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上自卫队水面舰艇的现役装备(四)

云飞四海 2024-07-14 10:43:44

(3)宇和岛级扫雷控制艇:现役2艘,分别是“弓削岛”号(MSC-679)、“长岛”号(MSC-680)。

宇和岛级最初是日本海自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建造的扫雷艇,共建造8艘。主要任务是在近海和中等深度海域进行扫雷,其舰型为长首楼型,配备2台三菱6NMU-TA(B)I无磁性柴油机、2台200千瓦发电机,舰体中部设置一座传统的直立式烟囱,采用可变距螺旋桨,增加了操纵的灵活度。舰上的水雷探测设备和扫雷设备也都全部换成新的。宇和岛级全长58米,艇宽9.4米,型深4.2米,吃水2.9米,标准排水量490吨,满载排水量570吨,最大航速14节,武器系统为1门JM61-M型6管20毫米机关炮(用于射击水面上的漂雷或者是系留索被切断而浮出水面的锚雷)。

从2010年开始,宇和岛级开始陆续退役,现在仅有“弓削岛”号、“长岛”号还在服役,但已经分别在2017年3月27日和2018年3月27日被改造为扫雷控制艇,其中“弓削岛”号的舷号从MSC-679变为MCL-731,“长岛”号的舷号从MSC-780变为MCL-732。

(4)菅岛级:现役12艘,分别是“菅岛”号(MSC-681)、“能登岛”号(MSC-682)、“角岛”号(MSC-683)、“直岛”号(MSC-684)、“豊岛”号(MSC-685)、“宇久岛”号(MSC-686)、“出岛”号(MSC-687)、“相岛”号(MSC-688)、“青岛”号(MSC-689)、“宫岛”号(MSC-690)、“狮子岛”号(MSC-691)、“黑岛”号(MSC-692)。

营岛级仍然采用长首楼舰型,但首楼长度更大,并且将一贯以来的单烟囱改为并列布置的双烟囱,目的是使舰桥上的人员能直接目视舰尾方向的扫雷作业情况。首楼前面的封闭式上层建筑内装有2093型可变深度猎雷声呐的电缆绞盘,舰桥前方设有一盏航行灯,可避免夜间航行时其他船只灯光照到舰桥而使航海人员产生迷眩;至于遥控灭雷具则装在上层结构末端的舱室里。相比于宇和岛级,营岛级的艇体长度缩短4米,有助于增加横向稳定性并减少受风面积。

动力方面,菅岛级的主机仍沿用与宇和岛级相同的柴油机,不过引进了新型低速推进电动机以及与精密导航定位装置整合的自动化艇位控制系统。在一般航行状态下,菅岛级以柴油机直接驱动双轴螺旋桨推进,以低速进行猎雷作业时则改由低速电动机推进,不仅能大幅降低噪音,艇位自动控制系统也能更精确地操控主机输出与舵面角度,搭配艇首的侧向辅助推进器,进而将艇位准确地控制在反水雷战系统事先规划的猎雷航道上,甚至可将艇位保持在某一定点(需与海流进行精密的相对运动)。为了降低传至水下的噪声,菅岛级的四台200千瓦主发电机均安装在水线以上的甲板,并设于减振基座上。此外,营岛级还刻意降低了螺旋桨的转速,以减少空泡噪声的产生。

在反水雷设备上,菅岛级几乎全盘照搬桑当级,包括英国AMS公司的“瑙蒂斯”-M猎雷信息处理系统(在1996年由英国授权日本电气公司生产)、BAE系统公司的2093型变深猎雷声呐以及Societe ECA公司PAP-104MK5遥控灭雷具。虽然营岛级并未将拖曳式磁性/音响扫雷具纳入常设装备,但仍可使用澳大利亚的DAYD扫雷具;由于艇上并无容纳扫雷具的空间,故DAYD需先由扫雷支援母舰布设至任务海面,再由营岛级进行拖曳。

