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的两面人生:前半生忠诚无双,后半生桀骜跋扈

梨评历史 2024-05-19 09:48:28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二日,顺治帝病危,他预感自己时日不多,急招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及原内阁学士麻勒吉入养心殿,口授遗诏,当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继承人问题。

由于顺治生前并没有册立太子,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局势动荡,他接受了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选择因出过天花而具有免疫的第三子玄烨为继承人。

不过玄烨年纪太小,才八岁,为了确保清朝基业可以顺利流传下去,顺治帝又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四大辅臣,奠定了康熙初年四辅臣的格局。

之所以会有四个辅臣,是多尔衮死后,顺治一直削弱宗室权力,可惜天不假年,为了确保儿子可以亲政,宁可将权力交给索尼这样贴心的外臣,也不能落在宗室手上,他可受够了多尔衮的苦了。

鳌拜

这四个辅臣里,索尼是比较纯粹的文臣,资格最老,也是四大辅臣之首,而遏必隆、苏克萨哈以及鳌拜都是以军功成为辅臣的。

其中苏克萨哈军功最少,能称得上军功的也就是顺治十二年(1655年)击败刘文秀那次。

至于遏必隆则比苏克萨哈好一点,早期参与过松锦大战等等,入关后还参与了荆州之战。

而相对这三个辅臣而言,鳌拜的军功极其亮眼,早在皇太极时期,就跟随皇太极征讨蒙古,更是立下皮岛首功,因而获得“巴图鲁”的称号。

到了松锦大战之前,他已经晋封一等男爵,并在松锦大战里大放异彩。

入关后又是连战告捷,在富池口和九江歼灭顺军主力,而后又是击杀张献忠,又是镇压大同姜瓖之乱,可以说是清初名副其实的悍将。

更难得的是,鳌拜对皇太极那是一个忠心,先力挺豪格继位,豪格继位无望后,又坚持立皇太极子嗣继位,反正不能接受多尔衮的上位,也因此备受多尔衮的迫害。

多尔衮虽然没能当时皇帝,但却当了摄政王,大权在握,自然对当初反对自己上位的鳌拜等人大力打击,哪怕立下赫赫战功,也是借机将其削爵贬职,甚至让他差点丢了性命。

满洲第一勇士,不是虚的

这期间鳌拜既没有背叛顺治帝,也没有选择躺平摆烂,反而更加卖力打仗,哪怕屡遭打击也忍着,坚持不肯多尔衮低头,这种对皇太极一系如此忠心的人,顺治亲政后自然大力重用。

只是鳌拜虽然打仗很猛,但在从政方面能力确实一般,但在忠诚面前,这些都不是事,况且又不是单独让鳌拜一个人掌权,还有其他人一起分权呢。

就这样,鳌拜成为了四大辅臣之一。

但人一多,矛盾就出来了,尤其是鳌拜和苏克萨哈的矛盾。

和鳌拜相反,苏克萨哈一开始是追随多尔衮的,是多尔衮的心腹,但在多尔衮死后迅速投顺治所好,收集不少多尔衮的罪证讨好顺治,也顺利成为顺治心腹,这让备受多尔衮打压的鳌拜很看不起。

当然,别说鳌拜,就连索尼和遏必隆也不喜苏克萨哈,斗倒苏克萨哈是他们三人共同的想法。

四辅臣矛盾虽然尖锐,好在索尼资格足够老,完全镇得住场面的,也没让他们的矛盾摆在台上,私下斗争归斗争,但表面还算和气(鳌拜除外)。

四辅臣的矛盾核心,其实就是八旗之间的矛盾

真正让他们矛盾激化的是两黄旗与两白旗换地问题,这又牵扯到了多尔衮。

多尔衮兄弟执掌两白旗,自然对两白旗多有偏袒,而皇太极一系都是掌握两黄旗,自然被极力打压,除此之外,两黄旗还经常被无辜拖饷,两黄旗早就怨声载道。

更让两黄旗不满的是,在清初圈地中,鳌拜所在的镶黄旗之地就平白无故得被正白旗占领,镶黄旗忍气吞声二十余年,如今两黄旗掌权,自然想要换回来。

同样出身于镶黄旗的遏必隆以及正黄旗的索尼也表示认可,毕竟从感情上来说,两黄旗对顺治忠心耿耿,却在多尔衮打击下连番受损,到现在还住着差的地方。

倒是两白旗,跟着多尔衮吃香的喝辣的的享受二十年好地,如今多尔衮倒台了,他们还继续占着好地,两黄旗表示不能忍。

满文地契,清初圈地,纯属恶政

只是换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毕竟清初圈地就已经鸡飞狗跳了,而且已经圈了二十年了,各旗早就住习惯了,而且人口也多了不少,如今换过来,并不是一张嘴的事,不仅两旗需要倒腾,而且因为人数变化,还需要重新圈地,纯属恶政。

