫出发,分头到每一个被封赏的朝臣府中,传旨,授予,再点上蜡烛的场景。

为什么不用“赏”,而用“传”这个字,就是因为“传”这个字是全流程的动作,能够让人联想到整个从传旨-准备-出宫-入府-宣旨-授予-点上蜡烛的整个流程。

一个“散”字,同样非常传神,具有强烈的动感。

偌大的京城中,家家户户都是冷清清的,只有那些少数几家贵族府中,青烟袅袅,夜幕之下,显得非常突兀而又漫不经心。

在轻柔的春风的吹拂下,这下青烟四散飘扬,缓缓的,轻柔的飘到了每一户人家里。就像春风一样,让家家户户都能感受到,但是也只是感受到那些贵族们的特权。百姓们只能羡慕,甚至敢怒不敢言。

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又编》评价道:“君平以《寒食》诗得名,宋亡而天下不复禁烟,今人不知钻燧,又不深习唐事,因不解此诗立言之妙。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二语,犹只淡写。至‘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上句言新火,下句言赐火也。此诗作于天宝中,其时杨氏擅宠,国忠、铦与秦、虢、韩三姨号为五家,豪贵荣盛,莫之能比,故借汉王氏五侯喻之。即赐火一事,而恩泽先沾于戚畹,非他人可望,其余锡予之滥,又不待言矣。寓意远,托兴微,真得风人之遗。”

桂天祥在《批点唐诗正声》评价道:“禁体不事雕琢语,富贵闲雅自见。”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评价道:“首句逗出寒食,次句以‘御柳斜’三字引线,下‘汉宫传蜡烛’便不突。‘散入五侯家’,谓近幸者先得之,有托讽意。”

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评价道:“首句言处处飞花,见春城之富丽也。次句言东风寒食,纪帝京之佳节也。三句言汉宫循寒食故事,赐烛近臣。四句言侯家拜赐,轻烟散处,与佳气同浮。二十八字中,想见五剧春浓,八荒无事,宫廷之闲暇,贵族之沾恩,皆在诗境之内。以轻丽之笔,写出承平景象,宜其一时传诵也。”

图3 寒食节绵山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