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近期,财联社发布消息称,英国对华态度发生变化,明确表示愿意重启中英对话,增强两国往来。
英国商业和贸易大臣称,英国不赞同欧盟的对华态度,不愿与其脚步一致的加征中国电动车关税,而是想促进两国交流,推动中英合作。
在过往几十年中,中英之间也曾有过多方面的合作。
我国引进过英国的一些技术装备,此举让中国军事少走了很多弯路,甚至说英国技术补足了我国军事短板也不为过。
斯贝发动机建国初期,我国空军技术陈旧,发展环境较差,始终被其他国家针对。
1954年,我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诞生。
当时毛主席表示这是良好的开端,有利于推动我国飞机制造业的发展和提高国防力量。
两年后,我国第一款高亚音速喷气战斗机歼-5诞生,该机型使用的发动机是涡喷-5。
这款发动机为苏联的仿品,但是核心技术起源于英国。
由此可以看出两点。
第一,我们还没形成自己的飞机制造技术,只能仿制。
第二,核心的发动机技术掌握在西方人手里,我们随时有被英国卡脖子的风险。
随着60年代中苏交恶,大量苏联专家离开中国,我们的飞机制造业也迎来了寒冬。
想要摆脱技术壁垒,只能研发自主产品,但是从当时的国情来看,中国面临的困难太多了。
比如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涡扇-6发动机,足足用了20年时间,耗费1.5亿人民币,到头来甚至没有投入到军事中。
以前我们的飞机制造流程和技术积累都与苏联一致,现在只能转而寻求引进其他国家的飞机。
可诸如美国、英国、法国等强国并不愿意出售飞机给我们。
即使对方愿意,我们的生产线与制造思路也与西方飞机格格不入。
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掉苏联的设计理念,重新吸收西方的飞机制造思路。
1971年,周总理在会上特别提出了发动机对飞机的重要性,并表示可以考虑引进英国的斯贝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为英国60年代研制而成,性能远超涡喷-5,具有推力大、耗油低、易于维护、使用周期长等特点。
随着中美关系破冰、中日关系解冻以及美苏竞争带来的局势变动,西方对我国的态度有所缓和。
英国主动联系我们,表示愿意就斯贝发动机的相关问题展开 谈判。
这个意料之外的消息释放了诸多信号,对中国外交、政治、军事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1975年,我们与英国进行了六轮谈判才达成协议,最终以7700万英镑的价格达成交易。
合同中除提出引进整台斯贝发动机,也获得了发动机的技术专利和辅机的技术专利。
也就是说,我们得到了成品和成品包含的技术资料。
这对于我国研究斯贝发动机,以及探索国产发动机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根据合同,我国确立了两步走的主要方针。
第一步,先用三年时间组装出斯贝发动机。
第二步,用五年时间实现该发动机的国产化。
不过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转型,斯贝发动机的国产化进程受到了一定阻碍。
直到2003年,这款发动机通过有关部门的鉴定,实现了国产化。
国产化的斯贝发动机被定义为涡扇-9或者秦岭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的出现,代表我国仿制其他国家发动机的时代渐渐远去,国产发动机迎来了自主时代。
在涡扇-9发动机之后,我国又在保证国产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深挖。
最终通过自有技术顺利研发出“昆仑”发动机,阶段性摆脱了中国飞机依赖外国发动机的局面。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英两国签订的斯贝发动机合同,是那一特殊时期的偶然收获。
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这次看似较为平淡的合作,恰恰为国产发动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谓是意义非凡。
电子雷达二战后,各国在提升武器杀伤力的同时,也在科技加成之下发现了军事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其中一个主要方向,就是将先进的电子系统融入到现代战争中。
二战及冷战前期的诸多冲突已经证明,电子系统不但可以提高部队的侦察能力和反侦察能力,还能干扰对方信号,直接影响对方的作战部署与机动性。
20世纪60年代,军事武器的发展方向不再只是一味的强化火药威力,而是向着辅助类装备延伸。
随着科技发展,电子产品渐渐应用到军事领域,很多军事强国开始绞尽脑汁的在热武器上配置电子产品,以提高整体的破坏力。
辛柏林雷达是一种迫击炮定位雷达,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发。
辛柏林雷达的主要功能是探测对方迫击炮的发射阵地,以便准确打掉对方的火炮部队。
同时在火炮校射、直升机跟踪控制、地面检测等方面也十分出众。
