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礼合中国》展:观展体验绝佳的文物盛宴

文博谈文化 2024-03-25 01:03:50

商代后期,龙形铜觥(局部),1959年山西石楼桃花者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这“礼”,便形成于商周时期。近几年,以先秦礼乐文明为主题的文物展逐渐增多,如2022年上海博物馆《宅兹中国》展、2023年良渚博物院《礼记》展,而即将闭展的河南博物院《礼合中国》展,在文物数量、类型、精美程度等方面,都堪称翘楚。

更难得的是,现在去河南博物院看《礼合中国》展,将有绝佳的观展体验——展厅内颇为空旷,与河博各常设展展厅人潮汹涌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无论是伫足细观还是各角度拍照,都不用担心周围观众的情绪。更何况,这可是一场顶级文物盛宴啊!趁展览还在继续,这就去一趟郑州吧,赶紧的!

展览海报

展览信息

【名称】礼合中国:商周礼乐文明展

【地址】河南博物院16展厅

【时间】2023.11.3-2024.2.28

【门票】免费

商代后期,虎饰铜匕形器,1959年山西石楼桃花者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1.展了啥?

中国青铜时代,主要在夏商周三代,其中,夏代的茫茫禹迹信难求,本次《礼合中国》展,将关注点放在商周二代,力图通过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的梳理,讲述一个有关“礼”的故事。

作为河博的跨年大展,《礼合中国》阵容庞大,共汇聚了8省27家文博单位的260余件/套文物,分“建邦立都”、“器以藏礼”、“礼化天下”、“日新其德”四部分,以中原为中心,介绍“礼”在时代演进之中的形成、发展与相应的内涵。

春秋,铜鼎,河南洛阳润阳广场M9950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礼是社会活动中的行为准则,本身非常抽象,我们只有透过建筑、器物等物质资料,去窥探“礼”的奥义。

商周时期,许多不同材质的器物,逐渐脱离实际用途,成为一种仪式性的器具。展览现场,便有各种不同材质的器物——

商代前期,金覆面,河南郑州商城书院街2号墓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商代后期,青玉凤首人身佩,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西周,缀玉面罩,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西周,石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当然,商周时期的礼器,最重要、最为人熟知的,还是青铜器。展览现场,也祭出了从商代前期到战国时期的各类青铜器。

一进入展厅,便能见到下面这件青铜方鼎,其出土于郑州南顺街窖藏,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青铜鼎之一。可以看到,当时的青铜鼎,纹饰较为简单,除器肩饰一周兽面纹外,仅以乳钉纹装饰器身——

商代前期,兽面乳丁纹铜方鼎,河南郑州南顺街窖藏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随着时代的演进,青铜鼎及其纹饰开始发生变化。如下面这件“妇好”夔足铜方鼎,属商代后期青铜器,器身上满布兽面纹,以三重花工艺刻出,加上倒喙形的器足及多处扉棱,令人感受到浓郁的狞厉之风。史载商代尚鬼,于此可见一斑——

商代后期,“妇好”夔足铜方鼎,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进入西周,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下图这件西周的铜鼎,器肩饰一周环带纹,环带纹上下框以弦纹,整体给人一种规整、谨严之感。与此同时,这件铜鼎在形制上,与周人独创的匜相结合,口沿处开口做流,将匜的造型融入其中。

原来,西周中期后,一套新的礼法制度应运而生,前代尚鬼之风已荡然无存,在礼俗上代之以宗法制度,表现在青铜器上,便是周人独有的器形,与规范、严整的纹饰……

西周,带流环带纹铜鼎,1973年陕西岐山贺家村M3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西周,带流环带纹铜鼎(器内壁铭文),1973年陕西岐山贺家村M3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待到平王东迁,历史进入东周,一下子,天下开始“礼崩乐坏”。表现在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此时的青铜器,如同此时的礼乐制度,不再遵循一个统一的模式,而是如满天星斗般,闪耀在不同的土地上。