菅岛级全长54米,艇宽9.4米,型深4.5米,吃水3米,标准排水量510吨,满载排水量590吨,最大航速14节,武器系统为1门JM61-M型6管20毫米机关炮。

(5)平岛级:“平岛”号(MSC-601)、“屋久岛”号(MSC-602)、“鹰岛”号(MSC-603)。

平岛级的舰体设计是以营岛级为基础进行放大,长度增加3米,舷宽增加0.4米,标准排水量增至570吨,继续使用三菱6NMU系列柴油机,但总功率增加到2200马力,驱动双轴可变距螺旋桨。与菅岛级相比,平岛级在外形上的最大区别是采用了单烟囱。

平岛级配备与菅岛级类似的自动化艇位控制系统以及低速推进电动机,并采用由日本自主研发的先进反水雷装备。与菅岛级相较,平岛级拥有4台功率40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在使用电动推进的低速航行模式之下,能完全关闭柴油主机,单靠柴油发电机组来驱动推进电动机,进一步降低扫/猎雷作业时的噪声。

平岛级的OYQ-201猎雷信息系统以菅岛级的“瑙蒂斯”-M为基础进一步改进,提高了综合程度,将舰上各项导航定位/航行控制系统与水雷探测、反水雷装备都整合在一起,在全舰各处的工作站都能显示完整的水雷战信息。

平岛级配备新一代ZQS-4变深猎雷声呐以及日本新研制的S-10水下自航式灭雷具,其中ZQS-4固定于舰体底部,而非营岛级的吊放式设计,因此省下了收放绞车占用的空间。S-10是三菱重工耗费近十年时间研制的先进水下自航式灭雷具,装有两部垂直推进器与一部水平推进器,体型比海自的S-7系列与PAP-104MK5更大,不仅拥有挂载于底部的灭雷弹、机械扫雷具等,还整合有包含电视摄影机、高分辨率识别与搜索声呐,具备完整的水雷搜索与识别能力。S-10使用光纤传递母艇控制指令与灭雷具回传的图像/声呐信号,此外灭雷具上方还有一个位置问答器,配合平岛级舰底的水下收发装置,使灭雷具在移动时能持续回传与母艇相对方位、灭雷具速度与离海底距离等参数,母艇猎雷信息系统将之传输给导航系统,与母艇本身定位装置进行运算,使得操作母艇不需要静止不动就能精确掌握灭雷具的精确位置。这样一来,平岛级便拥有动态猎雷能力,只要根据S-10灭雷具与母艇的相对动态,自动导航/操作系统就可控制母艇调整航速与航向,自动维持与灭雷具的相对位置,而不需要刻意让母艇保持定点悬停,使猎雷作业的效率与灵活性大幅增加。

平岛级使用的改进型一式扫雷具所采用的对付锚雷的小型机械扫雷具经过重新设计,体积重量都比前一代装备更低,易于拖曳操作,而拖缆的浮标也加装了GPS定位接收机,使操作母舰能精确掌握扫雷具拖曳的方位,避免扫雷死角的产生。感应扫雷具方面,平岛级的新型音响扫雷具以动态线圈取代过去沿用数十年的声鼓;而新的磁感应扫雷具则具备仿真舰船目标磁信号(TEM)的能力,能更有效地对付新型磁性水雷。除了能力更强之外,平岛级的新型磁感、音响扫雷具的耗电量也有所减少。

(6)江之岛级:扫雷舰三艘——“江之岛”号(MSC-604)、“父岛”号(MSC-605)、“初岛”号(MSC-606)。目前,这三艘江之岛级全部配属给横须贺地方队第41扫雷队。

