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传,在民间形成了极大的影响力,也传出了不少对中华文化造成重要影响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有的是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也有的是在流传过程中被文化艺人再创作的,甚至有的就是彻头彻尾的历史谎言。本文要讲的关于“溜须拍马”的历史故事就是其中之一,它在中国文化上影响极大,成为了官场腐败的代名词。但从历史的文献来看,却发现这则故事并没有确实的历史原型,甚至连发生的机会都没有。故事的两位主角宋朝宰相寇准和丁谓几乎没有机会同时任职于内阁,更不要说溜须拍马了。
“溜须拍马”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宋史》之中,后来被众多文人笔记和稗官野史引用,在民间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成为形容官员腐败的标准词汇。按照《宋史》记载,这则故事发生在宋朝宰相寇准和丁谓之间。原文的意思是,丁谓在当宰相之前,早年曾经在中书省当过参政。丁谓当参政时的上司就是北宋名相寇准,故事就发生在两人吃饭之时。据说当时两人在中书省吃工作餐,寇准的胡须上沾了一些油珠,有点影响形象。丁谓就主动上前帮寇准做清洁,却遭到寇准的拒绝。寇准是丁谓是国家参政,是朝廷重臣,不应该给长官擦胡须。
因此丁谓感到非常惭愧,又记恨寇准让他丢了面子,后来当了宰相便打压迫害寇准。这个故事流传很久远,在民间人人皆知,于是“溜须拍马”成了官员腐败的典型现象之一。很多人都在用这个成语,也在鄙视丁谓溜须拍马的行为,但长久看史书的人却不免更多的深思一层,这个事情是在哪一年发生的呢?查阅了有关丁谓和寇准的历史文献后可以发现,这个故事在历史的时间轴上很难找到发生的时机,让人感到疑惑不解。于是问题来了,这个“溜须拍马”的故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丁谓是否真的因这点小事就记恨寇准,对其进行迫害呢?
从《宋史》记载来看,事情发生在寇准当宰相期间。历史上寇准一生两次拜相,一次是在景德元年,与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第二次是在天禧党三年,宋真宗南郊祭祀后让寇准出任宰相,晋升其为尚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这两次拜相后寇准当政的时间都不长,也没有机会和丁谓同处中书省。宋朝的宰相其实以是大学时虚衔出任政事房的首脑,因为政事房设在中书省,宰相又兼管门下省事务,所以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从历史看,寇准两次出任宰相,丁谓都不在中书省,两人共同吃工作餐的机会几乎不存在。
寇准第一次出任宰相的时间为两年,直到景德三年被降为刑部尚书,然后出知陕州,宰相之位被王旦接替。景德元年拜相之后,寇准出任集贤殿大学士,位在另一位宰相毕士安之下。在这期间宋朝发生最为重大的事情便是遇到了辽国太后萧燕燕的大军南下入侵,两军在瀛州、贝州、魏州、澶州一线发生了激烈的战争,最终促成了澶渊之盟。寇准作为当值的宰相,与三衙之首殿前司指挥使高琼一起促成了宋真宗赵恒的御驾亲征,也因此而青史留名。澶渊之盟之后,寇准在朝廷中却一日不如一日,逐渐被赵恒所疏远。
到了景德三年的时候,寇准被宋真宗赵恒下诏罢相,以刑部尚书的身份出知陕州。从史书记载来看,这次寇准罢相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任人唯亲,一个是受到王钦若的政治攻讦。寇准当了宰相后独断专行,与中书省官员的关系极差,多次被闹到赵恒的面前。很多人认为寇准任人唯亲,任用官员偏重于自己的朋友,而且轻易用官职许诺。在澶渊之盟后,宋真宗赵恒开始重用以王钦若为代表的南党官员,而作为北党领袖的寇准则非常不满。于是寇准和王钦若的政治斗争正式拉开,双方在赵恒面前多次互相诋毁。
到了景德三年的时候政治斗争越发激烈,宋真宗赵恒以“无大臣体”的理由将寇准罢相,重新启用老宰相王旦。前文讲过,这次寇准罢相的原因是很复杂的,除了南北两党斗争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赵恒对被寇准和高琼逼迫御驾亲征的不满和反击。但不管怎么说,这次罢相与丁谓是没有一点关系的。
实际上此时丁谓并不在朝廷中,他还在地方当转运使和安抚使。在澶渊之盟之前,丁谓在峡州路转运使,后来因为政绩卓著升职为尚书工部员外郎,出任夔州路转运使。丁谓在此当了五年官,然后进京出任权三司盐铁副使,不久后又被提拔为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