因而导致不少人的反对,比如户部尚书苏纳海就坚持反对,毕竟这件事牵扯到户部,剪不断理还乱。

但好巧不巧,苏纳海是正白旗人,鳌拜等人认为是正白旗不想换,因而极力打击。

除此之外,直隶山东河南总督、隶汉军正白旗的朱昌祚和直隶巡抚、隶汉军镶红旗的王登联,也因为牵扯到换地问题,而坚决反对,也被鳌拜等人一顿收拾。

平心而论,换地的确会损害很多百姓的利益,纯属恶政,但因为牵扯到两白旗和两黄旗的矛盾,而苏克萨哈又是正白旗人,又是辅臣,自然成为其他三人矛头。

少年康熙

最终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惨遭杀害,哪怕顺治力保,也无济于事。

表面来看,这件事是鳌拜出的头,但其实也是得到索尼和遏必隆的同意,换句话说,这是三个辅臣的意见是一致的,至于苏克萨哈?虽然反对,但反对有用吗?

只是后来因为鳌拜倒台,这个锅全让鳌拜背了,实际上这个时候,鳌拜还没有进化到权臣这一步,其行为实际上是索尼三人意志的体现,只不过鳌拜充当急先锋而已。

时间来到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这个月索尼病故了,而在康熙四年(1665年)的时候,康熙已经大婚,算了算,也该到了亲政的年龄,当年七月初七日,康熙正式亲政。

然而康熙刚刚亲政,却被鳌拜当头一棒,这就是处死苏克萨哈一家。

本来遏必隆就是没什么主见的人,苏克萨哈也在三人的排挤下彻底被边缘化,如今索尼已死,鳌拜作为辅臣的权力空前扩大,但却没有意识到康熙已经亲政的事实。

历来将鳌拜处死苏克萨哈视为一次权臣的表现,毕竟鳌拜在康熙不允许的情况下,依旧联合党羽,逼迫康熙准奏。

但如果放在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这个时间档,其实很难定义鳌拜这个权臣行为的。

毕竟此前鳌拜已经和苏克萨哈斗了数年,现在就差临门一脚了,况且斗苏克萨哈也是索尼等人一直支持的事,鳌拜只不过再次出头而已。

只是此时的鳌拜并没有意识到康熙已经亲政了,很多事情不能像之前那样随意了,在强硬的性格下,逼迫康熙退步。

一想到鳌拜,就想到徐锦江

但康熙真的退步了吗?也不至于,毕竟康熙也认为苏克萨哈有罪的,只是鳌拜有点狠,处死了全家而已:

苏克萨哈虽有罪,不至诛灭子孙——《清史稿·苏克萨哈传》

可见,康熙私下里也认为苏克萨哈罪有应得的,毕竟如果康熙想要力保,也不是不行的,就看力度了。

比如翰林侍读熊赐履不断弹劾鳌拜,气的鳌拜想要处死他,但康熙却坚持力保,不仅安然无恙,反而在鳌拜死后,平步青云,也暗示了康熙保苏克萨哈的力度并不是很大。

可以说亲政后的康熙,权力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的。

只不过此时的鳌拜因为性格使然加上不知进退,还没意识到康熙已经亲政的事实,依旧保持辅臣时期的作风,必然和康熙产生激烈的矛盾,因而鳌拜也彻底蜕变为权臣了。

随着索尼、苏克萨哈的退出,鳌拜一党迅速填充了巨大的权力空窗,其党羽迅速把持了朝廷内外诸多核心职位。

比如班布尔善担任大学士、阿思哈担任礼部尚书、噶褚哈担任兵部尚书、马迩赛担任户部尚书,济世担任工部尚书,泰璧图担任吏部侍郎,更别说鳌拜的子侄等等。

在把持要害部门后,鳌拜等人对于国事都是先行商议,然后施行,完全跳过了康熙和朝廷,更要命的是鳌拜一系开始对宗室典章进行干涉。

本来清朝宗室安排自有一套规定,但鳌拜却随意更改,比如宗室兰布就因为投靠鳌拜,就被晋封为和硕敬谨亲王,清朝初期,对于王爵晋封极其严格,即便宗室有功的,顶多就是贝勒和贝子,但兰布却直接成为亲王了。