江之岛级的舰型仍以平岛级为基础,最大的区别是改用玻璃钢(FRP)来制造舰体,取代以往海自扫雷舰艇所采用的木材,这也是日本海自成军以来第一种采用玻璃钢建造的反水雷舰艇。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反水雷舰艇用的木材要求非常严格,随着时间流逝变得越来越难找,价格也越来越高昂,因此世界各国的新型反水雷舰艇都陆续用玻璃钢等无磁合成材料来取代木材。江之岛级的舷宽与平岛级相同,但舰体长度增加了6米。扫雷装备方面,江之岛级与平岛级完全相同。

(7)淡路岛级:日本海自最新的扫雷舰,计划建造3艘,目前建成服役2艘,分别是“淡路岛”号(MSO-304)和“平户岛”号(MSO-305),第3艘尚未命名,舷号为MSO-306。

淡路岛级和江之岛级一样,采用玻璃钢制造舰体。全长66.8米,宽11米,吃水2.7米,标准排水量690吨,满载排水量780吨,以2台柴油机为动力,总功率2200马力,最大航速14节,编制舰员54人。

淡路岛级装备有OPS-39H对海雷达、光电/红外探测系统,OQQ-10变深猎雷声呐、S-10水下自航式灭雷具、0ZZ-2自主式无人水下潜航器(实际上就是日本从美国采购的REMUS600)、新的音响扫雷具和磁感应扫雷具,并且装有1门JM61-M型6管20毫米机关炮。

淡路岛级由于技术十分先进,因此造价很高,首舰“淡路岛”号造价183亿日元(约1.7亿美元),二号舰“平户岛”号造价186亿日元(约1.727亿美元)。

此外,海自还有2艘由宇和岛级扫雷艇变更过来的扫雷控制艇“家岛”号(MCL-728)、“前岛”号(MCL-729)。

3.训练舰艇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日本海自所谓的训练舰,实际上是用于海上防空作战训练的舰艇。日本海自现役训练舰艇包括:

(1)“鹿岛”号远洋训练舰(TV-3508):该舰采用长首楼舰型,干舷达7.7米。全舰长143米,宽18米,型深12.3米,吃水4.6米,标准排水量4050吨,动力装置为柴-燃交替形式(CODOG),高速主机为2台SM1C燃气轮机(功率27000马力),续航主机为2台三菱S16U-MTK柴油机(功率8000马力),双轴双桨驱动,最大航速25节,续航力7000海里/18节。舰上专设供女性官兵参加远航所需的生活舱室。舰首甲板装备1座奥托76毫米炮,舰桥前方装有2门礼炮,舰中部两侧各有1座68式三联装324毫米鱼雷发射管,舰尾飞行甲板可供中型直升机起降。此外舰上还设有“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和“鱼叉”反舰导弹发射训练模拟器。

(2)初雪级中型训练舰:“岛雪”号(TV-3513)、“白雪”号(TV-3517)、“濑户雪”号(TV-3518),技术性能见前面通用驱逐舰相关条目。

(3)“黑部”号训练支援舰(ATS-4202):该舰在设计上采用平甲板舰型,高干舷,舰首明显外飘。舰长100.5米,宽16.5米,型深8.5米,吃水3.97米,标准排水量2200吨,动力装置为4台富士8MG28HX柴油机,功率9160马力,双轴双桨驱动,最大航速20节。

从侧面看,整个上层建筑显得十分高大,而且基本位于舰体中部,共分为两部分。前部上层建筑共4层,包括舰桥、雷达室、情报中心、测试评估中心、教学和居住舱室等多数重要设施都布置在这里。一座高耸的封闭式大型雷达天线基座位于上层建筑顶部后方,基座上部四面各设有一块相控阵雷达天线阵面。基座顶部设有4脚桁格桅,其上主要布置有搜索雷达和导航雷达;后部上层建筑的前端是2座并列布置的方形烟囱(两侧各有一个大型吊艇架),后部很大空间为机库,顶层后端设有飞行控制室,其右舷侧设有1部起重机。

