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竟然干出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本身就有点自私自利的属性。但有一些人恰恰相反,却损害自己的利益,让别人获利,那么这样的行为是心理变态的体现吗?
损人利己肯定是不对的,因为无论是法律还是社会道德体系,都不允许损人利己的人出现。而事实上恰恰相反,有很多损人利己的人获得了利益,却并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也没有受到道德谴责。贪官污吏贪污了集体财产,却一夜暴富,只要没被查处,就算是清廉的官员;奸商通过倒卖假冒伪劣产品,获利颇丰,只要没被查处,就可以长期获利。那些赌博的、放高利贷的、从事特殊职业的妇女都能够干出了损人利己的事,却并不会遭到追究。或许事实上干出损人利己的事才是心理正常的表现。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自私的,要为了自己谋求生存和发展,而不是首先为别人谋求生存和发展。倘若一个人连饭都吃不上,却担心其他人能不能吃上饭,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却希望普天之下的穷苦人都能住上高楼大厦,那么这个人的心理一定是不正常的。
古代很多书生要参加科举考试,在考试之前一贫如洗,生活陷入窘境,但他们心怀天下,要济苍生,要为老百姓办事。即便他们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住的地方也不好,经常躲在没人的破庙中读书,也照样心怀天下。这样的人是不是真的能心怀天下,真的能为老百姓做事,很值得怀疑。因为他们自己的生活非常贫困,甚至吃得住的都不好,有时候吃不上饭,有时候寄居荒野,却还要为天下老百姓的疾苦担忧,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人有求生的本能,也有发展的本能。先要自己谋求生存和发展,然后才能顾及别人,才能照顾别人。但古代的很多书生读的是圣贤书,要向圣贤看齐,立意高远,却很容易陷入自恋和自大的圈套,不能自拔。一旦他们考中之后,进入官场,摇身一变成了官员,就会立刻从损己利人的状态变成损人利己的状态。他们拼命搜刮民间财富,行贿受贿,卖官鬻爵,吃了原告吃被告。只要能搞权力寻租,他们就会不遗余力地大搞权力寻租,要把以前吃过的苦补偿回来,而且要成倍补偿回来。这种前后不一致的心理发展,仍然是变态的。
杜甫住的茅屋被秋风刮破了,下雨的时候屋里“雨脚如麻未断绝。”但他心忧天下,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读这首诗的人们大多认为杜甫是忧国忧民的诗人,其实他处境并不好,自己的理想是要天下人都住上高楼大厦。当然他没有把自己的房子让出来给别人住,而是处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心忧天下。他不可能做了高官治理天下,不可能救民于水火之中。只是展现一种天下大同理想的描述,有一些损己利人的心理变态体现,却不被后代人发觉。范仲淹被贬官之后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仅仅是自恋或自大的表现,因为皇帝并不知道他如何心忧天下,也不会让他完全治理天下,而他被贬官之后已经失去了很大的权力,却只是要实现儒家最高的政治理想,当然是一种空想了。很多书生就犯这样的毛病,书生时期吃过很多苦,却心忧天下,陶醉在自己营造的理想境地中。考中之后就完全蜕变为官场的禄蠹,要拼命搜刮银子,用于官场上的来往。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也想牺牲自己的利益,成就别人的利益。这种牺牲精神难能可贵,但自己并没有多么好的资源,或者说自己并不富有,也没有官职,却要心忧天下,要把自己的利益让渡给别人,本身就是心理变态的表现。虽然一些伟大人物都有着拯民救世的理想,但逻辑上并不能反推,不能说有拯民救世理想的人都是伟大人物。就好像说伟人有吸烟的习惯,但并不是吸烟的都是伟人一样。有人临终前把财产捐献给别人,或者捐献给公益组织,本身是一种潇洒的体现,但他明明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不能持有巨额财产,也就捐了出去,正常人绝对不会这样做,那么他的这种行为算是损己利人的行为,当然也是心理变态的体现。人都有求生的本能,也都有发展的本能。倘若一个乞丐只获得了一块馒头,吃下去就活了,不吃就会死,那么他会把这块馒头分给别人的乞丐吗?
像孟子所说的那样“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说的是道德对乞丐的约束力量,这种条件只是孟子虚构的条件,而现实世界中却没有这么理想化。人出生之后没有善恶的区别,所谓的善恶只是后天人们的定义,也是人们根据个人的表现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做出的判断。两个没有什么社会观念的孩子争抢母亲的乳头,都要把对方推出母亲的怀抱,自己独占两个乳头。荀子以此认定人性恶。但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损人利己本身就是人生存的特点,似乎具备形而下的物质追求属性。倘若人接受了一定的社会道德,接受了一定的社会规则,就会由小我走向大我,由个人走向集体,走向社会层面,甚至走向国家层面,要贡献自己的利益,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损己利人。这种教化并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也是被某种意识形态灌输之后产生的。那么损己利人就是后天培养的一种行为模式,看似比较伟大,其实也是心理变态的表现。就好像别人喜欢看一个人出丑,这个人就故意在地上打滚,弄得浑身是土,只是为了博得别人一乐。这种损己利人的心态本身就是变态的,但可能给具备这种心态的人带来一定的崇高感,带来一定的心理安慰……
幸好很多人都认识到钱的重要性,也知道所谓精神的崇高似乎并不存在,而物欲的满足似乎才是正理儿。有了这样的认识,损己利人的心理变态现象也就变少了,但在特定的时期,似乎还会出现甚至变成群体性的运动,一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