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1919年,列宁同志独自驱车至莫斯科郊外时居然遇到了劫匪,不但被摸走了钱夹,连车都被人家开走了。不久,契卡领袖捷尔任斯基作出明确指示:“别以为我会寻求公道的途径,我们需要的不是公道,而是面对面的战争!”隔日,苏维埃铁拳如暴雨般从天而降,沙俄时代残留下来的黑帮、流氓等暴力犯罪团伙纷纷被肃清。用捷老的话来说,“我们(契卡)代表的就是自我组织的恐怖主义”,你们以为自己是谁,随便凑几个街溜子拿几杆破枪就敢自称“黑社会”了?
当然了,领袖被抢才对黑恶势力下手,这是笔者的戏谈,事实上,按照苏维埃政权初代领导者的构想,新国家应当被建设成一个近乎于乌托邦的理想社会,贻害无穷的黑恶势力自然没有容身之地。虽然苏联政府素来以高强度的管控备受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他们在扫黑除恶方面的造诣真的是令人钦佩。从数据来看,1919年,苏俄全国犯罪率大概在十万分之三百七十五左右,截至1927年底,这一数据已变为十万分之三十九,下降了近十倍。“黄”、“黑”几乎被彻底摧毁,但依旧有极个别的漏网之鱼。
能招架得住苏维埃铁拳,还能寄生于秩序井然的苏联社会,要说这些不法分子没两下子,那也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出现在20世纪30~70年代的那些苏联黑帮,各个可以用“艺高人胆大”来形容,虽然做的不是啥好事,但他们的胆气和手段也着实令人大开眼界。咱今天就来抓两个典型。
苏俄内战后,国外局势趋于稳定,苏维埃政府便把更多精力转而用于整肃国内秩序。但令当局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越来越多的百姓报案称他们遭到了马赫诺的洗劫。起初,苏联警方以为这其中存在什么误会,因为马赫诺早在2年前就被打垮逃往国外了。但听过报案民众的口述,警方也坐不住了。
这马赫诺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全名叫做内斯托尔·伊万诺维奇·马赫诺,是沙皇时代末期俄国最具代表性的无政府主义者之一,1921年以前,他的人生可以被当做一部“小人物咸鱼翻身”的励志典范。马赫诺10个月大时就失去了父亲,家里非常穷,这令他7岁时就不得不想办法挣点零钱补贴家用。马赫诺放过羊,做过苦力和学徒,最终于17岁时成了一名铸铁工人。
虽然有着同无产阶级革命者们极为相似的人生经历,马赫诺却最终将无政府主义者奉为圭臬。1906年,他加入了乌克兰敖德萨当地一个无政府组织,多次策划犯罪活动制造混乱。1910年,马赫诺被当局判处绞刑,却幸运地改为无期,“二月革命”后获释。经历了此番人生大劫,马赫诺便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他着手组建了一个武装组织,号召走投无路的贫民加入他的队伍,抢劫地主,将财物和土地分给农民,因此在基层民众中建立了一定的声望。
苏俄内战期间,受困于摇摇欲坠的局势,苏维埃政府不得不团结一切可用的力量。本质上讲,马赫诺和布尔什维克的终极理想并不冲突,因此,当局不但跟马赫诺的农民联盟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还将一部分农村委托于后者管理。同时,马赫诺也是个非常会经营的人才,他以战养战,混乱中招收了大量农民流寇,到了1920年那会儿,他已成了当时苏联国内最具实力的地方山头之一。然而,随着外战局势趋于平定,马赫诺这样的存在必然无法被当局容忍。1920年11月,苏军调转枪口开始对付马赫诺,后者则于次年8月全军覆没,史称“马赫诺叛乱”。
客观而言,此君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但他做事的风格与手段确实不太像好人。至少在绝大多数苏联百姓眼里,这家伙跟白匪是一路货色。因此,当有民众报案称“被马赫诺抢劫”时,苏联警方只是认为“马赫诺”不过是黑帮土匪的一个代称。然而,当听过民众对抢劫者的描述时,警方才意识情况有些不对劲儿,因为民众的描述太像马赫诺本人了。