“黑部”号的机库并不是存放直升机,而是搭载无人靶机,通常搭载四架BQM-34AI高速无人靶机和四架BQM-74“鹧鸪”Ⅲ无人靶机。舰尾飞行甲板是无人靶机的发射起飞场所(如果不用于发射无人靶机,飞行甲板也可供直升机起降)。无人靶机起飞后的跟踪控制由桅塔上的相控阵雷达负责,最多可同时控制四架。

如果不是进行实弹射击,那么靶机在完成任务后将溅人海中,然后母舰驶向溅落水域,由水兵搭乘工作艇拖带吊钩游向靶机。在将靶机挂住之后,由设在机库右后上方的起重机将靶机吊起回收。靶机上舰后,由舰载淡水进行冲洗,发动机等关键部件拆下进行维护,然后收回机库待下次继续使用。

“黑部”号动力装置为4台柴油机,双轴推进。由于该舰在回收靶机时,需要以较快的速度驶向溅落点,到达后又需要以灵活的操纵性将舰体转为有利于回收靶机的位置,为此还在首部装有辅助推进器。

“黑部”号的武器系统比较简单,仅有舰首布置的1座奥托76毫米舰炮。

(4)“天龙”号训练支援舰(ATS-4203):为使海自自官兵更多了解金刚级“宙斯盾”舰上防空导弹全方位、多批次攻击的情况,对导弹攻击效果进行评估,日本在1997财政年度批准建造1艘更加现代化的训练支援舰,取名为“天龙”号。

“天龙”号是在“黑部”号基础上发展的,舰型、结构布局、舰载装备等都与“黑部”号基本相同。但是“天龙”号的舰体长度增加了5.5米,标准排水量增加了250吨。另外,该舰的发动机功率也有所加大,从而使航速提高了2节,达到22节。

①多用途支援舰

日本海自现役有5艘燧滩级多用途支援舰,分别是“燧滩”号(AMS-4301)、“周防滩”号(AMS-4302)、“天草滩”号(AMS-4303)、“玄界滩”号(AMS-4304)、“远州滩”号(AMS-4305)。燧滩级主要是为海自作战舰艇进行对海射击训练、鱼雷发射训练、舰载直升机空投鱼雷训练等提供海上靶标支援,其上装备有拖曳式水上靶标、自行式水上靶标等。此外,该级舰搭载有一艘6.3米多用途工作艇、一艘7.9米救生艇,可执行运输物资、海上消防、海上救难、人道主义救援、救灾等多种任务。有必要强调的是,该级舰具有很强的海上拖曳能力,甚至可以拖动摩周级综合补给舰。

燧滩级采用长首楼舰型,舰前部是高大的上层建筑,其后是一座烟囱,舰尾设有飞行甲板,可供中型直升机起降。考虑到远洋航行的需要,该级舰还装有减摇鳍。舰全长65米,舰宽12米,型深5.8米,吃水3.5米,标准排水量980吨,满载排水量1400吨,动力装置为2台6MG28HX或6DKM28柴油机,功率5500马力,双轴双桨推进,最大航速15节。

从第4艘开始在舰桥前方两舷各加装了1挺12.7毫米机枪,并在对前3艘进行维修时也做了类似改装。

②潜艇救援舰

日本海自现役潜艇救援舰共有两艘,分别是“千代田”号、“千早”号。

“千代田”号潜艇救援舰的主要任务是救援失事潜艇的艇员,为此特别强化了深水救援能力和舰载医疗救护能力。“千代田”号全长112.5米,舰宽17.6米,型深8.5米,吃水4.6米,标准排水量5540吨,满载排水量6900吨,动力装置为两台三井造船8L42M柴油机,功率11500马力,双轴双桨推进,最大航速17节。