以鼎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有中原的楚式鼎——

春秋,束腰平底铜鼎,2002年河南平顶山叶县旧县乡M4出土,叶县文物局藏

有来自东方的齐式鼎——

春秋,蟠螭纹铜鼎,郑州市公安局缉私队移交,河南博物院藏

以及,来自南方越地的越式鼎——

春秋,平盖牛角耳铜鼎,湖南湘乡五里桥何家湾M1出土,湖南博物院藏

诚然,青铜器是承载商周礼制的主要器物,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各类不同材质的器物开始逐渐登上舞台,成为礼制的载体,也预示着青铜时代终将落幕……

商代前期,陶牺尊,河南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商末周初,玉簋,1997年河南鹿邑长子口墓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西周,玉鸮,河南洛阳北窑庞家沟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战国,漆木案,2002年河南信阳长台关7号墓出土,城阳遗址博物馆藏

2.有啥重宝?

平心而论,重宝真的很多。限于篇幅,本文选了3件文物,分别作简单介绍。

1.龙形铜觥

众所周知,商代后期的青铜重器,举世无双,无论是规模体量还是纹饰造型,都堪称一绝。而这件龙形铜觥,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居商代后期北边“方国”之地。器身侧边的鳄鱼纹,在商代中原青铜器中极为罕见,此件青铜器,或为“方国”自行铸造而成。这件龙形铜觥,可以看作是在商文明影响下,独具地方特色的一件精品青铜器。

由它领衔一众重宝,绝对实至名归。龙形铜觥,上部器盖打开可灌酒入内,蟠龙嘴部如同酒壶壶嘴,酒便由此倒出。其流畅的造型、繁复的纹饰,代表着商代后期方国青铜器的最高水平。而这件龙形铜觥,既是山西博物院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也是一件“禁止出境文物”。

正巧今年是龙年,如此可爱的蟠龙,不去与它对望一番吗?

商代后期,龙形铜觥,1959年山西石楼桃花者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商代后期,龙形铜觥,1959年山西石楼桃花者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商代后期,龙形铜觥,1959年山西石楼桃花者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商代后期,龙形铜觥,1959年山西石楼桃花者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2.白陶象尊

河南简称“豫”,“豫”字右半边为“象”,而河南博物院大厅里便有大象雕像。古时候的河南,真的有大象吗?还真有。

下面这件白陶象尊,出土于河南新乡,白陶材质,器身布满纹饰,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纹饰,与同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如出一辙,臣字目、凤鸟纹等纹饰,让人仿佛在欣赏一件白色的青铜器。而无论是锋利的象牙、卷曲的象鼻,还是凸起的眼睛,都惟妙惟肖,足见工艺之精湛。如此优秀的陶器作品,很难凭空创作,很可能是以当地的大象为原型,加上青铜器纹饰而做成的——

商代后期,白陶象尊,河南新乡凤泉区出土,新乡市博物馆藏

商代后期,白陶象尊,河南新乡凤泉区出土,新乡市博物馆藏

3.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铁权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六国,当时的始皇帝为表彰自己的功绩,首次将“皇帝”的尊号给到自己,随后下诏,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度量衡——这件事,被完整地记录在了铁权的铭文之中,其辞曰:

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那么,度量衡如何统一呢?以衡(重量)为例,秦统一前,各国的重量单位是不统一的,你的一斤,可能只是我的二两。于是,始皇帝就做了重量标准器——权(有很多,全国各地都发放,且和天平砝码一样,不止一件而是一套),这样,全国各地的重量单位就统一了,一件器物,只要和标准的权比较就知道重量了。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有没有发现,在秦始皇的时代,已经开始用铁制品来制造标准器了?这也在告诉我们,青铜时代已近尾声,正如夏商周三代的礼制,到此时已逐渐转向明文规定的律法,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已经悄然来到——

秦,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铁权,1986年河南平顶山宝丰商酒务乡古城村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秦,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铁权,1986年河南平顶山宝丰商酒务乡古城村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秦,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铁权,1986年河南平顶山宝丰商酒务乡古城村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秦,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铁权,1986年河南平顶山宝丰商酒务乡古城村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秦,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铁权,1986年河南平顶山宝丰商酒务乡古城村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此处必须要强调一下:现场重器珍宝真的很多,除了上述三件,还有很多。比如,下面这件“匍”雁形铜盉,一只惟妙惟肖的雁,屁股上站着一个人,就问你:蠢萌吗?

