罴(pí)说
鹿畏貙(chū),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yīng)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zuó)搏挽裂而食之。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最近就在教孩子们上述这篇柳宗元写的寓言故事,“罴”是指“棕熊”,“貙”是像“狸”却比“狸”大一些的动物。这个故事是说一个猎人企图用竹管吹奏出鹿鸣的声音来诱杀鹿,结果先招来了貙,猎人感到害怕就吹出老虎的声音来赶走貙,没料到又引来了老虎,于是继续模仿罴的声音吓走了老虎,最终却被罴所食。
柳宗元最后的感叹是“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即不善于内部治理,而要靠外部势力来解决问题的,终将被外部势力给吞噬。
对照当今社会,如今乌克兰、菲律宾,中国台湾的当政者和这个猎人有什么区别呢?
最后还是来讲讲这个“罴”字为什么代表“棕熊”?因为“罴”字原本写作“羆”,上面这个“罒”不是数字“四”,其中10%代表“目”,90%代表“网”。“羆”中的“罒”是代表网。
其实“罢”字的繁写体就是“罷”,即“熊被网捕捉”了,于是就“放弃抵抗”了,引申出“罢了”的意思。为什么缺了下面的“四点底”呢?因为原本的“能”就是“熊”的意思!
这“能”字右半边的两个“匕”字就是熊的四肢。这“熊孩子”若是在以前就成了“能孩子”。为什么说“熊”很“能”呢?
因为“熊”非但力气大,跑得也不慢,还能爬树、游泳,可谓样样皆能。所以才引申出“能干”、“能力”的意思。所以下面的“四点底”就不是代表“脚”而是代表“火”了。
所以你就会理解为什么有“熊熊大火”一词了,这“罴”(棕熊)就是“熊中的战斗熊”,脾气相当暴烈,而脾气暴躁的多半就耐性不足,在网中挣脱不出,时间久了也就作罢了。
以前有人把“态”戏解为“心大一点”,其实“太”原本写作“態”,也与“熊”有关。因为“熊”体型巨大,目标显眼,所以无论是体态还是姿态很容易被看到。一个人的“态度”,可不就是从他明显的表情和动作中表现出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