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洋画”里的中国历史与岭南音乐

微格尔 2024-02-14 05:26:40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种类多样,有着一种中式传统审美。直到18~19世纪在广州地区出现的一种新式绘画艺术,打破了传统风格,并从中国传至世界各地,成为一种新的流行文化。它就是中国外销画。

顾名思义,外销画就是销售至海外的画作。从18世纪早期开始,在广州地区,画匠们专门为西方市场创作画作,包括油画、玻璃画、细密画、水彩画等,从种类到技法等等都深受西洋绘画的影响,在当时也被称为“洋画”。

外销画通过写实手法的描画,向外国展示中国的社会百态、世俗民情、各行各业。它的出现和盛行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清朝中晚期中国与世界连接的一种状态。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18-19世纪广州外销画岭南音乐图像研究》一书通过对大量广州外销画的整理和研究,针对在外销画上出现的岭南音乐元素的收集和解读,分析岭南音乐的形成历史和文化意义,通过图像化的形式展现该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态。

两位作者分别是高校音乐老师和档案馆的专家,因此全书的框架和概念、理论分析都十分条理清晰。从外销画的历史背景、特点,到音乐图像的表达和文化意义分析,一步步地进行讲解科普,到最后揭示外销画音乐图像的历史文化价值,既有学术性,又有科普性。

18世纪的清朝对进出口贸易有着严格的控制,将外国来华进行贸易都限制在广州口岸活动。但清朝廷即使秉承着“闭关锁国”的政策,依然无法阻挡全球化的趋势和外国贸易的蓬勃发展。

对当时的西方国家来说,中国这个遥远的东方大国充满了神秘感,于是外销画应运而生,成为帮助西方国家了解中国的一种重要渠道。

市场需求决定了这种画作要以写实的风格来创作,画匠借鉴和吸收了西洋绘画的理念和风格,采用西洋传入的绘画工具、技法等来进行创作。这跟中国流传了上千年的传统山水画、水墨画的风格和技法有着很大的区别。其实这也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到近现代的一种趋势和风格流变。

老实说,此前我对外销画的背景和历史不太了解,单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来进行赏析和比较,觉得外销画不如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和人物画等更有美感、韵味和意境,有一种中西技法强硬结合的冲突感。

这其实也正反映出当时中西方文化的矛盾冲突,西方文明要进入中国并进行融合必然有着一定的壁垒,但也阻挡不了时代与文明的碰撞和变化。

外销画以广州地区的社会百态为创作对象,也画下了有岭南音乐图像的音乐演奏场景和行业状态。

现在很多外销画都分散在国外多个博物馆中,经过专家们的努力,收集到有岭南音乐图像的外销画100多幅,描画了30多种乐器和150多个演奏乐器的人物形象。

很多乐器我们都很熟悉常见,如古琴、琵琶、鼓、锣等。其中一些乐器又分为不同的造型和演奏方式,如锣有悬吊击打的大锣,有抓在手里的苏锣,有十面组合摆放在桌上击打演奏的云锣。

从中还可以发现一些未曾见过的或是已经失传的乐器,如外形像筝、演奏方式像小提琴的轧筝,出现于唐代,是最早见载于古代文献的弓弦类乐器之一。

无论是皇家贵族还是民间,日常节庆中常有乐器演奏活动,如一幅《春耕祭祀图》上画有一支八人乐队,分别演奏着不同的乐器。祝寿、欢庆元宵等喜庆活动都一样少不了乐器演奏助兴。

从这些外销画可以看到,即使远离中原和帝都,岭南地区仍然接纳了大量的中原文化,在音乐艺术方面融合了各地的传统并进行本地化的发展。

而随着外销画在海外的扩散,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艺术也随之传播到西方国家,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性和多样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