西周,“匍”雁形铜盉,1988年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M50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西周,“匍”雁形铜盉细节,1988年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M50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展览推荐理由

首先,《礼合中国》展的文物,又多又好。河南地区的文物自不必说,其他7省的参展文物,也无不精绝。

商代后期,“贞旬”卜骨,1929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商代前期,玉戈,河南郑州商城书院街2号墓出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商代前期,玉戈,2014年湖北武汉黄陂盘龙城遗址杨家湾17号墓出土,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藏

对于青铜时代的礼乐文明,本次展览从铜原料、铸器范具,到成型器物,一一布列,让人窥一展而知全豹。

商代,孔雀石,湖北大冶铜绿山采集,湖北省博物馆藏

商代前期,石范,2013年湖北武汉黄陂盘龙城小嘴遗址采集,盘龙城遗址博物馆藏

商代后期,铜弓形器,1986年山东青州苏埠屯M8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西周,兔尊,山西临汾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M8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春秋,铜盆,山东沂水刘家店子M1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商代,目雷纹方内铜钺,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商代,兽面纹提梁方腹铜卣,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好的文物,也要有好的展陈来配合。

《礼合中国》展的策展团队,真的非常用心,而且足够严谨。此处仅举二例,透过2块展板的内容,便可一窥究竟。

下图展板上,策展团队将《礼记•射义》的内容与平顶山应国墓地“柞伯”铜簋的铭文相互对照,为我们揭示了西周时期射礼的实际情况。

不同材料里记载的射礼:《礼记•射义》与平顶山应国墓地“柞伯”铜簋铭文的射礼对应

下图展板,将商代青铜器上的族氏铭文汇聚一堂,推断其可能的来源与演变过程:一个大的族氏开枝散叶,形成众多小族氏,反映在铭文上,每个新出的小族氏铭文,相互之间都有相同的一部分。就像每个小族氏的“姓”,都有一个共同的偏旁(比如,瑶、瑜、珏等,都带“王”字旁),而那个偏旁,则是原先大族氏的“姓”(也就是“王”)。

族氏分支示意图

这样的展板内容,在展览现场还有很多,足见策展团队的用心。

至于观展体验方面,那更是不在话下,看了下图你就知道,在人山人海的河博,也是有一方“静土”的——

《礼合中国》展入口,如此重磅大展却略显冷清

展览的小问题

展览的问题当然也是有的。

首先,在保证学术支持的严谨性的情况下,《礼合中国》作为面向大众的人文科普展,其科普性质弱了一些,展陈的方式、叙述的语言,很难让小白看明白。比如上文提到族氏铭文,完全可以类比同偏旁汉字来解释,这样不是更好理解吗?

西周,“邓公”铜簋,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第二,可能是好东西太多了,以至于文物的陈列,有点随意,不少地方的逻辑性并不强、重点文物也不够突出。这就好像,米其林三星餐厅的菜,按村里流水席的样子叠放起来,想吃啥,自己去菜堆里找!

春秋•许,钺形戟,2002年河南平顶山叶县旧县乡M4出土,叶县文物局藏

第三,或许是因为近期河南周边持续降雪,去到现场观展的外地观众乏善可陈。但无论如何,如此重磅大展,8省珍宝悉数到齐,热度却并不高,总让人感到不解。

商前期,兽面纹铜觚(左),河南郑州百家庄出土;单线兽面纹铜爵,河南郑州东关外出土(右),河南博物院藏

网上有知名博主吐槽展览现场的打光,我倒觉得还行,至少中规中矩,虽然很多精品文物的细节看得不明显,缺少一束追着细节的光,但总体而言,还能看。至于说,想要拍出特别出彩的照片,那就只能靠设备+技术,以及一点灵感了。

商代前期,铜斝,河南郑州二七路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西周,铜爵,陕西扶风齐家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最后,友情提示:河南博物院16展厅空调挺足的,羽绒服穿不住,建议看展前先将外套寄存,然后,一身轻松地去看展!

《礼合中国》即将闭展,留给朋友们的时间不多了。

——全文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