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焦虑后,为何很难向别人求助
焦虑是我们面对未知或挑战时的担心和紧张,不确定自己做得对不对、够不够,会不会得到好的结果,是不是可能受到伤害……
大量的不确定会带来“失控感”,而“求助”意味着把这部分失控感呈现给另一个人。理论上,这个人的反应同样“不确定”:
会不会觉得自己麻烦?我会被拒绝吗?他会慢慢厌烦我吗?这新一轮的“不确定”会让自己更加“失控”。
我们因为想要保护“关系”而不敢求助、不想示弱。
可想一想,小孩受伤了会第一时间找妈妈哭泣,小猫对主人才会露出柔软的肚皮,“求助”是一种“示弱”。
敢于“示弱”的背后是真切的信任和深度的亲近——求助不会毁掉关系,可以彼此依赖的关系才是真正有温度的连接。
识别自己的焦虑信号大部分焦虑症患者都存在很重要的逻辑错误认知,具体情况如下:
高估负面事情的发生频率:
如一位女性患者,儿子与丈夫出门办事,时刻担心儿子与丈夫发生意外,会不会出车祸,会不会丢手机等等;
高估症状对身体产生的影响:
如轻微头晕者,会担心自己患有肿瘤。出现胸闷者,会担心患有严重心脏病,甚至担心影响到生命健康等。
患者确诊为焦虑症后,需对负面事件进行认知重建,即对不适或危险发生的频率进行理性判断,避免被感性思维控制,适当运动、冥想,进行深呼吸练习。
情绪的表现有时明显、有时隐晦。情绪难以诉说出来,身体就会代为转达,可能成为“身心症状”,比如,开始失眠多梦、食欲变化(没胃口或暴饮暴食)、记性变差、丢三落四。
当你发现这些“不对劲”时,可以觉察一下,自己是不是担心、紧张了,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让自己感到压力、觉得焦虑。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情绪,是求助的第一步。
一名焦虑症患者有话说>>及时地到医院看诊、开药,坚持做心理咨询,积极学习情绪知识、练习情绪技能,是这些行动,让我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获得了康复,同时也让我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有信心过上既能跟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又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事的生活。
如果,你也碰巧遇到了情绪困扰,并且正在寻求帮助,我会说,这挺好的。
我的意思不是说遇到了情绪困扰是好事,而是为求助的行为感到开心,这说明你开始行动了,这是改变的起点,从这时候开始,事情便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很了不起,所以我感到高兴。
选择感觉“安全”的求助对象对方最好是一个比较可靠、不会随便作出评价的人。比如,“刀子嘴豆腐心”可能也是关心你的表现,但处于焦虑时刻的脆弱的你,最需要的是得到情绪支持,而不是被分析和评判。
表达清楚你想得到什么帮助焦虑情绪下,人很容易语无伦次。在全然放下防备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忍不住一股脑儿地将忐忑和委屈倒给对方。
面对你传递的巨大信息量,对方很难瞬间体会到你的需要,并作出恰当的安抚。
这样的无措既让对方茫然和焦虑(我需要安慰他吗?他需要解决什么事情?需不需要帮助和分析),也容易被自己感知为“他不关心我,他不想安慰我,我被拒绝了”等负面感受。
你想让对方怎么做在一开始就尽可能直接表明你要什么。比如,“我好紧张,需要你的安慰”“你陪我半天好吗,我需要放松一下”“你能想办法让我开心一下吗”这时候,对方容易找到一个具体的、可以安抚你的方法。
详细、完整地倾诉,在你身上发生了什么,以及你的复杂感受。对方可以了解焦虑的背景,形成更深地共情。
感谢对方的倾听与接纳最后要感谢对方的倾听,感谢对方接纳了真实、脆弱的自己,可以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安慰方式或某一句打动你的话。
总的来说,变成孤岛不是成熟、独立的标志。
敢于面对“失控”,可以“交付”焦虑,才能获得更加真实、亲近的关系,更加笃定地面对人生中无穷尽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