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张作霖的结拜兄弟,却秘密送儿子参加红军,后成为八路军司令

历史迷小贺说 2024-09-05 22:40:32
前言

张作霖,东北大地上一位传奇的霸主,他的故事广为流传,但就像公司一样,领导人的能力再强,也需要助手。

张作霖也不例外,在他身边也有这样一个人,他和张作霖只有一字之差,所以,这就让很多人认为他们是血浓于水的亲兄弟。

但实际上,两人没有丝毫的血缘关系,仅是因为名字相像而已,但即使同姓不同宗,但这丝毫未减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这人就是张作相。

在张作霖逐步巩固东北霸权的征途中,张作相始终如影随形,不仅是他最坚实的后盾,也是东北军创立不可或缺的一员,其影响力深远。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九一八事变后,国家危难之际,张作相将自己的儿子送入红军的行列,后来他的儿子还成了八路军的司令。

但张作相 的举动还是让很多人不解,要知道,当时在东北军中,张作相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所以很多人就认为张作相会让自己的儿子留在东北军。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张作相做出那个决定?他的儿子又是怎样成为八路军司令的?

奉系大佬张作相

许多人对于张作相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早年,张家家境贫寒,生活拮据,连基本的温饱都成了奢望。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张作相,仅能接受短暂的私塾教育,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便因家境所迫中断了学业。

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学习,母亲刘氏虽目不识丁,却以朴素的道理和无尽的爱意,向张作相传授孔孟之道,尤其是关于仁义道德的教诲,成为他日后为人处世的基石。

转眼间,张作相步入十六岁,命运却在此刻骤然转折。村中两大家族间的恩怨纠葛,将无辜的他卷入其中,堂哥的骤然离世,临终前的嘱托如同重锤击打着他的心扉,复仇的火焰在他胸中熊熊燃烧。

同时,他也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对个人恩怨的回应,更是对自己生命安全的严峻考验。于是,在悲痛与恐惧交织中,张作相踏上了逃亡之路,远离了熟悉的故乡。

流亡的日子里,张作相身无长技,仅凭一身力气在泥瓦匠的行列中艰难求生,勉强维持着生计。

然而,这样的生活并未能消磨他的斗志,反而让他更加渴望改变现状。他时常在心中自问:难道自己就要这样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吗?

1901年,面对世态炎凉、不公遍地,张作相终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厌倦了那个充满不公和压迫的世界,决定不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在他看来,那些束缚人心的律法教条在乱世之中早已失去了应有的效力,甚至成为了恶人的保护伞。于是,他纠集了一帮朋友,踏上了土匪之路。

在历经一番波折后,张作相不仅成功地为族兄报仇雪恨,还率领着自己的小团伙投奔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土匪头目张作霖。

张作霖和张作相两人名字本就相像,性格又十分相似,让两人都很高兴,便结成了把兄弟,之后在张作霖的提携下,张作相逐渐在土匪界崭露头角。

最终,张作相和张作霖两人一块组建了一支“保险队”,而张作相很快就凭着非凡胆识和脑子脱颖而出。

某次,两人承担了一项重要任务,护送一批价值连城的货物前往山海关。途中,他们不幸遭遇了一伙凶悍的土匪拦截。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张作相迅速制定了一个策略:将队伍一分为二,一路人马假装继续护送货物前行,以此吸引土匪的注意力;而另一路人马则悄无声息地埋伏在周边的山林之中,静待时机。

果然,土匪们中计了,他们全力追击那批看似诱人的“货物”,殊不知这正是张作相布下的天罗地网。随着计划的顺利执行,土匪们最终落入了陷阱。

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作霖与张作相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如同亲兄弟一般。进入民国时期,张作霖的力量被正式编入奉天陆军,而张作相则因其出色的表现被张作霖任命为团长。随着张作霖势力的不断壮大,张作相也逐步晋升,始终在张作霖的麾下担任要职。

在奉系军阀中,张作相最为人所熟知的职务莫过于吉林督军,他长期主管该地区的军事与政治事务。

然而,随着时局的变化,奉系内部出现了新派与旧派的激烈对立,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尽管张作相属于旧派阵营,但他却以宽广的胸怀包容新派,赢得了新派人士的尊重与好感,在奉系集团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然而,1925年的一场变故打破了平静。郭松龄突然发动叛变,给奉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张作相的坚决镇压下,郭松龄的叛变最终失败。面对叛军将领的处决问题,大多数人都主张严惩不贷,唯独张作相持反对意见。

