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我忽然发现,墙上钟表的时间比北京时间整整慢了两个小时。“我们年轻人用的都是北京时间,他们还是习惯土方法的新疆时间。”苏比依拉解释道。』
作者/ 艾江涛
摄影 /于楚众
奶奶制作的果酱
在喀什的日子,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在古城转几圈。跟着嬉戏打闹的孩子们,漫步小巷,我和摄影记者老于常被维吾尔族人家带着浓郁风情的建筑吸引。天气晴好,敞开的大门里往往挂着一重帘幕,引人遐想。想不到我们有机会,在2021年古尔邦节前两天,进入那帘幕背后的世界,走进古城维吾尔族人家的日常。
古尔邦节是穆斯林最盛大的节日,时间为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即朝觐期的最后一天。这一天,也被称为宰牲节,有条件的家庭都会在这天宰羊庆贺。2021年的古尔邦节是7月20日,2022年的古尔邦节是7月10日,节日一般要过三天,古尔邦节当天,多数人在家里宰羊接待最为亲近的客人,接下来两天互相做客,共贺节日。
▲喀什的人文气息
如同内地过春节,节前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忙着打扫卫生,准备过节礼物。7月18日傍晚,我们在社区干部带领下,到苏买亚家时,她们已经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是一座两层楼高带有天台的大房子。拉开大门里的帘幕,铺着崭新地毯的宽阔厅堂出现在眼前,内墙挂着一台电视,下面摆放一张简易床,供孩子们坐着看电视。这是一座中空的回廊式建筑,厨房卫生间卧室环绕厅堂设计,光线从楼顶天台射入,抬头望去,装饰着精美雕刻的木头房门廊柱,还有巨大的玻璃吊灯,让人印象深刻。
一楼厅堂是家人平常活动的空间,苏买亚的奶奶和老奶奶裹着头巾,席地而坐,热情招呼我们坐下。脱掉鞋子,沿着木头楼梯走上二楼,左手侧一个巨大的房间才是正式会客厅,伊斯兰风格的壁龛里摆放着一件件精致的铜器和陶器,长桌上摆放着为古尔邦节准备的点心果品:馓子、巴达姆、饼干、无花果干、冰糖,还有各种糖果。客人少的时候,一般会坐在右侧的小会客厅。
▲苏买亚奶奶制作的樱桃酱,酸甜可口
当我们想继续往上到天台时,苏买亚的小妹妹跳跃着帮我们下楼找来鞋子。苏买亚家四个孩子。读初二的苏买亚是家里最大的女孩,17岁的哥哥在深圳一所职业学校读书,暑期回喀什,在亲戚开的餐馆打工,弟弟和妹妹还在读小学。爸爸身体不好,几乎闭门不出,妈妈也不在家,家中的一日三餐主要靠身体也不好的奶奶打理,忙不过来的时候,就请住在附近的姨妈过来帮忙。
传统的维吾尔族家庭,一般都会有好几个孩子,大人们聚族而居,孩子们也往往在同所学校上学,暑假又是节前,孩子们聚居玩耍,非常热闹,那种大家庭的热烈氛围,让我想到每年暑假在外婆家度过的童年光阴。
登上天台,视线顿时开阔起来,远处连绵不断的都是古城的老房子。有些房子的天台上还安装了养鸽子的棚子。喀什人喜欢养鸽子,古城的天空中常能看到四处游弋的鸽群。
参观完房子,我们一起在一楼厅堂席地而坐,很快,一大盘馕饼,还有切好的西瓜、罗汉果、果酱、茶水端了上来。这正是维吾尔族人家的日常待客之道。门口不时有孩子们抱着一颗颗罗汉瓜、西瓜进来,原来是亲戚朋友们送来的节日瓜果。
▲传统维吾尔族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古尔邦节也是亲戚家孩子们聚会玩耍的时间