1973年,辛柏林雷达正式用于军队,英国人深知其重要性,下令每个炮兵团要配备三部辛伯林雷达。
辛柏林雷的优势在于质量轻,机动性较好,所以可用的地形范围也比较大。
该雷达的发电机密封性较高,同时还有专门的消音部件,隐蔽性比普通雷达优秀,不易被针对。
我国购入辛柏林雷达后,很快应用于对越反击战,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除辛柏林雷达,搜水2000MS也是十分强力的电子设备。
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为了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控制权,展开了海空对战。
当时阿根廷从美国采购了大量武器,包括鱼雷和低空战斗机等,给英国人带来巨大麻烦。
为了避免英国战舰遭受轰炸,英国人花了11个星期研制出了搜水预警雷达。
虽然该雷达的制式较为原始,但是效果显著。
战争结束后,英国人继续优化搜水预警雷达,最终将其完善为适配性和性能俱佳的装备。
1996年,陈水扁私自访美,引发台海危机,同时美国的袒护也让这一事件的矛盾迅速升级。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花费6600万美元从英国采购了8套搜水预警雷达,用于反潜和搜救等任务。
这是我国首次采购预警雷达,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
自此之后,我国开始挖掘预警雷达的军事潜力。
2014年10月,香港《明报》援引我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的观点,表示中国在预警机发展之路上创造了9个世界第一。
到了2022年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我国已经配备了成熟的无人机系统,该系统覆盖从低空到太空的预警雷达。
随着科技的进步,侦察与反侦察设备层出不穷,部分军事强国甚至研制出了隐身能力极强的无人机。
所以侦察雷达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在现代战争攻防系统中决定胜负的关键一环。
由此可见,当初从英国引进辛柏林雷达和搜水雷达是十分正确的选择。
火炮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变为美苏两大集团冷战。
当时美国和英国的坦克都无法击穿苏联的IS坦克,所以尝试研发口径更大的新型坦克,以应对未来的变化。
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爆发,苏联先后两次出手干预,控制暴乱。
他们不但动用了军队,连苏式坦克也开上了街头。
欧洲各国在观望暴乱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到苏联坦克强大的防御力,于是加大军事投入,希望尽快研发出一款足够与苏联坦克抗衡的装备。
就这样,L7线膛坦克炮在三年后成功通过测试,并进行大规模量产。
这款坦克炮的口径为105毫米,比苏联主流的T-54更大,所以配套弹药的威力更强。
同时口径的调整,让L7线膛坦克炮的可选弹药也更丰富。
它的主要配套弹药有:高爆反坦克弹,黏着榴弹,脱壳穿甲弹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随着美苏竞争愈演愈烈,世界局势逐渐出现种种不稳定因素。
1978年,我国与英国正式谈判,商讨关于L7线膛坦克炮的全套生产技术的引进事宜。
经过多次交流,最终确定了引进计划的两步走方案:
第一,先引进L7线膛坦克炮、全套弹药、灭火抑爆系统、电台和车内通话器。
第二,引进火控系统、身管热护套、夜视瞄准设备。
这个项目的敲定,对国产坦克的研发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1988年,我国80坦克定型,其口径大小与L7线膛坦克炮一致,都是105毫米。
同时我国后期研发的一部分突击车和轻型坦克也沿用了这一标准。
此外,我国还与英国合作研制过一款NVH-1步兵战车。
该车型率先在1986年的英国武器展览会上展示,后又出现在北京国际防务展览会中,并进行了一些项目的表演。
总结:回顾过往岁月不难发现,这一次次技术引进,为我国的科研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帮助我们跳过了诸多试错环节,探索出了更多可能。
可以说,我国引进的这些英国装备,每一个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少数甚至还获得了意外之喜,推动中国更快的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参考资料:《改革开放后中国与西方的军事技术合作》共产党员网
《从“封闭独立”到“开放融合”,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四面突围》澎湃新闻
《观察者网一周军事观察:大炮就是真理》观察者网
《中国海军预警机亮相,有“大鼻子”称号》中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