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是我军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老山防御作战的第二年。5月31日,越军向我军阵地发起进攻,并冲到了距我前沿几十米处。我军阵地上的轻、重火器突然开火,立即压制住了敌人的进攻势头。
要想全歼这股敌人,必须阻断敌退路。于是我军指挥员命令布雷小分队的十几名战士,隐蔽机动到阵地后方,解下身后的“背囊”架设在地面,同时迅速调整方向。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十余个“背囊”一齐爆炸,并向来犯之敌的背后抛撒出的数百枚防步兵地雷,进犯之敌纷纷被地雷炸死、炸伤。这一仗,越军在我军轻、重火器和地雷的双重打击下,死伤近百人。
这次战斗的几个月后,我老山某部奉命向敌395高地出击,一举歼灭守敌50余人,并占领了阵地。越军不甘心丢掉这一阵地,于是准备在夜间偷袭我军,夺回阵地。我指挥员发现敌人这一企图后,即令工兵迅速设置了8具“背囊”,不失时机地向敌人方向抛去数百枚微型防步兵地雷,立即有效阻滞了敌人的进攻。
我军在这两次作战中使用的“背囊”,是我军装备的单兵抛撒布雷器。它弥补了火箭布雷车目标大易暴露、受地形限制的缺陷,特别适合在连、排阵地前300m内快速机动布设防步兵地雷场(群)。其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操作简便、布雷迅速等特点,特别适合单兵和小分队使用。
有意思的是,单兵抛撒布雷器虽然是我国于1985年研制成功的,并拥有GBL331型压发雷布雷器、GBL332型定时雷布雷器和GBL333型绊发雷布雷器三种型号,但一开始,这种单兵抛撒布雷器却是我军在越南战场“捡”回来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
当过兵的人都知道,战场上步兵最怕什么?既不是能够播散“钢雨”的大口径炮弹,也不是头顶呼啸而过的武装直升机,而是像幽灵一样,专门隐藏在身边那些看不见的角落、随时都可能爆发的小型反步兵地雷。这些潜伏在脚下的暗杀者足以使最强悍的军人为之变色,因此这种武器一诞生,便一直是各场大小战争和地区冲突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次大战是反步兵地雷取得长足进步的黄金阶段。德国S型跳雷、美国M2和前苏联POMZ雷等一系列性能先进的反步兵地雷纷纷出现,但它们都有着同样的缺陷——那就是为强调杀伤威力,都采用了全金属雷体,重量和体积较大,布设和伪装困难,在探雷器面前容易暴露。
当时地雷主要靠人工布设,由于雷体过大过重,士兵只能随身携带1~2枚,导致布设面积小、死角多,雷场易被敌人破坏。这就迫使设计者们转而研究那些更小更轻,容易携带和布设,更加难以被发现的地雷。
随着合成材料和装药技术的进步,从二战后期开始,以杀伤有生力量下肢为主要目标的小(微)型化反步兵地雷开始成为战场新宠。由于其体积大为缩小,更加难以被发现和排除,成为一种具有高度和持续性威胁的可怕武器,掀开了地雷发展史上新的一章。
二、
在这方面走在前面的是英国。二战后期 ,英国开发出一种新型地雷Mk.I(俗称“子弹雷”)。它是一种结构异常简单的地雷,外表酷似一支大号钢笔,雷壳用无缝钢管冲压而成,一端呈锥形,方便插入地面。另一端呈喇叭口状,上面固定有一个垫片,内部装有击发组件,其杀伤单元是由一发截短弹壳并车掉了底缘的303英寸步枪弹改装而成,能在近距离击穿敌人穿着军靴的脚掌,形成二次杀伤。
Mk.I地雷由于具有结构简单、便于生产、不易被探雷器发现等优点,很快便受到各国军方瞩目。美国和前苏联均以其为蓝本,设计出本国的子弹雷。
美国人根据Mk.I地雷研制出的小型化反步兵地雷被命名为M14,于1950年正式装备部队。它是一种小型爆破型反步兵地雷,采用塑料雷壳和整体式引信,并别出心裁地采用了蝶状击针簧片,使击发簧的纵向尺寸大大减小。
M14反步兵地雷雷体高40毫米,直径56毫米,重量仅有100克,内装29克特屈儿高能炸药,其威力足以炸断人的脚掌或者击穿车辆轮胎。布设时可埋入地下或者直接放置于地面,由于其防水效果较好,在水中放置72小时仍能可靠起爆。
三、
M14反步兵地雷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反步兵地雷,除北约盟国大量引进和仿制外,包括印度、缅甸等第三世界国家也相继进行了仿制。在越南战争期间,越南军民发现地雷在游击战中的效果非常明显,便利用缴获的M14地雷来对付美军。
为了满足部队的需求,越南还曾向苏联求助。在苏联人的帮助下,越南仿制出了MD-82-B反步兵地雷,其结构与美制原品基本一致,唯一不同的是地雷的高度有所增加,使之能够装入更多的炸药,在装填常规梯恩梯炸药的情况下,仍能保证威力不会下降。
越南战争期间,我国也在越南战场上得到了一批M14地雷和MD-82-B反步兵地雷,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66式反步兵定向雷。
