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打造“248”钢铁产业格局!

富先知 2024-07-06 18:05:08

近日,唐山市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唐山)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出“建立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为依据的产量约束机制,探索实施钢铁行业以污控产、以煤定产;到2025年电炉钢占比较2022年提高三个百分点以上,达到5%左右;推动钢铁行业在2026年前尽早碳达峰”等指标和任务。关于钢铁行业相关的内容如下:

在总体要求方面,当前面临的挑战,一是钢铁转型升级困难重重,重点技术突破难度大,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亟待提升。二是钢铁、化工等唐山市重点排放行业尚未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碳减排政策缺乏有效抓手,企业研发和应用节能减碳技术仍需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

在建设目标方面,着力提升钢铁产业低碳转型能力,为唐山市钢铁行业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钢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唐山市将立足钢铁产业的规模和优势,推动传统钢铁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促进“降总量、优布局、延链条、提品质、增效益”,培育和打造一批产业链核心企业,不断推动传统钢铁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全国最大钢铁清洁生产示范基地。聚焦钢铁核心业务,推进钢铁企业向沿海临港地区适度聚集,提高集约化、循环化、现代化水平。推动钢铁行业在2026年前尽早碳达峰,鼓励钢铁企业实施极致能效改造,实现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到2025年,在钢铁产业低碳转型、能源与资源利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初步形成一批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举措和改革经验。到2030年,在钢铁等传统产业梯次达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和产城融合协调发展方面形成创新举措和改革经验,对全国其他老工业城市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具体指标是钢铁、焦化企业能效水平全部达到基准水平以上,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分别超过30%,电炉炼钢占比达到5%左右。到2030年,科技创新硬实力显著提升,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基本建成环渤海地区具有钢铁特色的科技创新中心。

在重点任务方面,提出推动钢铁行业尽早达峰、提升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其他重点工业低碳转型、促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城乡建设低碳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等七大重点任务。

推动钢铁行业尽早达峰有以下9项:

1.大力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推动钢铁绿色转型,推广国家、省制造业先进绿色低碳工艺技术装备目录,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改造。严控钢铁项目新增产能,严格执行产能置换相关政策,对在建钢铁项目能效水平低于行业能耗限额准入值的,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建立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为依据的产量约束机制,探索实施钢铁行业以污控产、以煤定产。

2.持续优化钢铁企业布局。推进钢铁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构建集团化管控、市场化运作、国际化发展的高效运行机制,构建以大型钢铁企业为支撑、新优专特企业为补充的梯次发展格局,提升全市钢铁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形成以首钢(京唐、迁钢)、唐钢两家大型钢铁集团为主导,沿海、迁安、滦州、遵化(迁西)4大片区为支撑,8家产能规模达到500万吨左右的地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为重点的“248”钢铁产业格局。全面实施沿海、迁安、滦州、遵化(迁西)四大钢铁产业片区的低碳提升路径,加快钢铁企业整合搬迁项目建设。

3.建立健全产能产量“双控”机制。严控钢铁行业产能和产量规模,积极引导钢铁企业摒弃以量取胜的粗放发展方式,严禁新增钢铁产能,推进存量优化,合理控制粗钢产量。严格执行《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工信部〔2021〕46号),新、改、扩建项目实施产能置换。加快限制类工艺装备产能置换和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先进产能占比。

4.构建废铁废钢回收利用体系。制定《唐山市废钢铁回收管理办法》,在市域范围内打造回收、加工、配送、流通体系,建立废钢废铁分级回收网络,按照回收归类标准制定废钢铁资源价格调控机制。建立废钢铁物流专管机制,制定废钢加工行业准入标准。到2030年,全市钢铁行业平均炼钢废钢比达到20%以上。

5.推进电炉短流程炼钢产能替代。构建电炉钢产能置换比例优惠、电费优惠、停限产减免等有效促进发展短流程炼钢的相关政策引导机制。大力推进大型钢铁企业实施电弧炉炼钢产能置换高炉—转炉长流程产能。以首钢京唐等行业龙头企业为试点,建设高富氧炼铁、短流程炼钢示范工程。到2025年,电炉钢占比较2022年提高三个百分点以上。

6.加快钢铁产品提质上档。按照一企一策,支持精炼、冷轧、短流程项目建设,鼓励发展高铁用钢、汽车用钢、造船用钢、建筑用钢、模具钢、高速工具钢、电工钢、高级管线钢等高端材料,提升优质特殊品种钢材比重,强化量大、面广优势产品质量稳定性,打造“金字塔”型产品结构。

