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正坐在飞机上,准备开始一段旅程,突然广播里传来甜美的声音:“尊敬的旅客们,由于部分乘客尚未登机,我们将稍作等待。” 你心想,稍等?那得等多久?结果,这一等就是3.5个小时。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发生在上航FM9256航班的真实一幕。
7月26日,海南海口,一架上航客机的乘客们经历了一场“国际范儿”的等待。原因是要等15名澳大利亚籍男排队员登机,全机141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就这么干等着。在乘客的追问下,乘务员在视频中都无奈地表示,尽管已经向地面反映了飞机上还有141位客人的情况,但得到的回复是“确实一定要等”。
如果我是当时的乘客之一,我可能会有这样一段内心独白:“什么人呢有这么大的排面?我们的时间和权益就这么不值一提吗?3.5个小时,小半天呢,难道飞机上没有钟表吗,还是航空公司的时间走得比较慢?”
航空公司的回应更是让人哭笑不得:“流量管制导致,没有补偿。” 这不禁让人想问,流量管制是万能的挡箭牌吗?是不是只要一提流量管制,所有的不便和不满都能迎刃而解?那么,航空公司在这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服务的提供者,还是规则的执行者?
对此我有3个灵魂拷问:
流量控制真有那么巧? 你说是流量控制导致延误,那请问这流量是专门为那15个老外量身定制的吗?为啥不早不晚,就卡在他们没到的点上?服务公平性何在? 航班延误,最受伤的是无辜的乘客。为了几个人的迟到,让整架飞机的乘客买单,这公平吗?国际友人重要,国内乘客的感受就不重要了吗?信息透明为何这么难? 既然有特殊情况,为什么不能提前通知乘客?让大家在候机厅里悠哉游哉地等,不比在飞机上干着急好吗?还是说,这背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而且大家可以看看,海航的HU7119航班,同样上海浦东,原定起飞时间13:45,实际起飞时间13:44,还提前1分钟。难道海航不怕台风天?是谁下令必须等待这15个高贵的洋人,站出来主动承认,更可气的是不能为了免于赔偿编造谎言欺骗乘客。现在网络资讯这么发达,什么信息查不到。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这次等待的不是外国乘客,而是普通国内乘客,结果还会一样吗?航空公司是否还会如此“耐心”地等待?这背后反映出的服务理念和价值取向可能真是“因人而异”。
说到底,这起事件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航班延误,它触及了公众对于服务公平性、信息透明度以及航空公司责任感的敏感神经。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欢迎国际友人的到来,但绝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洋优先”。航空公司作为服务行业的一员,应该更加注重细节、尊重每一位乘客的权益和感受。毕竟,乘客的满意和信任,才是你们最宝贵的财富。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最后,希望这样的“国际玩笑”不要再上演了,让每一次飞行都是一次愉快的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