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走美国367亿,转头又在中国花850亿,印度人民疑惑:花在哪了?

小酱爆娱噶 2024-09-17 16:34:36

最近,印度的“经济奇迹”被媒体炒上了天。印度央行数据显示,截止8月30日,印度外汇储备已经连续多日呈现增长态势,总规模飙升至6816.9亿美元,再创新高。这个数字,在全球经济萎靡的背景下,格外刺眼。

然而,数据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矛盾:印度对外贸易常年保持巨额逆差,2023年也不例外。一边是入不敷出的贸易账单,一边是水涨船高的外汇储备,印度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莫迪政府的“经济奇迹”,是真金白银,还是空中楼阁?

印度2023年的外贸数据,乍一看还挺亮眼:根据印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2024财年,印度与全球的贸易总额再创新高。

然而,深入分析数据就会发现,印度对外贸易的“繁荣”,其实是建立在巨额逆差的基础上的。2023年,印度与前十大贸易伙伴中的九个,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贸易逆差,其中,中印贸易总额为1184亿美元,印度对华贸易逆差高达850.3亿美元。换句话说,印度每赚1美元,就有将近72美分是花在了从中国进口商品上。

更令人玩味的是,印度与美国的贸易关系。过去三年,美国一直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而印度也一直保持着对美贸易顺差。2023年,印度对美贸易顺差更是高达367亿美元。一边是“大金主”美国,一边是“世界工厂”中国,印度在两者之间,玩得风生水起。

然而,这种“两头通吃”的策略,真的能让印度经济持续“腾飞”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巨额的贸易逆差,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印度经济的稳定。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印度经济很可能陷入困境。

为什么印度一边从美国赚得盆满钵满,一边却要心甘情愿地把赚来的钱“送给”中国?答案很简单:印度制造,不行。

近年来,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崛起,一直在积极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而印度,凭借其庞大的人口红利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美国的“香饽饽”。

拜登政府上台后,对印度更是青睐有加,不仅承诺巨额投资,还积极推动印度加入“四方安全对话”、支持印度“入常”。在美国的“糖衣炮弹”攻势下,苹果、特斯拉、美光、英特尔等一众美国巨头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印度,印度承接美国投资的规模也水涨船高。

然而,美国人千算万算,却算漏了一点:印度的制造业,根本无法支撑起美国的“去中国化”野心。

印度虽然号称“世界工厂”,但其制造业水平却远远落后于中国。印度工厂大多只能进行简单的组装,核心零部件和原材料,依然高度依赖进口。而中国,正是印度最大的进口来源国。

以电子产品为例,2023年,印度对华进口电子产品高达261亿美元,占其电子产品进口总额的35%以上。而这些电子产品,很多都是由在印度设厂的美国企业生产,最终又流回了美国市场。

换句话说,印度从美国企业那里赚来的钱,最终又通过购买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和原材料,流回了中国。印度,充当的只是一个“中间商”的角色。

更尴尬的是,印度政府对此心知肚明,却无能为力。印度财政部7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甚至建议印度企业“从中国进口或者吸引中国投资”,并承认当前印度制造业与中国还存在巨大差距,只能“先合作”。

印度官方的表态,已经暴露了印度制造的困境。在全球产业链中,印度依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想要摆脱对中国制造的依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既然对外贸易入不敷出,制造业发展滞后,那么,印度的外汇储备,又是从何而来呢?

答案是:粮食出口和外债。

印度虽然是人口大国,但同时也是农业大国。印度耕地面积位居全球第二,大部分耕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宜高产农作物种植。然而,印度政府并没有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而是选择了“赚快钱”。

2022年,全球粮食价格飙升,印度政府趁机大赚了一笔,粮食出口额度大幅提升53%。然而,与此同时,印度国内却有3.6亿人处于饥饿状态。一边是吃不饱饭的底层民众,一边是赚得盆满钵满的政府和粮商,印度的“经济奇迹”,充满了讽刺的味道。

除了粮食出口,印度的另一大“法宝”,就是借外债。

截止2023年,印度外债规模已高达6000亿美元,相当于其GDP的18%。更令人担忧的是,印度政府的财政状况也岌岌可危,2023年财政赤字预计将达到GDP的6.4%,创下近30年来新高。

然而,面对高筑的债台,印度政府却显得“心安理得”。在印度政府看来,只要能够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债务问题就可以暂时搁置。这种“以债养债”的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维持经济增长,但却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印度的“经济奇迹”,就像一个用纸牌搭建起来的空中楼阁,看似华丽,实则脆弱不堪。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内部矛盾激化,印度经济很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

一边是“来者不善”的美国投资,一边是“无法割舍”的中国制造,莫迪政府在中美之间,玩起了“平衡术”。

对于美国,莫迪政府采取的是“虚与委蛇”的态度。

一方面,印度积极承接美国投资,并利用美国的影响力,在国际社会上谋求更大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印度却并没有按照美国的意愿,在经贸领域与中国“脱钩”,反而进一步加深了与中国的经贸合作。

对于中国,莫迪政府则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

印度政府深知,以印度目前的制造业水平,根本无法摆脱对中国制造的依赖。与其“硬着头皮”搞“国产替代”,不如“顺水推舟”,继续从中国进口物美价廉的商品和原材料。

莫迪的算盘,打得不可谓不精明。然而,这种“两面通吃”的策略,真的能够长久吗?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对于美国来说,印度的“阳奉阴违”,已经引起了他们的不满。美国政客已经多次警告印度,如果继续“拿着美国的钱给中国”,美国将会采取“惩罚性措施”。

对于中国来说,印度的“实用主义”,也并非长久之计。随着中国产业升级的加速,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制造业正在向东南亚等国转移。印度如果不能抓住机会,加快自身产业升级,未来很可能被“踢出”全球产业链。

莫迪的“经济奇迹”,建立在沙滩之上,经不起风吹浪打。印度要想实现经济的真正腾飞,必须脚踏实地,发展自身的核心技术和制造能力。

靠着“小聪明”和“算计”,终究走不远。

信源

参考消息:美媒:印度经济变得更依赖中国进口环球网:印智库:中国超越美国再成印度最大贸易伙伴环球时报:印媒议论:中国再次超过美国,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国,印度对华贸易赤字达850亿美元

#寻找热爱表达的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