况且随着地位的提高,鳌拜也在康熙面前缺少最基本的君臣礼仪,丝毫不把康熙放在眼里,至此,鳌拜彻底蜕化为权臣。

那么鳌拜有想过谋反吗?从当时的局面来看,鳌拜的确是没有反心的。

虽然鳌拜干过清除异己、结党营私这些权臣都干的事,但要说篡位,鳌拜没资格,也没能力干这事,说破天了,也只能废立一个皇帝而已。

鳌拜画像

况且清初宗室权力虽然被削弱,但并不是没权,毕竟除了上三旗,其他五旗的力量都在富绶、杰书、岳东等宗室力量手上呢,他们可不会坐看一个外姓奴才废立主子的。

而且除了岳东,其他宗室又没啥军功,上位其他人也不服,所以自知与皇位无缘的他们也不会和鳌拜凑一起,至于兰布?他是褚英这个被废继承人的孙子,更没资格。

所以行尹霍之事,对于鳌拜没啥好处,输了就是满门抄斩的结局,赢了则徒增恶名,给岳乐、杰书一个除掉他的机会,两面不讨好。

所以说鳌拜桀骜不顺是真的桀骜不顺,但谋反,是丁点想法都没有。

但鉴于鳌拜的确清除异己和结党营私,康熙收拾他也不冤枉。

那么问题来了,鳌拜为啥这么嚣张跋扈,没把康熙放在眼里呢?

这是因为鳌拜政治目光的短浅,毕竟鳌拜是从努尔哈赤时代一步一步走来了,政治想法还停留在王大臣会议这个阶段。

整正白旗的苏克萨哈,说白了就是拼了命的增加自己所在的两黄旗的势力和权威,但没想到清朝已经走上了封建王朝的道路。

顺治和康熙也必然走上瓦解王大臣会议,实现君主专制的道路,也必然和鳌拜想法形成对立,这是没法调和的根本问题。

此时的鳌拜最佳选择,就是及时隐退,看在军功和扶持皇太极一系的功劳上,康熙会给予他应有的体面。

但其他人答应吗?毕竟此时的鳌拜不仅仅是一个人,身边早就聚集了一批人,所追求的利益自然越来越多,和皇权的碰撞也越来越多,不允许也不会让鳌拜这么顺滑的隐退。

加上鳌拜还停留在增强两黄旗势力的想法里,只能在权臣的道路上一路狂飙。

但鳌拜权臣之路还没狂飙几年,就被康熙拿下了。

要知道,康熙亲政后,权力也在稳步增长,毕竟权力空白不仅仅只有鳌拜等人攫取,康熙也趁机收回。

鳌拜身边有一批利益集团,康熙身边也有,就是以索额图这些满洲新贵和熊赐履这些汉臣,只不过这些势力远不如鳌拜,只能寻找机会,趁着鳌拜集团大意的时候突然发难。

比如捉拿鳌拜的前几天,康熙就突然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任命,然后借助提拔的康亲王杰书和索额图等人,快速捉拿鳌拜。

擒拿鳌拜,并不是这样简单

有人说,不是靠一群少年捉拿的吗?这是受了影视剧和野史的影响。

事实上捉拿权臣哪有这么简单,毕竟鳌拜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利益集团的结合体,必须小心翼翼,才能避免动荡。

至此,鳌拜垮台,但康熙也知道,鳌拜并没有反心,只是将他圈禁,也算对得起鳌拜了。

所以说啊,人心都是会变的,康熙之前的鳌拜,对满清那叫一个忠心耿耿,浴血奋战,所向披靡,面对多尔衮的威逼利诱,坚持本性,始终力保皇太极一系,换来了顺治的重用,哪怕到了康熙初年,鳌拜也算勤恳辅政、刚直不阿。

只是权力会改变一个人的,随着鳌拜地位和权力的加深,身边不免有人投靠,而为了维持自己权势,比如会做出一些利益输送和割舍,最终走向了结党营私的权臣之路。

好在康熙在鳌拜权臣之路上狂飙的时候及时出手,避免了一次皇权动荡,也算给鳌拜一个体面了,毕竟权臣都没有好下场。

但鳌拜垮台后,康熙还是给他平反了,雍正还给了一等超武公的追封,鳌拜的后人还能继续封爵,相对其他权臣,这个结局算是很体面了!

1 阅读: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