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财政收入省份前五:北京未入选,上海4674亿第四,第一是谁

科普的国际 2024-10-12 08:56:23

中国财政版图:经济实力与发展潜力的双重奏

都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这话放在国家层面上,也同样适用。这不,最近网上关于各地财政收入的排名又引发了一波热议,不少网友调侃,这简直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GDP大比拼”。不过,抛开那些娱乐化的解读,财政收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其背后所反映出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区域发展格局,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你可能也刷到过,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整体保持增长,财政部公布的数据看着还挺漂亮,但仔细一琢磨,就会发现这“成绩单”背后,各省份的表现可是大相径庭。那些年年霸榜的“优等生”依旧稳坐钓鱼台,而有些曾经的“中等生”却在奋起直追,大有逆袭之势。这背后的原因,可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变化,更关系着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

一、财政收入排名:沿海省份领跑,区域差异明显

每到年中,各省份的“中考成绩”一出炉,总能引发一波关注。今年也不例外,这不,财政部刚公布了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数据,吃瓜群众们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排名表,准备一睹各省份的“吸金”实力。

不出所料,这份榜单的前几位依然被那些耳熟能详的沿海省份牢牢占据。广东凭借着7041.8亿元的“钞能力”,毫无悬念地再次卫冕冠军,将其他省份远远甩在身后。江苏、浙江这对“江南双雄”紧随其后,分别以5775亿元和5504亿元的成绩,稳居第二、第三的位置,再次印证了“苏大强”和“浙富宝”的称号可不是浪得虚名。

上海虽然在总量上稍逊一筹,但4674亿元的成绩也足以傲视群雄,稳坐第四的宝座。而山东则以4418亿元的成绩位列第五,虽然与前四名存在一定差距,但作为北方经济的“扛把子”,这份成绩也算得上是可圈可点。

看完这份“神仙打架”的榜单,不少人不禁好奇,为啥这些沿海省份的财政收入总是能稳居前列?难道是老天爷赏饭吃,给了他们什么“吸金秘籍”?

说到底,地理位置是先天优势。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些沿海省份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拥有众多优良港口,交通便利,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天然条件。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地区率先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民营企业入驻,外贸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自然而然地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财政收入也水涨船高。

当然,光有“硬件”还不够,还得有“软件”来支撑。这些沿海省份在产业结构上也更胜一筹,普遍形成了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就拿广东来说,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一众科技巨头坐镇,深圳更是凭借着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了全球闻名的“科技之都”。而江苏、浙江则在数字经济、高端制造业等领域持续发力,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除了“先天优势”和“后天努力”,这些沿海省份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他们深知,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为此,他们纷纷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打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过,在“强者恒强”的背后,也有一些“失落者”。比如,作为首都的北京,上半年的财政收入竟然只有3481.6亿元,连前五都没进,着实让人大跌眼镜。要知道,北京可是全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高校云集,人才济济,按理说应该在财政收入方面遥遥领先才对,怎么就掉队了呢?

其实,这背后是北京主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近年来,北京一直在积极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污染较大的企业迁往周边地区,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着力构建“高精尖”的产业体系。这种“壮士断腕”式的调整,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对财政收入造成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优化首都功能,提升发展质量,为北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同样让人感到意外的还有山东,作为北方经济的“领头羊”,山东的经济总量一直稳居全国前三,但这次的财政收入却只有4418亿元,仅仅排在第五位,这多少让人有些“意难平”。分析人士指出,山东的产业结构偏重,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高,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这是导致其财政收入排名“掉队”的主要原因。不过,山东作为经济大省,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资源禀赋,发展潜力巨大。相信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山东的财政收入增长潜力将会得到进一步释放。

二、财政收入增长:西部省份增速亮眼,未来可期

正当人们的目光聚焦在那些“吸金大户”身上时,一些西部省份却在悄然崛起,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与东部沿海省份相比,西部地区的财政收入总量虽然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增速上却明显更胜一筹,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比如,西藏,这个位于雪域高原的人口稀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上半年的财政收入增速却高居全国第一,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究其原因,一方面得益于国家长期以来对西藏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旅游业、特色农业等产业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西藏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投资者,为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做出了贡献。

再来看看重庆,这座曾经的“山城”近年来凭借着“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东风,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速也位居全国前列。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近年来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同时依托自身独特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旅游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财政收入也随之快速增长。

除了西藏和重庆,新疆、吉林等西部省份的财政收入增速也相当可观,这表明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动下,西部地区正逐渐摆脱“经济洼地”的帽子,开始步入追赶发展的快车道。

当然,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比如基础设施薄弱、人才匮乏、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都是制约其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的瓶颈。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西部地区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后发优势,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将会得到进一步释放,财政收入增长也将步入更加稳健的轨道。

三、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结构优化、创新驱动是关键

从各省份财政收入的排名和增速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凭借着先发优势和产业结构优势,依然占据着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但增速放缓也提醒着他们,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西部地区虽然在经济总量上与东部地区还有较大差距,但发展势头强劲,后发优势逐渐显现,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然而,无论是对于那些“优等生”还是“追赶者”来说,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两大法宝: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

先来说说结构优化。过去,不少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增长速度,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力发展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化工业,结果虽然经济总量上去了,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也随之而来,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近年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意识到,只有坚持绿色发展,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广东为例,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过去也曾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近年来,广东痛定思痛,开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关停并转了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同时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6.9万家,位居全国第一,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5%,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广东坚持结构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战略定力。

再说说创新驱动。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汹涌而来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如果总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最终只能沦为“打工仔”。

在这方面,江苏、浙江等省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这些年来,他们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吸引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和创新资源集聚,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以浙江为例,作为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浙江始终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数据显示,2023年浙江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8%,超过欧盟平均水平,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超过85%。正是凭借着对创新的执着追求,浙江孕育出了阿里巴巴、华为等一批世界级的科技巨头,也为浙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当然,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付出长期努力,久久为功。对于那些产业结构偏重、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地区来说,更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努力补齐短板,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方面,要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和成本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同时也要注重培育新动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另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更多创新创业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财政收入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关系着民生福祉的改善。无论是结构优化还是创新驱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各地政府在追求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更要时刻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方向,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结语: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希望

回顾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我们经历过高速增长的辉煌,也面临过结构调整的阵痛。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强大的韧性和活力,不断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迈进。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挑战不容忽视。

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我们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不断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这些都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急浪高之时。没有风平浪静之海,和平发展之洋也就难以形成。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砥砺前行,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必将破浪前行,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信息来源:

央广网《上半年财政收入盘点:广东收入规模最高,20个省份增长》2024-09-06

中国新闻网《上半年北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81.6亿元 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2024-07-24

界面新闻《财政部发布《2024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2024-08-30

0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