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夺取外孙帝位,统一天下,却被儿子所杀:死后他的陵墓成了地名

岁月如初雪 2024-12-19 10:18:34

封建社会在我国古代占据时间较长,前后持续2000多年,号称九五之尊的皇帝是这一时期最为鲜明的特色,放眼整个历史,总共出现了422位皇帝,其中大多数是继承先祖的基业,也有一部分人是朝代的开创者和基业的建立者。

以至于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皇帝是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其实现实状况并非如此,所谓的改朝换代,虽然看起来顺应民意,但实际上,多数人的华为是抢夺而来,为了高高在上的地位,甚至有人不惜杀死自己的兄弟,引起漫天腥风血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混乱不堪,小政权层出不穷,正统王朝的地位岌岌可危,此时有一人脱颖而出,他夺取了外孙的皇帝之位,还完成了天下的统一,建立了繁荣的大一统王朝,但却被儿子杀死,死后,他的陵墓也变成了地名。

从随州到隋朝

杨坚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继承皇帝的资格,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杨坚在最初甚至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根据《隋书》记载,“时高祖出为随州刺史,路经襄阳”,当时的正统皇帝乃是周五帝,而杨坚只是一个左迁小官员。

后来因为表现出色,被提升为大将军,也曾有过多次对外征讨的记录,在此期间,朝中大臣宇文护执政,多次想要加害皇帝,最终在杨坚的保护之下得以周全,所以继承了“隋国公”的爵位,需要注意的是,杨坚是继承,而并非是“赏赐爵位”。

也就是说,这个称号最初属于杨坚的父亲杨忠,也是北周皇帝所赐,而正是因为护驾有功,所以直接让杨坚继承,也就是说,后来的隋文帝杨坚,是从随州发迹的,但父亲所留给他的始终只是一个爵位,后续的皇帝位置还需要靠自己。

虽然如此,但封侯赐爵起码意味着有了与皇帝接触的机会,身为隋国公的杨坚用了自己的封地,并且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很快占据了人和因素,至于后来建立隋朝也存在争议,有人说是逼迫让位,也有论述称杨坚弑君,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确实现了改朝换代。

首先,周宣帝22岁去世,从古人社会的年龄分层来说,此时的他正是壮年时期,即使身患重病,也不可能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突然离开人世,况且疾病致死,会有一个十分明显的过程,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就死亡的可能性并不大。

更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向来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作为后继之君的选择,重要性十分明显,为了避免动乱的发生,上一任皇帝很早就会选好自己的继承人,但周宣帝死后并没有遗诏,这意味着是有人故意而为之。

或许是私自将遗诏摧毁,或许是突然下手,让皇帝根本没有立下遗诏的机会,而能有机会这么做,就是杨坚,他乃是周宣帝的岳父,属于家族之中长辈,按正常的伦理关系来论,晚辈生病,长辈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日夜不离的照顾。

但杨坚却是个例外,他有机会随时留在皇帝身旁,仅仅在12天后,杨坚就召五个诸侯王入朝,主要目的就是排除异己,稳固自己的势力,从这一方面讲,杨坚的不轨之心早已经昭然若揭。

夺取外孙的皇位

宣帝去世之后,杨坚被册封为大丞相,管理军国大事,从此刻开始,权力和地位双管齐下,但杨坚毕竟是皇亲国戚,先皇的岳父大人,就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不能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篡位称帝,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变相抢夺。

而对于现在的杨坚来说,早年先皇病逝之时没能立下的遗诏就是自己登上皇位的契机,较早时期,身为大丞相的杨坚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朝中建立了一定势力,还拉拢了部分人群,随后才有机会伪造遗诏并得到自己同党的支持。

顺利成为托孤大臣之后,杨坚手握的权力更大,但因为此人之前只是随州小官,所以并没有什么存在感,也基本没有人怀疑他会篡权夺位,或许只是对于权力的渴望而已,只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三十多年以来,杨坚一直在隐忍。

