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四处寻访隐逸贤士,任贤为用,在位35年励精图治

李大爷侃世界 2024-08-01 04:04:51

元世祖忽必烈生于1215年,45岁即位,在位35年,终年80岁。忽必烈登极前所处的时代,是蒙古汗国建立后,向外发动掠夺战争的时代。其铁骑几乎踏遍了东自黄海、西至多瑙河的广大亚欧地区。由于蒙古贵族落后的奴隶主意识和游牧生产方式形成的偏见,在战争中只知抢掠屠杀,未识农桑生产。因此,曾一度使许多国家蒙受灾难,甚至灭亡。当他们入侵中原大地时,依旧是兵锋所至,焚掠一空。甚至还有人主张把汉族人全部杀光,将中原变为牧地。这一论调,直至忽必烈即位后方被制止。

忽必烈原是一位只知杀掠的马上英雄,因为其母唆鲁禾帖尼颇信道教、佛教,在和僧道交往时,接触了许多为避战乱而混迹僧道中的汉族贤士,并受其影响,汉化较深。忽必烈也随之对宗教产生了浓厚兴趣,与宗教界名士往来密切。所以,当汉族大政治家、学者、诗人、散曲家刘秉忠以出家人身份去漠北时,不但受到忽必烈召见,还充当了忽必烈的最高顾问,“久侍藩邸,积有岁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刘秉忠告诫忽必烈“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并将中国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灌输给忽必烈。忽必烈很受教益,非常崇拜唐太宗,并深刻认识到“人才乃治之本”、“天下治乱系于用人”。于是,他开始了多方面的访贤问治。

当时,基于种种因素,中原各族名流在蒙族入主中原后纷纷隐逸山林僻壤。为延揽治国安邦之士,忽必烈偏重访隐逸,并“诏求山林隐逸名士,所在官司,具以奏闻”。而且,一经发现,便以重礼相待,或委以重任,或安置于“集贤馆”内。

一日,忽必烈访得柳城理学家姚枢是位德才兼备者,便立即派人召聘入公署,向他询求如何定国安邦。姚枢便讲述二帝三王之道,还将治国平天下的经验,汇成八目:修身、力学、尊贤、亲亲、畏天、爱民、好善、远佞。忽必烈如获至宝,即刻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封他为宣抚使,全权负责访求天下隐逸名士。不久,蒙古军出征江南,占领德安,俘虏了一些人。姚枢从中发现了赵复非同寻常,即带其北上,委任其作了太极书院中讲授程朱之学的讲师。

保州人王谔,原是金朝状元,时属河北名流,颇有影响。忽必烈闻讯后,特派赵壁、许国桢专程聘请。王谔来后,忽必烈竟对他“朝夕接见,问对非一”。王谔也将其所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盘托出,令忽必烈极为感慨地表示:“我今虽未能即汗,安知他日不能行之耶!”

陵川人郝经,家中贫寒。他白日,上山砍柴,夜晚读书,是位饱学之士。金亡后,迁居顺天。忽必烈闻知他颇有才学,便召他到自己的藩王府,问他经世安民之道。他则劝忽必烈趁宪宗刚死之机,北还争位。忽必烈顿开茅塞,即刻北还,及时赶到,比较顺利地达到了预期目的。

忽必烈四处寻访隐逸贤士,获得了极大成功。除刘秉忠以及姚枢、王谔、赵复、郝经之外,还有杨惟中、王磐、窦默、王恂、郭守敬、张文谦等等。他们不但帮忽必烈击败了政敌,即汗位,还辅佐他建立了元朝,并使得忽必烈在位30多年中出现了大治局面。

唐太宗李世民曾对其爱卿魏征说过:“选人任官不能轻率。任用一位君子,则众君子就会来到;任用一位小人,则其他小人就会竞相攀附。”魏征说:“的确如此。”并表示“天下纷争时,用人专取其才能,并不看重其德行;待天下太平后,如果不是德才兼备者就不用。”分析中国名家的集贤之计,愈显得李世民和魏征的论断发人深思。

参考文献:

《用人之道》

点个关注,发现更多历史趣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