7.全面提升钢铁行业能效水平。推进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等非高炉炼铁等低碳冶金技术示范,推广铸轧一体化、低温轧制技术等炼钢、轧钢节能减排工艺技术;鼓励钢焦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提高高炉炉料球团矿配比,推进富氢碳循环高炉冶炼、高炉“低焦比、高煤比冶炼技术”应用,强化能源管理的信息化、集约化。加快实施装备升级改造项目,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重点推进东华钢铁、港陆钢铁、东海钢铁、鑫达钢铁、荣信钢铁、松汀钢铁等企业产能减量置换、装备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加快推广应用高温超高压及以上参数煤气发电机组,提高煤气发电、高炉煤气余压发电TRT(含BPRT)、烧结炼钢轧钢工序余热发电、干熄焦发电等设施发电效率,到2025年,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到2030年,实现高转长流程钢铁企业平均余热余能自发电率超过60%。

8.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率。以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等工业固废为重点,支持大掺量、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培育和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骨干企业,促进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和规模化、绿色化高效利用。到2030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显著提升。

9.持续推进钢铁产业智慧低碳制造。全面推进钢铁产业与新一代工业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建设,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构建企业、行业层面的“碳大脑”系统,加强碳资产管理。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创建钢铁企业网络化协同管理应用平台。重点推进河钢唐钢新区数据中心,首钢迁钢、首钢京唐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提升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提出,围绕我市炼钢炼铁氨等重点领域和省级以上工业园区,逐行业逐企业、逐生产线开展存量产能能效核查,按照“整体推进、一企一策”的要求,制定节能技术改造总体实施方案和企业具体工作方案,实施高耗能企业节能降碳工程。到2025年,炼钢炼铁等四大重点领域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产能全面退出,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30%;到2030年,重点行业整体能效和碳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于不能按期改造达标的项目进行淘汰。优化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打造全市钢铁、装备、建材等重点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港口大数据中心。

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出,大力削减煤炭消费,控制钢铁电力、煤化工、建材等主要行业煤炭消费量,全领域、全过程压减工业燃煤,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提出,深入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以钢铁、焦化、铸造、建材、化工、工业涂装、电镀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进电力、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减污降碳行动,实施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降碳减污。推动工业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围绕钢铁、建材、石化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创建;力争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行业重点企业全部达到绿色工厂标准。支持金属冶炼等龙头骨干企业与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合作,建设一批大型一体化废钢铁、废纸、废旧轮胎、废塑料等绿色分拣加工配送中心和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中心。

在科技创新方面,推进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产业低碳工艺流程变革和清洁生产技术研发。依托高校和企业研发机构,开展钢铁冶金低碳工艺、钢铁行业碳负排技术基础研究攻关。在钢铁、电力、焦化、化工等碳排放重点行业打造清洁生产示范工程,着力建设国家级钢铁清洁生产示范基地。在钢铁、焦化行业实施制造流程界面运行优化技术示范,打造河钢集团(唐钢新区)非高炉炼铁技术应用示范场景,推进气基竖炉直接还原炼铁、熔融还原炼铁、富氢燃气炼铁等技术示范,支持焦化产业聚集区过程强化提质增效技术示范。

在政策创新方面,建立钢铁、焦化行业企业级、工序级和产品级碳排放数据统计核算体系。准确监测、计量、核算钢铁全流程各工序、各排放源排放情况,实现碳排放的合理分摊及考核,为制定钢铁行业碳排放基准线配额提供技术支撑。从唐山市以钢铁等重工业为主的特点出发,建立符合实际的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与认证体系,制定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指南,鼓励建立产品碳足迹数据库,推进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与认证示范试点工作,提升唐山市碳足迹公共服务能力,丰富产品碳足迹在唐山市的应用场景。推动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扩容工作中提供实践场景,为完善钢铁行业碳配额分配方案,有序推进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贡献智慧。

在全民行动方面,依托钢铁行业生态环境执法实训基地,建立钢铁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普及应对气候基础知识,定期开展理论知识讲座及先进技术分享。引导钢铁、电力、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碳达峰路线图和时间表。

在保障措施方面,结合唐山市钢铁、焦化行业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探索作为钢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将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进行分解,明确制定详细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支持企业结合国家、省、市碳减排目标、政策走向及行业低碳技术发展趋势,设定企业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并有效推动开展内部考核管理。鼓励企业建立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有效承担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品牌声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