奶奶把馕饼掰碎,招呼我们吃。小碗中的果酱引起了我的兴趣,用小勺舀了一口,甜腻非常。苏买亚告诉我,这是奶奶制作的杏子酱。喀什是著名的瓜果之乡,每年5月到10月,各种水果轮流成熟,应接不暇。遵照时令,奶奶一般在5月底做樱桃酱,6月做杏子酱,9月底做无花果酱。做好的果酱在冰箱冷藏,可以吃很久。
苏买亚的汉语已比较流利,由她当翻译,奶奶给我们讲述果酱做法:“一小碗白糖加两大碗水,在锅中烧20分钟,融化成糖水,然后把洗好的一斤左右的杏子,放入锅中,再熬制25分钟,晾凉就可以吃了。”我把苏买亚说的喝茶的小碗和吃饭的大碗比较了一下,大概是1∶2的关系,也就是说糖和水的比例大约为1∶4。
见我对果酱感兴趣,奶奶又让苏买亚从冰箱里取出樱桃酱、无花果酱还有榅桲酱,让我逐一品尝。虽然做法相同,樱桃酱吃起来甜中带酸,糖度适中;无花果酱带着粗粝的籽实,别有风味;最特别的是被当地人称为木瓜的榅桲做的果酱,吃起来有种厚实香甜的口感。
在喀什,果酱有两种典型吃法:一种是用馕蘸着吃;一种是加水稀释后冷藏,做成的冰果酱水,最适合夏天喝,一碗下去,暑气全消。
▲像花朵一样的馓子,节前大家会准备好馓子、果干,还有各类糖果
奶奶继续讲述果酱的奥秘:“有两种樱桃,一种小的,酸酸的,可以做果酱,大的那种本身味道比较甜,一般直接吃,做成果酱太甜;比尔(榅桲的维吾尔语名字)一般不能生吃,味道比较酸涩,做成果酱很甜,我们也会拌在抓饭中吃。”看似简单的果酱,奉行的却是酸甜相抵的中和之道,过犹不及。
喀什噶尔拉面
晚上8点多,晚饭时间。苏买亚告诉我,今天特意请姨妈为我们做拉面。在内地,一般说到牛肉面、拉面,基本都是指兰州牛肉拉面;在喀什,拉面指的是维吾尔风味的拉条子,是一种混合了羊肉、番茄、洋葱、黄萝卜及其他配料的拌面,牛肉面则专指兰州牛肉面。
案板上,姨妈切好了西红柿、辣椒、土豆、皮芽子、豇豆等配菜。本地家庭习惯用铸铁制造的深腹锅做拉面、抓饭,由于传统饮食中很少单独炒菜,故而不用带把炒锅。油热后,姨妈先放入一半皮芽子炒至焦黄,捞出不用,单取其香味。随后放入羊肉爆炒,再加入西红柿加盖焖煮。西红柿的汤汁充分熬出后,再加入剩下的皮芽子、土豆、豇豆等配菜,加水继续焖煮。最后再放入辣椒。15分钟后汤汁收浓,香气扑鼻的拉面拌菜就做好了。
西北生长的我,原本偏爱面食,也曾自己在家做拉条子拌面。看了苏买亚姨妈制作的拌菜,才有所悟:洋葱的运用之妙,唯有热油爆炒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其香气;西红柿熬制时间必须充足,才能使汤汁饱满,番茄红素得以充分释放。
图 / 视觉中国
事先和好的面,炒完配菜已经醒好。只见姨妈把已刷油盘好的面条,拆分成两长条,然后像缠毛线那样套在双手,在案板上不断摔打拉抻,随后放入锅中。作家王蒙上世纪60年代下放新疆伊犁期间,曾对此有过细致观察。
小说《哦,穆罕默德·阿麦德》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他做抻面(当地叫‘拉面’)的方法与伊犁的旁人不同,伊犁人是先把面剂儿做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然后一一拉细,像毛线绺一样悬挂在桌角边,然后一锅一锅地煮。他呢,跪在毡子上,做了一个大面剂儿,裹上油,像盘香一样地盘成一座小山,等到锅开了,他飞快地拉起来,愈拉愈多,愈拉愈长,中间不断,直到拉满一锅的时候,他才把面从中间断开。他说:‘这是喀什噶尔做拉面的方法。’说起喀什噶尔,他满脸的依恋之情。”
