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策略与治疗新方向!中日友好医院专家分享

神时经 2024-11-20 02:34:2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特征为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和社会生活功能减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约有5000万人患有痴呆症,其中AD是最常见的类型。在中国,痴呆患病率为6%,AD患病率为3.9%,60岁以上人群中有983万例AD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AD患者不断增加,疾病负担不容忽视。为了让神经医生更加了解AD最新诊疗进展,我们特邀请中日友好医院彭丹涛教授,对AD的早期筛查策略及最新筛查方法研究进行分享。

潜在风险因素

AD发病是一个连续的病理过程,随年龄增长危险因素不断增加,同时认知功能逐渐降低(图1)。AD及相关痴呆是多种脑部病变的非特异性结果,存在潜在风险因素。

图1 AD连续的病理过程

2023年国际痴呆大会上发布的常见AD潜在风险因素呈现“倒U型”分布,其包含遗传、生活方式、社会经济、身心功能(抑郁症、焦虑症等)、身体感官、心脏代谢、炎症风险、有害事件和暴露、整体健康状况(图2)。

图2 AD相关痴呆潜在风险因素

发病机制

AD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淀粉样蛋白(Aβ)假说占据主导地位,内因外因共同作用导致Aβ在脑内异常沉积形成老年斑,引起神经元反应性活性氧(ROS)增高,诱导细胞凋亡,最终导致神经元功能障碍出现临床症状。

诊断

01、诊断流程

国际核心诊断流程共3个环节,针对具体病例诊断过程中,结合医院实际诊疗技术与医生经验进行诊断,生物标志物检查仅影响诊断精确度,明确诊断内容(图3)。

1.资料收集

询问患者个人史、家族史、照料观察情况、疾病服用药物情况等,内容详细有助于识别其中潜在风险因素,辅助进行诊断。

2.评估与鉴别诊断

进行血液检测、神经专科检查、认知功能评估、功能评估、精神行为评估、基因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核磁共振成像等)等,初步评估与筛查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与正常衰老造成的认知功能减退进行区分。

3.诊断

生物标志物检查为诊断AD的金标准,包括:人认知淀粉样蛋白PET、脑脊液检查(Aβ42、p-taul和t-tau)、血液检查等,精确诊断AD。

图3 AD诊断关键阶段

目前,彭教授研究团队进行AD诊断成套量表研究,现已完成2万例患者实验。在此基础上,研发AD基因筛查试剂盒,前期研究锚定46个风险基因位点,涉及AD全部重要致病机制。结合单核苷酸多态性、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单碱基延伸和质谱技术进行检测,现在已发展至79个基因位点。该研究旨在筛查风险因素,促进高危人群进一步检查就医。

02、最新诊断技术

1.Aβ/Tau-PET诊治

神经影像学诊断能够显示老年斑沉积情况,有助于AD诊断,根据研究表明,Aβ/Tau-PET对非AD的特异性、敏感性达89%~90%。

2.功能磁共振

研究表明,早期患者能够通过功能磁共振进行AD诊断,其敏感性与特异性接近Aβ/Tau-PET。缺乏Aβ/Tau-PET诊断时,可采用功能磁共振进行辅助检查。

3.血浆Aβ42/40

其他针对AD患者的早期诊断研究表明,血浆Aβ42/40可准确诊断脑淀粉样变性,Aβ42/40<0.12时,患者易转为Aβ-PET阳性和AD高风险个人,尽可能早期确诊开展治疗。

4.NIA/AA生物标志物

2023年研究中强调生物标志物在诊断AD中的重要性,明确区分衰老造成的认知功能减退与AD症状,根据研究将生物标志物分为三类(表1)。

表1 生物标志物分类

注: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GFAP:胶质酸性纤维蛋白;NflL:神经丝蛋白轻链;FDG:氟代脱氧葡萄糖;SAA:种子扩增测定

目前研究中,检验生物标记物方法多样,包括质谱法、单分子免疫法、化学发光法等,未来可推动多医院联合统一检验标准,更好筛查生物标记物,推动AD早期筛查诊断方法规范化。

03、核心生物标志物分期

通过影像学与体液针对生物标志物检测,对AD进行更加精确分期,实现超早诊断(症状出现前25年内)与分阶段靶向治疗(图4)。相较于传统根据临床症状分期,更加精确且能排除衰老造成多项认知功能障碍。

图4 AD分期

04、鉴别诊断

痴呆症是以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包含三个核心症状,分别是认知损害涉及记忆和/或学习等功能、精神情绪异常、日常生活能力或社会职业功能损害。多种疾病均可引起痴呆症,其中AD占比60%~80%。诊断过程中,需要细致区分病因,对症治疗。

治疗方法

1.抗Aβ单抗药物

根据生物标志物检测沉积情况,进行靶向清除治疗。Aβ是一种蛋白质片段,可以多种形式存在,区别在于大小、形状/结构、溶解度和疾病相关性,目前主要抗Aβ单抗药物针对Aβ蛋白聚合代谢过程中不同靶点(图5)。

图5 抗Aβ单抗药物作用靶点

2.E2814-Tau MTRB结合单抗

最新研究中,E2814-Tau MTRB结合单抗药物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其安全性、耐受性良好,具有治疗效果。

3.认知障碍药物治疗

AD疾病认知障碍无法逆转,治疗遵循个体化和多方面原则,以改善认知功能、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延长生存期、减少看护者照料负担为目的。通过神经递质联合治疗,达到治疗目的,药物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谷氨酸受体拮抗剂(美金刚)、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苯二氮䓬类药物(安定类),其中一线药物为胆碱酯酶抑制剂及谷氨酸受体拮抗剂,根据国内用药原则与患者用药后表现进行选择。

4.精神药物治疗

对严重妄想、幻觉、激越、攻击行为等精神症状患者,推荐根据症状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焦虑药物选择苯二氮䓬类药物,使用注意短期少量。治疗过程中注意心血管事件、锥体外系症状及过度镇静的风险。

5.综合治疗多模式干预

芬兰认知障碍和残疾的老年干预研究表明,采取多模式干预,通过营养、锻炼、认知训练、社交活动等多种方式,能够使患者认知获益、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慢性疾病风险降低、功能衰退风险降低,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AD的潜在风险因素多样,包括遗传、生活方式等,其发病机制复杂,以Aβ假说为主。诊断流程包括资料收集、评估与鉴别诊断、生物标志物检查。彭教授团队研发了AD基因筛查试剂盒,锚定多个风险基因位点。AD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尤为重要。最新诊断方法包括Aβ/Tau-PET、功能磁共振、血浆Aβ42/40和NIA/AA生物标志物。治疗方法涵盖抗Aβ单抗药物、E2814-Tau MTRB结合单抗、认知障碍药物治疗、精神药物治疗和综合治疗多模式干预。

彭丹涛 教授

中日友好医院

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主任,老年医学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分会常委、老年神经病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抗衰老研究分会主委;中国卒中学会血管性认知障碍分会副主委;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医促会老年保健分会副主委。

SCI及统计源期刊发表文章129篇(第一/通信作者),主编专著3部,主持全国指南5项,牵头全国多中心药物临床研究4项。《中国神经免疫及神经疾病杂志》副主编、Aging medicine《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等编委。

主持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中保委重大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首都发展基金、1项北京市科委项目等。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医药创新一等奖、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

审稿专家|彭丹涛

编辑|杨沛然

审核|柳海霞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