“千代田”号潜艇救援舰采用短首楼舰型,由于是救援舰,舰上并未设置大型固定武备。前甲板后方就是大型上层结构,其上方是海自传统的四角格子桅杆,结构内设置深潜救生器(DSRV)的舱室,其后为深潜救生器的操作甲板。操作甲板构造为长方形作业井,设置吊放装置,四组吊杆共同控制深潜救生器由母舰至海中的升降吊放。作业井下方直通舰底大型水门,作业时直接打开水门,深潜救生器就经由吊臂直接吊放至海中。在深潜救生器作业区后方,是舰上烟囱,舰尾设置一大型直升机甲板,可供MH-53“海上种马”这类大型直升机直接降落。因为一艘潜艇上乘员众多,若在潜艇失事后救起的舰员势必众多,但运输时可能需连同减压病床一同运输,故舰上需要大型直升机甲板以利运输。

“千代田”号搭载的深潜救生器与母舰同名,由川崎重工神户造船厂建造。这艘深潜救生器长12.4米,宽3.2米,高4.3米,排水量为40吨,水下航速4节,有2名操纵者,一次下潜可救起12名艇员。“千代田”号深潜救生器于主动力装置为1座交流电动机,辅助推动装置包括水平/垂直推进器各2套。该艇的耐压壳体采用特种高强度钢制成,非耐压壳体采用钛合金和玻璃钢,以减轻结构重量,艇上有三处观察窗,采用甲基丙烯树脂类有机玻璃制成。艇上搭载有6台电视摄像机,有1支六自由度液压式机械手。该艇艇体由三个耐压球体连接而成,并分成三个舱:首舱为驾驶舱,内有导航仪器、控制设备等;中舱为救生舱,舱下部有一个半球状的对口裙,裙壳底部与潜艇逃生口相配;后舱为机械舱。在进行救援作业时,该艇由“千代田”号潜艇救援舰携载到工作区域,然后吊放到水中后,然后深潜救生器就以自身动力前往失事潜艇进行救援。

由于该舰需进行海上救援,故舰上水下搜索传感器就非常重要。舰上设置舰体声呐,能进行水下目标搜索与定位。为了保证在救援时能够为舰载救援设备提供准确的位置,舰上还装有舰位自动控制系统(DPS)。此外,舰上还有能够容纳80名艇员的住舱以及救治减压病的医疗室。“千代田”号潜艇救援舰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实现全部自动化操作,对深海救援艇的收放还需要通过起重机来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千代田”号并不仅仅是一艘潜艇救援舰,同时还扮演着潜艇支援舰的角色,可以为潜艇提供武器、食品、淡水等干/液货补给,并且还能给潜艇充电。此外,“千代田”号还能执行人道主义救援、救灾等任务。

“千早”号潜艇救援舰是日本海自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发展的,属于“千代田”号的放大改进型,1996年获得批准,1997年10月开工,2000年服役。其舰名来自日本镰仓幕府末期到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武将楠木正成所建的千早城。

“千早”号的舰型、结构与“千代田”号大致相同,但是也有一些明显变化:一是舰体长度和宽度加大,相应地排水量、吃水深度明显增加,能够装载更多的人员、物资,更有利于支持搜救和补给作业;二是首楼长度后延,与舰桥下部实现了“无缝对接”;三是舰尾两舷外张度增加;四是将“千代田”号一些暴露在外的救援设备收在内部,防止舰体摇晃对设备可能造成的损害;五是采用了2台功率更大的柴油机,大幅提高了航速,使得该舰能够更快地抵达潜艇失事海域实施救援。而与动力装置功率增大相适应,“千早”号的烟囱尺寸也明显加大;六是吸取了“千代田”号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救灾行动中所暴露的医疗能力不足的教训,增加了舰上的医疗设施。