对这个案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警方一直没有头绪,直到1926年的新电影《别尼亚·克里克》即将上映前,又有民众报案称他们遭到了抢劫。有意思的是,根据受害者描述,其中有个人衣着非常像电影中的某个角色;巧的是,案子发生地跟电影剧组拍摄地非常接近。警方立马询问电影厂是否丢失了东西,后者一清点才发现,他们不但少了几套戏服、几把道具枪,甚至还丢了一辆拍戏用的军用汽车。
把几件事一联系起来,警方立马有了嫌疑人——当时在苏联国内颇有名气的影星弗拉基米尔·库切连科。此人别无长处,靠的就是饰演马赫诺出的名,在片中扮演的角色几乎都是这类反派。但此人的演技又颇令人惊叹:他不仅在神情语态和动作上都模仿得非常到位,对黑帮的各种黑话暗语也非常熟悉,简直就像是马赫诺本人。经过苏联警方的一番深挖,库切连科的真实身份终于水落石出。
原来,此人跟马赫诺是乌克兰老乡,后者在当地算是个英雄,库切连科也非常崇拜马赫诺,从小就模仿对方的动作语态。内战结束后,苏联当局决定拍一些“正能量”的电影整肃风气,需要有人来饰演反派,库切连科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这个机会,并靠着精湛的演技成了明星。然而在背地里,库切连科从未丢下他肮脏的一面。他从老家带来了一个专门烧杀劫掠的犯罪团伙,每当要外出拍戏时,他会提前通知团伙,趁着拍戏的间隙找机会打劫;没戏拍时,库切连科便亲自带队作案。落网时,警方查得他手中握有22起劫案,其中一半为命案。
1927年,马赫诺连同多名同伙被判处死刑,由他参演的电影,在报幕时都将其名字抹去了。
要说库切连科的黑帮团伙靠的是胆大妄为,那么下面这位便是明目张胆无法无天了。进入50年代后,一伙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悍匪,成了同时令苏联警方和内务部头疼不已的大麻烦。这伙人作案方式硬核,没什么复杂的设计,就是扛着枪冲上去抢;警察来了就开枪还击,竟往往还能压制住警方的火力并全身而退。1950年3月,悍匪们冒充成内务部人员,将一家大型商店的所有人骗到一间屋子后,把店里的近7万卢布洗劫一空;当年底,团伙连续下手两次,总共掠走现金8.6万卢布。1951年3月中,这伙人“光顾”了莫斯科的一家高档餐厅,抢劫途中同警方发生交火,劫匪们全身而退,警方不但牺牲了一人,还不小心误杀了一名无辜市民。最疯狂的是,这伙不法分子几乎到了“犹入无人之境”的地步,居然在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私人别墅几公里外作案,洗劫了一个市场并杀害一人。
总的来说,这伙悍匪作案手法越来越暴力,搞得动静越来越大,造成的伤亡也越来越惨重,几乎到了无所不为的地步。他们来无影去无踪,以至于警方和内务部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头绪。不过,每当作案后,这伙人都会在现场留下一个夸张地弓着身子的黑猫形象,他们也因此被称为“黑猫团伙”。
经过分析,内务部认为作案者很有可能就藏身于莫斯科市内,鉴于案子的影响实在太过恶劣,警方最终对海量嫌疑人进行了逐个排查。果不其然,他们最终发现“黑猫团伙”的骨干大多来自于莫斯科一家工厂,其中一个名叫伊万·米丁的工人竟然还是“劳动英雄”荣誉称号以及红旗勋章的获得者。另外,团伙的12人中有2人来自于军事学院,1人是莫斯科航空学院的学生——这些人本应有着光明的未来,却选择做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情并为此毁了一生,实在是令人难以理解。
最终,团伙的两名主谋被执行死刑,其余十人分别被判处长短不同的有期徒刑。
众所周知,斯大林时代是苏联社会秩序最为森严的时代,也恰恰是在这段时期,黑恶势力几乎被彻底扫清,提起“黑帮”二字,恐怕没有人会把它跟苏联扯上关系。但事实上,犹如阳光所照之处总有阴影相伴,那会儿的苏联也有这么不为人知的一面。只是相比于电影中那些“教父”们,这些能经受得住苏维埃铁拳考验并活下来的苏联黑帮,还真显得有些非主流。即便获得了显赫的身份和不菲的收入,这些人也“不忘初心”继续在光天化日之下杀人放火,笔者也实在捉摸不透他们到底是咋想的……
跟苏俄玩黑,班门弄斧……
别尬黑,现在马赫诺可是被布布迫害死的安壬英雄[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