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李明,今年47岁。年少时因为母亲的离世,让我对84年进门的继母张小芳充满偏见。那时我总觉得没人能替代我的亲生母亲,可12年前父亲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后,继母的无私付出让我对她有了全新的认识。然而就在父亲离世的第三天,继母选择悄然离去,只留下一张让我潸然泪下的纸条。
人们常说继母都是后娘,可张小芳用她12年如一日的付出,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大爱。记得父亲刚瘫痪那会,我和妹妹都慌了神,可继母却镇定自若地说:"别担心,有我在。"从那天起,她就成了父亲最坚强的依靠。
每天清晨5点,继母就早早起床给父亲擦身、翻身、喂药。白天要给父亲做康复训练,晚上还得照看父亲的起居。那些年,父亲经常半夜发烧,继母总是连夜照顾,从不叫醒我们。有时我半夜起来上厕所,总能看见继母握着父亲的手,轻声安慰着。
父亲的病情时好时坏,最困难的时候,继母整整三个月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她的头发不知不觉全白了,原本红润的脸庞也布满了皱纹。可每次我们心疼她,她总是笑着说:"我答应过你爸要照顾他一辈子,这是我的责任。"
记得去年冬天,父亲突发肺炎住院。医院要求必须有人24小时陪护,继母二话不说就主动承担起这个重任。寒冬的病房里,她只穿着单薄的毛衣,守在父亲床边一整夜。我去医院送饭时,看见她握着父亲的手睡着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爱。
父亲住院期间,继母寸步不离地守护着。她不仅要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还得随时观察病情变化。那段时间,她瘦了整整十几斤,可脸上始终挂着温柔的笑容。每次医生查房,她都认真记录每一个细节,生怕错过任何对父亲病情有帮助的信息。
去年腊月,父亲的病情突然恶化。继母日夜守在病床前,寸步不离。即便医生说已经没有希望,她依然坚持给父亲按摩、翻身,仿佛这样就能让父亲多撑一会。父亲临终前,握着继母的手说了声"谢谢",那一刻,我看见继母无声地流下了眼泪。
父亲离世后,继母整整三天没有合眼。她细心地料理了父亲的后事,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帖帖。可就在第四天早上,我发现继母的房间空了,床头柜上只留下一张字条:"我来是为了照顾你爸,现在他走了,我的使命也完成了。这些年承蒙你们照顾,我心里很感激。祝你们平安。"
看着那张字条,我突然泪如雨下。这些年,我们何曾真正照顾过她?反而是她用12年的时光,无怨无悔地照顾着这个家。她从不抱怨生活的艰辛,也从不向我们诉说自己的辛苦。如今她选择默默离开,或许是不想给我们增添负担。
这些天,我一直在回想与继母相处的点点滴滴。记得有一次,我发烧住院,继母放下照顾父亲的重担,硬是挤出时间来医院看我。她给我带来一碗亲手熬的鸡汤,轻声说:"喝了吧,有营养。"那一刻,我忽然觉得特别温暖。
现在想来,继母这些年付出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她不仅要照顾瘫痪的父亲,还要承担着全家的家务。每逢节假日,她总会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可口的饭菜。即便累得腰酸背痛,她也从不叫苦叫累。
继母走后的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寻找她的下落。终于在上周,通过父亲的一位老友得知她回了老家。听说她现在过得还不错,在老家开了一个小杂货铺,日子过得平静安稳。我很想去看看她,可又怕打扰了她平静的生活。
这些年,继母用她的大爱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母爱。她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默默的付出;她不求回报,只为践行当初对父亲的承诺。如今她选择离开,或许是她认为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也或许是她想给我们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
生活中,我们是否常常因为偏见而错过了身边最真挚的情感?那些年,我们对继母的不理解,是否也让她倍感孤独?继母的离开,留给了我们太多思考和惆怅。或许,人生最难得的不是血缘之情,而是那份发自内心的真诚。
大家认为,在这个充满偏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应该放下成见,用真诚的心去感受那些默默付出的人?继母的选择让我懂得,有些爱不需要宣之于口,只需用心去感受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