成为托孤大臣之后,就开始暗中控制朝中几个关键的大臣,而这些人,也在后来杨坚逼迫外孙让位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先皇的去世,他年仅七岁的儿子,也就是杨坚的外孙,被誉为新皇帝,而杨坚则完全掌控了朝政。

在这种情况下,杨坚的做法就与前朝十分类似,以皇帝年幼为名义干预朝政,一年之后,小皇帝宣布禅让皇位于杨坚,其中逼迫的成分十分明显,因为小皇帝本身还不懂事,只能任由他人摆布,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杨坚。

这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因为朝堂上下已经无人能够限制杨坚,他就这样堂而皇之地夺走了外孙的皇位,成为隋朝的建立者,或许是天道有轮回,杨坚虽然建立新王朝,并带来了短暂的繁荣,但结局同样十分凄惨。

杨坚被弑杀之说

关于隋文帝的死亡,和当年的周宣帝如出一辙,学术界普遍认为他是被自己的次子杨广杀害,因为后者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也是历史上出名的暴君,按隋文帝杨坚的性格和作风,对自己的儿子们定然了如指掌,不可能将皇位传给杨广这样的人。

但杨广野心勃勃,采用阴险毒辣的手段陷害杨勇,最终导致其太子职位被废除,没有了长子,残暴的杨广便无所顾忌,因为在公元604年,已经63岁的隋文帝杨坚卧病在床,长年居于仁寿宫中,基本生活不能自理。

而为了彻底达到哥哥杨勇,很早就开始勾结朝中权臣,建立自己的势力,以此来和太子杨勇抗衡,最终在多方合谋之下,杨勇被废除,杀死父亲之后,杨广继承皇位,又下圣旨杀死了哥哥杨勇。

从这里看,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对隋文帝杨坚的死因记载都大同小异,而是否真的如此,还有待去深究,《炀帝纪》作为对隋朝杨广专门进行记录和研究的文献,其中竟然也出现了相关言论,这就让隋文帝的死因更加明了。

书中称“仁寿四年七月,高祖崩,上皇即位于仁寿宫”,此处的说法和《文帝纪》相同,随后又继续论述道“初,上寝室疾于仁寿宫也,夫人与皇太子同事疾,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此时杨勇已经被废,太子自然是杨广。

而这种奇怪的举动已经引起了杨坚的猜疑,尤其是在夫人声泪俱下的告状之后,杨坚大骂杨广说“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诚误我”,从这里就可以知道,杨坚已经看清楚了杨广的真面目,不仅对其斥责不断,还要召已经被废除的杨勇入宫。

但此时的杨广怎么能如他所愿,于是才有了“太子遣张衡入寝殿,逐令夫人与后宫同侍疾者”,将所有人都从皇帝身边赶走之后不久,就传来了隋文帝驾崩的消息,更加引人深思的是,既然没有发丧的行为,一代皇帝,就这样含恨而终。

相比于近现代的历史记录,《文帝纪》和《炀帝纪》虽然更具有说服力,他们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隋文帝的死亡,但都可以证明是隋炀帝杨广所为,无论他是否亲自动手,杨坚的死亡都是由他一手造成的。

杨坚死后,被埋葬在泰陵,在当时隋朝的都城长安附近,后来经过岁月更迭,为了纪念隋文帝开皇之治所带来的盛世局面,这里又被改为“杨凌”,如今已经是陕西地区的农业示范区。

就像是隋文帝杨坚当年所想的那样,在隋炀帝的统治下,隋朝原本的稳定秩序分崩离析,穷兵黩武带来了百姓的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这个短命王朝很快就走向了灭亡。

参考文献

[1]张先昌.隋文帝死因新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24-26.

[2]万昌华.重评隋文帝其人[J].泰安师专学报,1999,(01):66-74.

[3]石红,唐李佩.隋文帝与隋炀帝思想差异之探析[J].唐都学刊,2010,26(06):48-52.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