我国研制出的66式反步兵定向雷,该可用拉发、绊发、压发引信,也可使用电发火装置引爆。而且我国兵工部门还为其研制了一种独特的延期引信,这个延期引信的独特之处在于不需要电源,直接将普通雷管装入地雷的雷管室,然后拧上延期引信,使用前拔掉保险销,将引信外套筒转动90°,引信即发火,延时5~8秒后起爆。
该雷引爆后产生的700枚破片呈60-120度角扇面打向正前方,可有效杀伤距离为50-100米内的敌人和无防护的车辆,如将数枚地雷并联使用,其杀伤范围则更大也更有效。
66式反步兵定向雷最大的优点是:它不需要埋在地下,而是用一个架子摆在地上。一旦敌人触发,内部装填的钢珠就会爆出,如同金属风暴一般覆盖正前方一个巨大的扇形区域,六十米范围内几乎无人能够生还。正因为这种特性,它成了一种极为好用的防守利器。
但是这种地雷也有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该布设前必须先将其雷体下方的脚架打开固定住,然后将其正面对准敌人来袭的方向,通过瞄准孔瞄准50米左右距离上与人体高度相当的参照物作为瞄准点,最后装上引信。
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的科研人员在八十年代研制出了著名的“单兵抛撒布雷器”。它由发射筒、点火具、布雷抛射弹等组成,战斗全质量为8kg,便于单兵携带。
这种布雷器主要由抛射体、主抛装置、二抛装置组成。抛射体外形呈筒形,长325mm,直径150mm,内部装有30枚压发防步兵地雷。其操作方法是:设置好布雷器后,将点火具上的拉火销拉脱,点火具内的击针在击针簧力的作用下撞击火帽发火,点燃延期管。
经大约9s的延时,点燃主抛装置中的主抛射药使布雷抛射弹高速飞出发射筒。约6.6s后点燃二抛装置中的二级抛射药,此时,布雷抛射弹到达预设雷场上空。二级抛射药燃烧产生的高压燃气顶开抛射体顶板,抛出30枚压发防步兵地雷,同时点燃地雷保险延期药柱。地雷落地11s后延期药柱燃烧完毕,解除保险,进入战斗状态。
进入战斗状态后,无论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当地雷压盖上受到20~100N以上的压力作用时,地雷都会发生爆炸。
虽然定时雷布雷器能布设触发的破片型防步兵地雷,但这些地雷都是布设在地面上,易被敌人发现,触雷概率较低。再加上必须是目标直接接触到雷体才能引爆地雷,因此提高敌人的触雷概率,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经我国科研人员的努力,终于研制出一种专门抛射绊线地雷的单兵布雷器,它就是GBL333型绊发雷布雷器。
该布雷器由抛射箱、点火机构、5个发射筒(内装抛射雷组)组成,战斗全质量22kg。在150m的距离上可抛出20枚绊发防步兵地雷,形成(60~90)m×(36~60)m的雷场。加上它抛撒的绊发防步兵地雷的绊线较细,不易被发现,可以使敌在一定距离上碰触,弥补了前两种单兵布雷器的不足,提高了敌人的触雷概率。
GBL333型绊发雷布雷器的发射箱一侧设有刻度盘,可根据发射的需要通过刻度盘调整发射角度。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机动性能好、布雷速度快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小分队携带和随机布设地雷群、小规模的地雷场等障碍区。
GBL333型绊发雷布雷器最大的优点是能用于多种场合。在防御战斗中,可用于迅速加强受敌威胁最大的方向和地段上的障碍强度或封闭敌突破口,以增强阵地的稳固;在进攻战斗中,可用于在已夺取的阵地周围迅速构成雷场,以阻滞敌人的反冲击或用于保护暴露的侧翼和接合部;在追歼溃逃之敌时,可用于向敌后布雷,以断其退路;在转移战场和撤退时,又可用于拦阻追击之敌,以争取时间变更部署。可以说,这种布雷方式是单兵布雷的重大发展,显示出极高的战术价值。
五、
1984年7月,GBL333型绊发雷布雷器第一次在战场上显示出它的威力。
7月12日凌晨,大雾弥漫,上百名越军向我142高地悄悄摸了过来。班长李海欣发现越军后,一边向立足未稳的越军进行反击,一边带着两名战士绕到敌人的身后,用GBL333型绊发雷布雷器设置了数十枚地雷。
随着地雷的爆炸,一大波越军被炸死,越军见捞不到便宜,只得撤了下去。
令人痛心的是,在李海欣引爆地雷时,越军投来的一个炸药包在李海欣身边爆炸,李海欣壮烈牺牲,年仅22岁。1984年9月4日,中央军委授予李海欣“战斗英雄”称号,把142高地命名为“李海欣高地”。
越南人做梦也没想到,中国靠着当年从越南战场上捡回来的地雷后,对其进行仿制和改进,居然制造出了令越南人闻风丧胆的利器。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算得上是因果循环,越南这个“白眼狼”,终于遭到了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