这段时间丁谓短暂在朝廷当官,但不是出任参知政事这样的副宰相,而是作为三司使的副官,也不在中书省工作,与寇准没有什么交集。宋辽之战爆发后,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丁谓调任郓州知州兼齐、濮等安抚使,提举转运兵马巡检事。直到大中祥符初年,丁谓才被召回朝廷出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来因为功绩升任枢密直学士。此时寇准已经不在朝廷,被外放到地方去了。从这一段时期发生的事情看,丁谓和寇准是没办法在朝廷发生交集的,更不要说在中书省一起吃工作餐的了,所以“溜须拍马”不会发生在这段时期。
寇准第二次拜相已经是在天禧三年,这次寇准在大中祥符年晚期抓住天书祥瑞的机会回到朝廷,重新被宋真宗赵恒所重用。寇准回到朝廷的时间是在天禧元年,他因为支持巡检朱能携同内侍都知周怀政假作天书,被赵恒任命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在天禧三年南郊祭祀之后,寇准第二次拜相,出任尚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这一时期丁谓也活跃在朝廷之中,他作为南党的领袖与寇准的北党发生过多次政治斗争。丁谓因在泰山封禅和天书事件中的功绩被任命为修玉清昭应宫使、天书扶侍使,升任给事中,实授三司使。
这段时间宋真宗赵恒迷信天书,只要支持天书事件的大臣都能获得加官晋爵。丁谓抓住机会上位,成为朝廷中最受皇帝宠信的官员之一。为了扩大天书事件的影响力,赵恒大肆在全国建造道教宫观,丁谓负责这方面的事,官职上平步青云。此后丁谓被升任尚书礼部侍郎,转任户部,加参知政事,这是丁谓第一次进入政事堂办公,而此时寇准还在地方上。此后丁谓工、刑、兵三部尚书,又任天书仪卫副使,授平江军节度使、昇州知州。天禧元年丁谓调任保信军节度使,两年后以吏部尚书官复任参知政事。
在天禧三年南郊祭祀之前,寇准和丁谓有一小段时间在政事堂重叠办公,这也是两人在工作上仅有的交集时期。这段时间寇准出任中书侍郎,丁谓是参知政事,两人是平级,没有谁是谁上司的说法。中书侍郎和参知政事都是副宰相,与《宋史》中提到的寇准是丁谓上司的说法不一致。这段时间也是天禧党争开启的时期,宋朝南北两党政治斗争非常厉害。寇准是北党领袖,丁谓是南党领袖,两人水火不相容。在如此政治形势下,丁谓主动去给寇准溜须,岂不是自降身份?如果他这么做了,还能坐稳南党领袖的位置?
天禧三年南郊祭祀之后,朝廷大臣们都得到了升官,但朝廷的政治格局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寇准顺利拜相,北党掌握的政事堂。丁谓调任检校太尉兼枢密使,离开了政事堂,枢密院成为南党的天下。在这种情况下天禧党争彻底白热化,双方争斗不休。于是宋真宗赵恒以中风为由让皇后刘娥理政,由此拉开了刘娥联合南党和蜀党与北党斗争的序幕。此后不久周怀政发动政变失败,寇准受到牵连罢相。然后丁谓接替寇准出任宰相,上书将寇准贬出东京汴梁城。由此寇准离开京城,辗转后被贬到雷州,从此再未回到朝廷。
从这段历史来看,丁谓和寇准有交集的就是天禧三年的上半年。但此时天禧党争已经非常严重,南北两党争斗不休,已经不可能有缓和的余地。天禧党争是从天禧元年寇准回到朝廷后开始的,在天禧三年丁谓进入政事堂时进入白热化。南北两党的领袖争锋相对,寇准将丁谓、王钦若等五位南党领袖斥为五鬼,说他们是朝廷的奸臣。而丁谓、王钦若怎认为以寇准、李迪等人为首的北党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不能公平公正的选拔和任用南方的士大夫。南北党争白热化的时期,就连宋真宗赵恒都压不住,丁谓怎么可能去溜须拍马?
作为天禧党争的转折点,天禧三年的南郊祭祀可以说是两党权力斗争最为激烈的时候。虽然看似双方都升了官,寇准和丁谓各掌一块,但寇准掌握的政事堂毕竟是中书省所在,是朝廷第一重地,在地位上压丁谓一头。但两个顶级部门的权力和工作内容不同,也不可能坐在一起吃饭议事,溜须拍马的事情已经不可能出现了。从这点上看,两人因溜须拍马而出现矛盾的可能性极低,甚至连碰面的机会都没有。在天禧党争最为激烈的时刻,两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党派争取利益。如果丁谓愿意代表南党退让,赵恒又何须为此装中风?
综上所述,丁谓和寇准之间溜须拍马的故事基本不可能发生的,既没有发生的机会,也没有发生契机。在南北两党激烈斗争的环境下,两人的政治斗争都是从各自的政治理念和党派利益出发,而不是私人的考虑。作为北党领袖,寇准的态度一向强势,而作为南党领袖,丁谓也是政治斗争多年的老手。两人谁先向对方妥协,不但意味着自己官位下降,也会让党派利益受损。在北宋初年北重于南的政治背景下,丁谓退一步就是放弃宰相之位的竞争权。只要寇准拜相,就不可能放过丁谓,所以丁谓不可能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