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心脏停跳:纠正五大常见误解,守护心脏安全

琼琼聊健康 2024-09-15 18:48:39

心脏相关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类就是心律失常,其中又以早搏比较多见。“早搏”对于心脏病患者应该都不会陌生。它属于一种较常见的心律失常,很多患者对于早搏并不了解,在认识早搏的过程中存在错误观念,以致耽误病情的最佳治疗时间。下面来看看治疗早搏的错误观念具体有哪些方面——

1.早搏都是由心脏病引起

心脏的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临床中,早搏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早搏多发生在情绪激动、神经紧张、疲劳、更年期、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或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时。某些药物也可诱发早搏,包括抗心律失常药,即治疗早搏的药物本身也会引起早搏。病理性早搏多发生在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膜病、甲亢性心脏病等疾病发展过程中。

当然,早搏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发生率更高。因此,并非所有的早搏都是由心脏病引起。

2.早搏就是心脏停跳

早搏,是由异常心电现象引起的心脏提前收缩,即心脏受到窦房结以外部位的指令而提前收缩。早搏可分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和房室交界区性早搏。无论是哪种早搏,心脏也没有停跳,只是心脏跳动的次数与节律与正常心脏有差异。

3.只要出现早搏都很危险

早搏的诊疗通常把每分钟出现5次早搏作为一个界限,每分钟5次以上者多考虑病理性早搏,5次以下者多属于生理性早搏。现代医学证明,早搏的危险性是由原发病的严重性和早搏是否有发展为恶性心律失常的趋势来决定的,而不是由早搏的次数或症状而定。

有些人在心电图中有早搏,但他们却丝毫没有异样的感觉;有些人只是偶发早搏,就感觉心跳到了喉咙口,很不舒服。早搏,作为临床中常见的一类症状,不仅会引发心脏疾病,同时还会带来其他疾病。因此特别提醒,在日常生活中,应正确认识早搏的危害,纠正错误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早治疗,以免导致严重病变!

4.早搏的治疗就是用药控制心律

早搏但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常用的治疗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和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近年来ICD(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以及射频消融等非药物治疗临床应用取得长足进步。但对于大多数心律失常患者,药物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方法。然而,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四大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不同程度副作用,尤其是联合应用时更易发生。

近年来,中成药在早搏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例如络病理论指导下,基于中医“承制调平”思想研制而成的通络药物参松养心胶囊,不同于以往单纯阻滞与对抗的心律失常治疗理念,突出“调律”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系列循证医学研究证据也证明了通络药物双向调节心律失常的显著功效,而且在循证研究过程中,单独服用此药的患者没有出现明显心脏不良反应,因此中成药可以帮助患者“调”出正常的心律。

5.所有的早搏都需要治疗

早搏并不是全部都需要进行治疗的,很多功能性的早搏是由于劳累,熬夜,饮浓茶,喝咖啡,饮酒,精神压力大,焦虑等引发,在调整作息,放松心情以后,早搏就会逐渐消失,并不需要专门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来治疗。这些患者通常只需要进行定期随访和监测,以确保早搏不会进一步发展即可。

但是有一些早搏,如非常频发的早搏,每天多次或连续发作,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此时需要进行治疗。如果患者的早搏伴其他症状,如心悸、胸闷、头晕等,或患有其他原发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早搏可能会加重这些疾病的病情,此时也需要进行治疗。如果早搏数量过多,尤其是室性早搏,如每天超过1万次,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心功能异常,更需要找专业的心内科医生进行治疗。

温馨提醒:本文仅作科普,用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