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江姐”独子,如今定居美国,晚年坦言:母亲遗愿只完成一半

小彭的灿烂的笔记 2024-12-21 17:18:41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

江姐作为革命时期的英勇女烈士,为革命事业奉献出了年仅 29 岁的宝贵生命。

她在狱中用竹签做笔、烧焦的棉花加水做墨水,写下的那封感人至深的托孤信,更是饱含着对独子彭云的殷切期望。

而时光流转,如今江姐的儿子彭云却定居在了美国,外界因此有不少质疑的声音,毕竟江姐为了革命、为了国家付出了一切,大家自然对她的后人有着别样的期待。

而彭云面对这样的热议,直言母亲的遗愿自己只完成了一半,这更是勾起了人们强烈的好奇。

那彭云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为何会定居美国?又为何觉得只完成了母亲一半的遗愿呢?

【革命岁月里的江姐】

江姐原名江竹筠,1943 年的时候,出于工作需要,江姐按照党组织的安排,与共产党员彭咏梧假扮夫妻,组成一个“家庭”。

这个“家庭”,实则是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员学习的辅导中心。

在共同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两人相互扶持、配合默契,感情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升温,于 1945 年正式结为革命伴侣。

婚后,江姐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这份刊物在几个月内发行了 1600 多份,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有力地传播了革命思想,却也让敌人对地下党组织加紧了搜捕和迫害。

1946 年,江姐和彭咏梧迎来了爱情的结晶,也就是他们的儿子彭云。

但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让他们无暇顾及家庭,只能将年幼的彭云托付给他人抚养,夫妻二人继续全身心投入到革命工作中。

1948 年,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敌人甚至残忍地将他的头颅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

这一噩耗对江姐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她强忍悲痛,毅然决然地接过丈夫的工作,坚定地对党组织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别人代替有困难,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

而不幸再次降临,1948 年 6 月 14 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在万县被捕,随后被关押于重庆军统渣滓洞监狱。

在狱中,国民党军统特务妄图从她口中获取中共地下党情报,对她用尽了各种酷刑,但江姐始终坚贞不屈,以钢铁般的意志回击着敌人。

1949 年,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已濒临覆灭,但他们仍妄图做最后的挣扎,对囚禁在白公馆、渣滓洞等监狱的革命者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

被关押在渣滓洞监狱的江姐,预感到敌人可能会对自己下毒手,而此时,她心中最为牵挂的就是尚年幼的儿子彭云。

1949 年 8 月 26 日,江姐在狱友们的帮助下,拖着受刑后还没有完全康复的右手,蘸着自制的墨水,在如厕用的毛边纸上,给表弟谭竹安写下了这封遗书,也为儿子留下了最后的遗言。

信中,江姐先是表达了对表弟谭竹安的感激与愧疚,提到谭竹安照顾自己和丈夫的孩子负担太重,实在辛苦。

随后,她写道:“苦难的日子快完了,除了希望这日子快点到来而外,我这里什么都不能兑现。安弟啊,的确太辛苦你了。我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我们在牢里也不白坐,我们一直是不断地在学习,希望我俩见面时你更有惊人的进步。这点我们当然及不上外面的朋友。话又得说回来,我们到底还是虎口里的人,生死未定。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字里行间,满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未来的期望,她希望即便自己遭遇不测,彭云也能在谭竹安的教导下,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对革命有用的人,继承父母的遗志,为建设新中国、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坎坷求学路】

在谭正伦的精心照料与用心抚养下,彭云健康地成长着。

1965 年,当时成绩优异的彭云,甚至收到了清华大学抛来的橄榄枝。

而怀揣着对新中国国防事业的热爱,以及受母亲遗愿的影响,他毅然决然地选择报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想要踏着父母的足迹,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但哈军工对学员身体素质有着严格要求,彭云因为身体瘦弱、高度近视等原因,在第一轮选拔中就被淘汰了下来。

这让彭云感到十分失望和懊恼,毕竟那是他心心念念想要进入的学府呀。

不过幸运的是,学院院长刘居英在了解到他是江姐之子这一特殊身份,又看到他作为四川省理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后,决定破格录取他,这也让彭云得以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

进入哈军工后,彭云更是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凭借着自己的勤奋与才智,不断在学业上深耕。

后来,他又凭借自身的努力,考取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研究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求学道路上扎实迈进,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赴美发展缘由】

参加工作后的彭云,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身处那个科技开始蓬勃发展的时代,他敏锐地察觉到计算机领域的巨大潜力,于是开始自学计算机相关知识。

凭借着扎实的学习基础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他成功考入了中科院成为一名研究生,继续深入探索计算机学科的奥秘。

在那个国家积极推动人才走出去学习先进知识的时期,彭云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公派去美国留学的宝贵资格,成为了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中的一员。

刚到美国时,面对陌生的环境、不同的语言文化以及全新的学术体系,彭云经历了诸多不适应,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

在美国的密歇根韦恩州立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彭云先后获得了计算机硕士和博士学位,在专业领域逐渐崭露头角。

学成之后,彭云先是回国,在中科院软件所做了一年的科研工作。

而当时国内的计算机技术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科研条件、资源以及研究环境,与美国相比确实存在一定差距。

彭云觉得在国内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恰好美国一家出版社看中了他的博士论文,邀请他前往美国继续从事相关研究工作。

经过深思熟虑,彭云选择再次前往美国,并留在那里继续深造。

后来他凭借自己的实力,成为了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系的终身教授,长期定居在了美国。

彭云的这一选择,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外界诸多质疑和争议。

毕竟江姐为了革命、为了国家奉献出了一切乃至生命,大家都对她的后人有着别样的期待,希望彭云能够遵循母亲的遗愿,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来。

面对这样的热议,彭云也曾直言,母亲的遗愿自己只完成了一半,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内心的无奈与遗憾……

【从后代延续看遗愿】

虽然彭云定居美国,觉得自己只完成了母亲一半的遗愿,但好在家族传承的脉络里,有着别样的延续。

彭云的儿子彭壮壮,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天赋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彭壮壮在国内读完高中后,被父亲接到美国发展定居,继续完成学业。

在美国,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数学系,之后又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各大公司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按常理来说,留在美国他可以拥有优渥的生活和光明的职业前景。

但与父亲彭云不同的是,彭壮壮心中一直记挂着奶奶江姐的遗愿,受父亲讲述的爷爷奶奶光辉事迹以及那份未完成遗愿的遗憾所触动,他毅然决定回到中国发展。

回国后,彭壮壮投身于相关领域,用自己的所学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从这个角度来看,彭云虽因种种原因未能完全达成母亲期望的全部遗愿,但儿子彭壮壮回到祖国效力,接过了先辈的旗帜,继续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也算是以另一种形式让江姐的遗愿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践行。

让这份家国情怀在家族中不断延续下去,也让人们看到了革命先辈精神的深远影响。

【结语】

江姐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她为了革命事业奉献出了一切,也对儿子彭云寄予了深厚的期望。

彭云的人生轨迹,其间虽有诸多无奈,却也引发了大众对于他是否践行母亲遗愿的争议。

可要知道的是,人才的去留选择,爱国情怀的展现形式,本就是多元复杂的,我们尊重每个人基于自身情况所做出的选择……

参考资料:

北方网在2007-11-15关于《江姐狱中遗书首次公开 筷子磨成竹签写成(图)》的报道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在2008-1-14关于《江姐遗书上的云儿 现定居美国》的报道

华龙网-重庆晨报在2008年01月14日关于《江姐唯一儿子定居美国 称母亲遗愿只完成一半》的报道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