“千早”号舰上指挥控制区与一般舰艇极为不同,由于本舰为潜艇救援母舰,舰上战情中心改称为救援情报中心,并配置于舰桥后上方。舰上救援情报中心与舰内的水下作业控制中心联机,救援情报中心位于全舰最高处,对于舰艏与两舷的视野良好,并对全舰周边也能掌握最新状态,救援情报中心也通过舰上的卫星定位系统、无线电数据传输系统与卫星通讯系统,和岸上保持通联、或接收最新指令。上层结构前方为舰桥与驾驶台,该舰配有自动驾驶系统,同时因为搜救行动需要精确定位,故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舰上自动驾驶系统的结合,可精确保持“千早”号的位置。但由于海上的潮汐、波浪与海流都会影响救难舰只的位置,故舰上的舰艏和舰艉都加装辅助推进系统,可随时调整船舰在海上的位置,避免影响搜救任务。水下作业控制中心则控制舰上所有下水装备的操作,包括深海救生器、水下遥控载具与潜水钟的吊放等,并可进行DSRV的环境控制、监视与通信。可控制温度、压力与湿度,并以计算机控制减压舱的增减压控制。“千早”号的减压室采舰体中央轴线左右配置,不因配重影响舰艇操作。舰内分五个区域,分别是潜艇救援区、指挥控制区、主机/辅机区、医疗区与居住区。潜艇救援区位于舰舯,除了深海救难载具操作甲板外,还有深海潜水、大气潜水与水下遥控无人潜水器(ROV)等。

“千早”号在两甲板设置减压室,减压室分为高减压室与低减压室。高减压室是对于深海潜水人员减压,低减压室则用于对从失事潜艇中营救出的组员进行减压之用。千早号的两个减压室都位于舰中央轴在线,采轴线左右配置而不采两舷配置,可避免不同人员在使用减压舱时,因配重影响船舰操作,进而影响救援行动。

医疗设备及住舱:舰上还设置了多病床的医务室,医务室、病房与获救潜艇艇员寝室区连接在一起,均位于同一甲板。医务室备有手术室与X光检验设备,居住区可收容多达八十名的失事潜艇乘员。舰上人员的住舱、餐厅则位于二甲板,如此可让舰上人员与失事潜艇员初步隔离。

“千早”号的救援设备与“千代田”号基本相同,其中深潜救生器(DSRV)是与母舰同名的“千早”号,由川崎重工神户造船厂于1998年4月2日开工建造,1999年8月27日下水,2000年3月24日交付。而除声呐与深潜救生器外,“千早”号潜艇救援舰还搭载有遥控无人潜水器。当声呐测定遇难潜艇的位置后,舰上的遥控无人潜水器随即上场,其携带的水下摄影机、机械手臂可将受难潜艇在海床上的状态传回母舰,让舰上人员评估如何施救。最后母舰上的人员以深潜救生器或是潜水钟,连接遇难潜舰上的逃生舱口,对潜艇内人员进行救援。2008年6月,“千早”号潜艇救援舰进行了深达450-米的饱和下潜训练,这次饱和潜水训练的成功意味着今后日本海自潜艇救援舰的下潜救援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③试验舰日本海自现役的试验舰是“飞鸟”号(ASE-6102)。该舰主要用于武器试验,验证和测试日本研发的新型舰载武器及雷达、电子设备。其舰型为平甲板型,飞剪型舰首。

“飞鸟”号的上层建筑造型简单,大体分为三部分;前部为主体上层建筑,共有4层,整体呈方形。其前方有一长条状凸台,用以安装需要进行测试的新型垂直发射系统或舰炮等武器系统。舰桥左右两侧各有一耳桥伸出,供瞭望用。舰桥后上方是1座高耸的封闭式大型雷达天线基座,在基座上壁面装有测试的相控阵雷达天线阵面。基座顶部设有4脚格子桅,其上主要布置有搜索雷达和导航雷达;舰体中部是1座大型烟囱(后方两侧各有一个吊艇架);后部独立的长方体上层建筑是机库,其右侧上方设有1部起重机。舰尾是飞行甲板,可供10吨级直升机起降。

“飞鸟”号全长151米,舰宽17.3米,型深10.0米,吃水5.0米,标准排水量4250吨,满载排水量6200吨,动力装置为2台LM2500燃气轮机(功率43000马力)、1台LM2500涡轮发电机,双轴双桨推进,最大航速27节。

