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一出就是顶峰,人生百年,此憾无尽期

呵呵呵文化 2024-04-24 08:20:04

本文约3000字。

人生不如意常八九。

也正是那些不如意,成就了照耀千年的大诗人大词人,成就了那些灿若星辰的诗词,穿越千年,一直感动着我们。

人生沧桑,世间凄凉。

尘世间,每一个感怀之人,他们,

或行走独夜,一叶知秋,“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或寒江夜泊,雁落客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或月悬中天,从此两忘,“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或秋风萧瑟,故人不见,“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或天地深沉,王朝更替,“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或江流深处,独守空山,“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那些已经被历史长河淹没的感慨之人已经难觅,但是,每当我们蕉窗听雨,寒窗落雪,登高临江,耳边却总是莫名的回响起这些诗句,即使在微风细雨的柔软中,也会逐渐震耳欲聋,欲罢不能。

岁月冲刷,心灵脆弱渐渐牢固,那些曾经感人的诗句也渐渐远去。但是,总有一些诗句,如长虹贯日,流星坠地,让人欲罢不能,一吟泪流。

一、创作背景:千里漂泊,黯然泪下

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开始,杜甫就开始了半生的漂泊之旅。

公元759年末(乾元二年),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从同谷(今甘肃省陇南市)辗转到了成都,开启了自己在巴蜀的十年飘零生活。

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此时的杜甫在成都安居下来,浣花溪畔也建起了自己的草堂,颠沛流离的残酷生活终于告一个段落。

虽然成都暂时远离战乱,但是“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还在动荡之中,无数的老百姓还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痛苦煎熬。忧国忧民的杜甫自己惊魂未定,又已经把所有的目光都放在国家和百姓上,自己“致君尧舜上”的伟大理想更是一时一刻都没有放弃过。

这一年的春天,杜甫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独自去成都城西北,拜访诸葛亮的武侯祠,看着已经破败难寻的祠堂,看着同样壮志未酬的诸葛武侯,杜甫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千古名篇《蜀相》。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图1 成都武侯祠

二、以实写虚,寄虚于实

全诗一开篇用“寻”。

这个“寻”是两重意思,一重是寻找现实中的武侯祠,诸葛武侯在成都不管是官方还是百姓,那都是无比崇敬,所以他的祠堂应该很好找。所以,这个“寻”更重要的就是第二重意思,是寻找自己的理想寄托,那个曾经建功立业,但是最后壮志未酬的武侯,就是诗人的理想寄托。

第一、二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自问自答,带着疑问,找到了武侯祠。“柏森森”三个字非常形象的点出了武侯祠庄严肃穆的景象,也点出了诗人看到武侯祠后,崇敬的心情。

第三、四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描绘出了武侯祠内一片春景生机,生机勃勃,春光一片。

但是“自春色”、“空好音”六个字便着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诗人在此国难当头,自己羁旅千里之外的情况下,尽管春色明媚,一片生机,但是诗人内心中却仍然是忧愁愤懑。外界的春光激不起诗人内心的涟漪。

第五、六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写诸葛亮的一生。看到了武侯祠内的诸葛亮塑像,当然要感怀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生。诸葛亮一生伟业主要就是帮助刘备制定问鼎天下的计划,拿下蜀地作为根据地,后来又辅佐刘禅,南下北上,匡扶汉室。

而杜甫自己也是少有大志,一心“致君尧舜上”,辅佐圣君,成就一番伟业。现在看着先贤,难免感慨万千。

最后两句是千古名句,“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诸葛亮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六出祁山,前后《出师表》,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与诗人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

虽然诸葛亮一生伟业,但是他最大的愿望却始终没有实现,匡扶汉室的伟大愿望伴随着他星落五丈原也灰飞烟灭,这种巨大的悲伤和遗憾,即使千年之后,也壮怀激烈。

而诗人自己现在已经年近五十,诗人自己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快到垂暮之年,依然一事无成,而且远离长安,漂泊蜀地,自己的伟大理想多半也要随风而逝,自己和诸葛亮一样,最后也只能“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整首诗以实写虚,以武侯祠的实景,武侯真实的历史,写诗人自己的一生。以武侯的悲剧来写自己的人生凄凉,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评价道:“半山老人《题双庙诗》云:‘北风吹树急,西日照窗凉。’细详味之,其托意深远,非止咏庙中景物而已……此深得老杜句法。如老杜题蜀相庙诗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亦自别托意在其中矣。”

方回在《瀛奎律髓汇评》评价道:“纪昀:前四句疏疏洒洒,后四句忽变沉郁,魄力绝大。赵熙:沈郁、博大。”

胡以梅在《唐诗贯珠》评价道:“‘森森’二字有精神。”

卢麰、王溥在《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评价道:“陈德公曰:五、六稳尽,结亦洒然。评:三、四写祠堂物色,只着‘自’、‘空’二句眼于中,便已悲凉欲绝,而肃穆深沈之象,更与荒芜零落者不同。”

图2 成都武侯祠

三、十四个字凝练一生

《蜀相》这首诗充分体现出了杜诗千锤百炼的特点。

诗中第五、六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浓墨重彩,仅仅十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上句写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等人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

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杜甫的诗是唐诗集大成之作,沉郁顿挫,千锤百炼。十四个字让我们一下子穿越到三国时期,瞬间回溯完诸葛亮光辉艰难而又复杂的一生,可谓神笔。

四、万载悲歌,一吟泪流

怀古为了伤今。

诗人寻武侯祠的时候,“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

他一来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二来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个救国救民的英雄,当然,诗人一生的抱负也正是如此。

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也寄托了自己一生的理想。

“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道尽了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

唐代永贞革新首领,政治家、改革家王叔文在改革失败之后,只是木然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接着就哽咽流泪。

宋代抗金民族英雄宗泽壮志难酬,重病之际,独自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不久便盍然而逝。

人生百年,常怀千年之志。怎奈天时地利人和,缺一即难成大事。

等百年之后,回首往事,却已经发现人生将灭,壮志难酬。

这两句诗,是英雄暮年的悲歌,迁万载而不衰。

仇兆鳌在《杜诗详注》评价道:“‘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见报国苦衷。有此二句之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宋宗简公归殁时诵此二语,千载英雄有同感也。”

高棅在《唐诗品汇》评价道:“刘云:全首如此一字一泪矣。又云:千年遗下此语,使人意伤。”

《历代诗评注读本》评价道:“悲壮雄劲,此为七律正宗。”

千年以来,无数男儿,或英雄暮年,或壮志不酬,一吟此诗两行泪流。

图3 成都杜甫草堂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