姨妈拉面的方法,与王蒙所描写喀什噶尔拉面的传统做法似乎略有区别。她仍会将面剂刷油后盘成一盘,只是为了方便,拉制时将其拆分为几段。尽管如此,喀什噶尔拉面做法,绝不会混同于以伊犁为代表的北疆拉面。岁月变迁,饮食做法亦有变化,但某些制作细节,仍顽固地保存着传统的影子。
一会儿工夫,两盘专门为我们做的热气腾腾的拉面端了上来。我和老于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感觉比以前吃过的都香。晚上9点半,我们匆匆告辞,赶乘前往巴楚的火车。我们约好,古尔邦节那天再来吃羊肉汤。
节日的羊肉汤
7月20日,当我们凌晨5点多,从巴楚赶回喀什,整座城市仍罕见地笼罩在一片雨雾中。古尔邦节这天早上,人们往往聚集在艾提尕尔清真寺做礼拜,然后一起在广场上跳萨玛舞。由于早上一直在下雨,我们怀疑广场上没有人,等雨停后,11点左右到广场时,才发现来晚了,期待中的舞蹈场面已经结束。衣着一新的人们,聚在一起拍照聊天。我怀疑,这时的人们很多应该是从周边赶来,当地市民恐怕多半已回家准备宰羊过节。
▲古尔邦节当天食用的羊肉是用新鲜宰杀的羊炖煮而成,它是节日最重要的待客餐食
苏买亚家今天宰了一只羊。由于家里没有壮劳力,他们请巴扎上卖羊的人帮忙宰好。我们到达时,羊肉汤已经做好。二楼会客厅,一大盘带着骨头的羊肉、拉面、茶水,很快端了上来。和我在牛羊大巴扎所见差不多,当地人所谓的羊肉汤,就是以非常简单的调料,大锅炖煮羊肉。羊肉煮好后,既可以连汤端上食用,也可以装盘食用。
刚宰的羊肉极为鲜美。吃完羊肉,我们到一楼看奶奶制作维吾尔族传统美食羊杂碎。虽然行动不便,奶奶坐在地毯上仍能操持各种家务。只见她正在案板上切着羊肉、羊油、羊肝,这些东西切碎后与其他调料调配,和大米一起灌入洗好的羊肠,就是羊杂碎中的米肠子。厨房里,巨大的羊肺已经清洗泡好,用来制作面肺子。
▲喀什老城
苏买亚已上大学的“表姐”苏比依拉过来了。其实说表姐并不准确,苏买亚的奶奶是苏比依拉的姑姑,两人虽然差了一辈,因为年龄相差不过七八岁,苏买亚有时候就叫她表姐。苏比依拉告诉我,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做羊杂碎。平时她们基本不到外面夜市吃,家里妈妈还有姑姑经常做给她们吃。
苏买亚的哥哥也回来了。今天虽然过节,餐厅的工作依然没停,每天中午2点到5点,他可以回家休息。看到我们还为错过艾提尕尔广场的萨玛舞遗憾,他打开手机,让我们观看朋友拍摄的早上的视频。只见广场中,到处是围成一圈圈的欢乐的人群,跳着轻松自由的舞蹈。他告诉我们,不光古尔邦节,平时大家聚会的时候也会跳萨玛舞。
▲百年茶馆
这让我忽然想起,在老城百年茶馆喝茶的那个下午。40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茶客席地而坐,一边喝茶,一边欣赏维吾尔族传统乐舞表演。一个表情滑稽的老汉,边拍打着手掌,边蹦跳着双脚,那份原始与快乐,很快带动游客一起跳起来。
午饭后,孩子们围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着动画片《熊出没》。我忽然发现,墙上钟表的时间比北京时间整整慢了两个小时。“我们年轻人用的都是北京时间,他们还是习惯土方法的新疆时间。”苏比依拉解释道。
过节了放假五天[点赞]高速免费[呲牙笑]
我这小区的兰州拉面馆这两天都放假了[吃瓜]
拉条子,新疆都是一个做法啊,先找个大盘子,把面先擀开,切条,把条搓圆,盘好,刷油,等它发一下,直接拉开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