④海洋观测舰作为专门从事海洋调查的特种船舶,海洋观测舰的研究范围涵盖气象学、水声学、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水文测量学、地球物理学等诸多学科,为海军活动提供各种情报。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海洋观测舰。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步伐很快,目前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这些观测舰通过日常信息采集,已对日周边海域的水文气象、海底地形地貌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数据库,海上自卫队可借此从事反潜及扫雷作战。因此,日本近年来大张旗鼓地勘测有争议的海域,这是日本军事海外化的策略之一,海洋观测舰实际上充当了向外扩张的“急先锋”。日本海自现役海洋观测舰共四艘——“须磨”号(AGS-5103),二见级“若狭”号(AGS-5104),日南级“日南”号(AGS-5105)、湘南级“湘南”号(AGS-5106)。

“须磨”号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第三代海洋观测舰,停泊于横须贺,主要担负海洋调查、测量任务。该舰采用长艏楼舰型,长72米,宽12.8米,型深5.6米,吃水3.4米,标准排水量1180吨,动力装置为2台柴油机,功率3000马力,双轴双桨推进,最大航速15节,编制舰员65人。为在海洋观测和海底测量时保持船位,该舰装备有艏推进器;为进行海洋环境数据的采集、分析,该舰装有水温、盐分、潮流、海底地质以及音响等完备的观测器材;此外还携带有1艘11米长的小艇,供海洋调查测量研究用。

二见级海洋观测舰共建造2艘,其中1979年2月建成服役的首舰“二见”号已于2010年3月17日退役,所以只剩下二号舰“若狭”号。该舰由日立造船舞鹤船厂建造,1984年8月21日开工,1985年5月21日下水,1986年2月25日建成服役。“若狭”号主要担负海底地形、地质、地磁、海洋环境等综合调查,除了日本周围海域的调查外,还从事远洋调查。“若狭”号观测舰采用长艏楼舰型,舰长97米,舰宽15米,型深7.6米,吃水4.2米,标准排水量2050吨,满载排水量3175吨,动力装置为2台川崎MAN V8V22/30ATL柴油机,单台功率2250马力,双轴双桨推进,最大航速16节,编制舰员105人。为在海洋观测和海底测量时保持船位,该舰装备有艏推进器。舰桥下设有控制室、观测室,测量设备包括精密舰位测定装置、精密音响测定装置、海底声波探测装置、各种记录计、分析设备等,舰艉甲板还装有三部供测量作业用的小型卷扬机。为了进行精确测量,该舰还专门装有一台推进电机,用于2~3节低速航行时提供动力。

“日南”号是日本海自现役吨位最大的海洋观测舰,由三菱重工下关造船厂建造,1997年8月7日开工,1998年6月11日下水,1999年3月24日建成服役。该舰的主要任务是从事海底地形、地质、地磁、海洋环境等综合调查任务,收集反潜战、水雷战所需的海洋数据。舰型为长艏楼型,舰全长111米,舰宽17米,型深9.0米,吃水4.5米,标准排水量3300吨,满载排水量4500吨,采用柴油机电力推进(2台三菱重工S16U柴油机、1台三菱重工S8U柴油机、2台推进电机),功率5800马力,有舰艉推进器和2个舰艏推进器,最大航速18节,编制舰员90人。为了降低水下辐射噪声,有效进行海洋观测,主机和主发电机采用二级减振支撑;采用5叶大直径大侧斜螺旋桨,艏推进器隧道处安装开闭盖,辅机采用减振橡胶;船体底部的外板覆盖有阻尼材料。

