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疗健康产业创新不断涌现,并发展成为最活跃的行业之一,36氪见证和陪伴着这一领域创新企业的成长,并为行业带来专业的声音。
为此,36氪推出了“医疗健康行业周报”这一栏目,接下来将定期发布,为读者提供资本、政策、财务、新产品等多角度的行业资讯。
10月20日医疗健康行业周报请查收。本次周报收录了本周医疗健康领域的融资新闻。
融资投资 若弋生物获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苏州若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数千万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由昆山天使基金投资。本轮融资款将主要用于第三代肉毒素药物管线(Sf9细胞,天然氨基酸序列)的中试至商业化生产工艺的技术转移。此外,昆山还将为若弋生物提供近1万平米的商业化生产车间、相应配套政策及与上海整形医学产业创新研究院合作等。
赛尔欣生物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上海赛尔欣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此轮融资由泽羽资本和森马创投共同完成。融资所得资金主要用于NP001项目临床试验推进及在研其它产品的研发工作,旨在加速Treg疗法的临床转化和商业化进程。
礼新医药完成3亿元C1轮融资礼新医药成功完成了3亿元C1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知名产业方中国生物制药领投,浦东创投、张江浩珩共同参与,老股东启明创投和上海生物医药基金跟投。此外,礼新医药近期已启动C2轮融资,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加速公司临床阶段管线特别是LM-302和LM-108的临床进度推进、并支持公司自主研发的抗体发现平台、下一代ADC技术平台、以及双抗技术平台,持续产出创新管线。
平方和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平方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后称“平方和”)宣布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同创伟业领投,元禾璞华、雅惠投资、云晖资本、相城金控资本、熵一资本及博行资本跟投。平方和致力于计算机视觉系统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并在四川成都、广东东莞、英国南安普顿设有研发中心、智能制造中心和销售中心。本轮融资后,平方和将在苏州设立华东中心,针对更多医疗器械及耗材的智能制造系统的研发生产做进一步扩展。
丹诺医药宣布逾3亿人民币E轮融资丹诺医药宣布完成逾3亿人民币E轮融资的首批交割。这轮融资由中山投控旗下中山创投和AMR Action Fund (AMR基金) 共同领投, 所获资金用于支持核心新药研发管线,包括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新药候选物TNP-2198和治疗植入医疗器械感染新药候选物TNP-2092的后期临床试验和商业化。
36氪专访 国产新药席卷欧美市场,但也期待中国有自己的交易“内循环”生态|36氪专访2024年,生物医药的赛点终于来到了曾经的“不可成药靶点”这里。
多位在今年促成过大额对外授权(BD)合作的创新药企人士感知到,目前,相较于过去follow同质化药品的阶段,“技术突破带动市场突破”的产品类型开始逐渐增加。比如先前的“减重神药”GLP-1、阿尔兹海默领域的β-淀粉样蛋白斑块研究,以及当前火热的TCE双抗、KRAS靶点等新药分子。
今年初,在展望未来国内医疗行业的发展时,加科思(01167.HK)董事长兼CEO王印祥就曾向36氪预判过这个趋势。在他看来,这也将成为中国创新药企和海外企业“同台竞争的关键”。
9月底,加科思公告称,已收到合作方艾力斯(SH:688578)关于KRAS G12C抑制剂戈来雷塞和SHP2抑制剂JAB-3312两个授权管线的1.73亿元首付款等款项。这项合作仅涉及中国区的权益,但总价近10亿元,是国内现有KRAS产品交易中金额最高的一项。
当预判逐渐成为现实,我们借着这个机会又回访了王印祥:一款即将上市的成熟产品,为什么会选择BD的合作模式?在中国创新药企纷纷从善如流地选择出海时,中国区权益先卖出一个好价格,是否会成为下一步授权的关键?两家分别以研发和销售见长的企业,在合作时会经历哪些磨合……
焦点分析 买入两款中国新药后,这家美国药企融了25亿|焦点分析9月中旬,一家高调宣布融资3.7亿美元的海外创新药企Candid Therapeutic,在国内引发热议。除了创下2024年来生物医药行业最高募资金融的记录,这家公司最受关注的另一点在于,旗下两款核心产品都是从中国药企刚成立的海外NewCo公司买来的,而且都是时下热门的自身免疫性(下称“自免”)疾病TCE双抗品种。
两家NewCo分别为嘉和生物联合Two River等成立的TRC004,以及岸迈生物与Foresite合作孵化的Vignette Bio。其中,Vignette Bio对外亮相的日期仅比Candid早了不到一周。
2024年,以NewCo为代表的产品授权交易是中国医药行业的最高频词。如果一定要说它和传统对外授权的区别,那么,NewCo一般会由金融资本牵头在海外成立新公司,中国药企将产品剥离出来向其授权,并获取一定现金和股权补偿。
而攒局者们对NewCo结局的最理想预期,就是等到几年后产品开发相对成熟时,被跨国药企高价收购,或在美股上市……
如何理解医学,找到医工融合创新的灵感?从MRI等医学影像技术到手术机器人,再到人工智能在多种疾病诊疗中的运用,近年来,“医工交叉”引领的原始医疗创新,将医学和工程学有机融合,催生一系列创新医疗器械和应用。在体系搭建的过程中,如何打破“1+1”的简单结合,让技术真正走出实验室,产生临床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仍是科研院所、医院、企业等多方从业者正孜孜不倦探索的方向。
为推动医学与各学科、产业交叉融合,推动科技金融创新,促进企业、投资界和跨学科专业人士深入探索并理解医学、共同推动医学产业创新,由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指导,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建行研修中心(北京)共同打造医疗健康产业“领航创新发展计划”,现启动第三期成员。本计划是为医疗创新产业领航者提供的专业医学课程,希望帮助非医学专业的人士全面、快速学习理解医学,重塑医学知识体系。
本项目邀请了近百位来自国内知名三甲医院的资深临床医学专家进行授课,课程内容覆盖了心脏、血管、脑、神经、消化、呼吸、血液、骨科、五官、头颈、泌尿、妇儿、口腔、精神心理等多个医学领域的诊断与治疗技术……
编辑:海若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