该舰携带有常规观测装置,如水温记录装置、超声波多普勒多层流速计、系泊式自记流向流速计、气象观测装置、测波仪等;携带有海洋测量装置,如多波束测深仪、采泥器和质子磁力仪等;携带有音响观测装置,如浮子式声波传播测定装置、沉底式声波传播测定装置等。该舰还携带有1艘11米长的观测工作艇,航速10节,配有浅海音响观测装置、拖曳式侧扫声呐等;带有1个深潜器,长2.9米,宽1.8米,高2.4米,重约5.5吨,装有2个机械手和喷射钻探装置。此外,舰上还装有双频差分卫星定位系统(DGPS),定位误差小到厘米级,可为测量提供极好的导航定位服务。而随着女性舰员日益增多,该舰还专门开设了1个女性居住区,可容纳10名女舰员。

“湘南”号是日本海自最新一艘海洋观测舰,2010年3月17日建成服役,取代了同一天退役的“二见”号。“湘南”号的主要任务是收集详细的海洋数据,同时准确地探测、跟踪国籍不明潜艇。

该舰在建造时由于预算削减(从328亿日元减到了188亿日元),不得不大量采用商船标准。舰型为长艏楼型,舰全长103米,舰宽16.4米,型深8.7米,吃水4.5米,标准排水量2950吨,采用电力推进方式,功率4800马力,推进器为2部吊舱式电动推进装置,具有非常好的安静性,可以让海洋音响测量变得更精准,最大航速16节,编制舰员80人。该舰配备有各种探测海中、海底环境的最新高科技机器和装置,在海面的某一坐标长期停留观测,可在任何自然条件下保持坐标固定,而不受潮流和风力的漂动影响,这对于探测在日本周边海域活动的不明国籍潜艇可发挥巨大作用。

⑤音响测量舰

日本海自现役音响测量舰是两艘响级“响滩”号(AOS-5201)、“播磨滩”号(AOS-5202)。“响滩”级音响测量舰是日本仿造美国“胜利级”而建,是美日联盟条件下双方军事合作的产物。“响滩”级音响测量舰是小水线面双体船型,长宽比仅2.24。这种设计主要是由于该级舰带着精密的音响探测器材,要求航速慢而且行驶非常平稳。

“响滩”级全长67米,舰宽29.9米,吃水7.5米,标准排水量2850吨,动力装置为4台三菱重工S6U-MPTK柴油机、2台推进发电机、2台推进电机、2部推进器,功率3000马力,最大航速11节。

“响滩”级音响测量舰主要在海上测量音响,也就是对水下潜艇的螺旋桨以及发动机的声音进行跟踪、测向、测距、识别,同时还对海底背景声音进行侦察。海底的背景声音包括海浪潮汐、洋流以及海底轻微地震引起的各种各样的噪音,这叫做“本底”。本底的音响非常重要,因为潜艇音响和本底音响交叉在一起很难区别,需要用一种手段把他们进行区分筛选,将原始数据搜集以后,通过卫星通信发送到数据中心,进行整理、鉴别,并将其记录库存,这样就积累起大量的数据,包括敌方不同型号的潜艇数据,以及潜艇在不同地点的海洋背景数据。这两种数据积累形成数据库,在作战时就可把数据库编人软件,一旦发现这种声音,马上就能鉴别这是何种潜艇,属于哪个国家。

“响滩”级的核心——音响探测设备是高性能拖曳线阵列声呐。由于日本尚不能生产这种高性能水中侦听设备,所以选用了与美国海军“胜利”级音响测量舰所装相同的AN/UQQ-2型拖曳线列阵声呐。该型声呐主要用于侦听、测定潜艇辐射的噪声,进行远程监视、测向、识别和测距。该型声呐的拖缆长约1800米,拖曳线列基阵长2600多米。执行任务时,拖曳深度根据当时的海况不同而异,大约在150-450米。在被动工作模式下,AN/UQQ-2型拖曳线列阵声呐的探测距离可达300海里。

由于“响滩”级上的音响探测设备来自美国,而这类设备又非常敏感,所以美国专门在每艘舰上派了5名美国人负责看管设备,而且该级舰所获得的情报信息也要美日共享。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