他认为郭松龄虽有过失,但其军事才能无可挑剔,其麾下部将也均为人才。最终,张作霖采纳了张作相的建议,对叛军将领进行了妥善处理。

有人或许会质疑张作相的勇气与胆识,敢于挑战张作霖的权威。但实际上,张作相始终保持着对张作霖的忠诚与敬仰,他的所作所为并非出于个人野心或狂妄自大。

相反,他深知自己作为好兄弟,自己该干什么,他甘愿成为张作霖的得力助手与坚实后盾。这也是他能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在张作霖做错事情的时候,张作相不止一次劝导。

比如在1926年,张作霖为了筹措军费,决定在东三省推行鸦片种植政策。而张作相深知鸦片之害深远,不仅毒害民众身心健康,更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与道德沦丧。

因此,他向张作霖陈述了种植鸦片的种种弊端,并提议寻找其他更为正当、合理的军饷来源,最终成功劝阻了鸦片种植计划的实施。

可以说,在张作相的作为下,奉天正向着好的方面发展,但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张作霖遭到了刺杀。

为抗日 送儿子投奔共产党

1927年春,日本政坛风云变幻,田中义一首相掌权后,随即对张作霖施加了巨大压力,强硬要求获取铁路控制权,并敦促解决长期悬而未决的“满蒙问题”,此举在东北民众中激起了强烈的反日情绪,抗议之声此起彼伏。

面对日本的咄咄逼人,张作霖并未轻易屈服,他深知中华领土不容侵犯,因此奉系政府采取了坚决的抵制措施,对日本在“满蒙”地区的无理要求予以回绝。

此举无疑加深了日本对张作霖的怨恨,尤其是随后东北民众自发的反日游行,更被日本关东军视为张作霖幕后操纵的证据,对其恨意倍增。

当张作霖计划由北京返回东北之际,日本方面发出了最后通牒,企图以武力胁迫其就范。然而,张作霖凭借着自己掌握的庞大军事力量,并未退缩。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日本关东军,他们视张作霖为眼中钉,遂密谋了皇姑屯事件,意图在途中将其除掉。

张作霖的不幸离世,让奉系内部陷入了混乱,众多军阀纷纷寻求新的领袖,张作相作为张作霖的至交兄弟,自然成为了众望所归。

然而,他多次婉拒了总司令的职位,连续三次将任命公文退回给“三省委员会”,展现了其谦逊与淡泊名利的一面。

张作相与张作霖之间的深厚情谊,早已超越了血缘。张作相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将张作霖从危机四伏的境地中解救出来。对于张作霖的去世,张作相更是痛心疾首,他坚持认为应由张作霖的儿子继承遗志,并多次劝说各方接受这一安排,强调“子承父业,天经地义”,自己将全力辅佐。

在张作霖逝世后,张学良接过了东北的统治权,而张作相则始终站在张学良的一边,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

他不仅积极支持张学良的各项政策与抗日主张,还时常从大局出发,为张学良出谋划策,展现出高度的政治智慧与忠诚。

对于张作相的鼎力相助,张学良也是心怀感激,对其敬重不已。

1932年,溥仪在日本的“帮助”下,成立了伪满政府,然后日本人便想让张作相到伪满政委,毕竟作为曾经东北的二把手,如果张作相去了,很多东北军的要员也会一块去,那对他们在东北说话的力度很有帮助,能让他们在东北更加肆意妄为。

但对于日本人的心思,张作相怎么可能不清楚,所以,他主动辞官明志。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看中了张作相在军民间的声望与影响力,企图以高官厚禄引诱他就范,为此甚至派人专程前往天津游说。

然而,张作相却坚定不移地拒绝了这一诱惑,他知道在国家的大是大非面前,个人的利益显得微不足道,任何诱惑都是徒劳的。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张作相甚至秘密地将自己的儿子张廷枢送往红军,但由于当时反动政府的严密监视,这一过程不得不保持低调。

张廷枢于1903年在锦州义县杂木林子村出生,他继承了父亲的英勇与志向,是个热血的青年。尽管他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师长一职,但他对日本的侵略行径深感愤慨,渴望能立刻投身抗日战场。

然而,当时的国民政府主要精力放在了内战上,这令张廷枢深感失望与不满。“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张廷枢与黄显声一同在天津搭乘英国轮船离开。

“国家到了这个地步,绝不能在家等着当亡国奴!”

这是他当时坚定的信念,也是他对抗战的决心。

1937年8月,张廷枢抵达太原,那里集结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东北学生和军官,他们怀揣着同样的梦想,希望组织起来共同抵抗外敌的入侵。

张廷枢积极联络各方力量,寻求有效的抗战策略。不久后,他与周总理取得了联系,为后来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经过周密的筹备与组织,1937年10月,张廷枢与张政枋等人率领一支装备精良的队伍从太原出发,奔赴晋东南八路军总部,他们的行动得到了八路军的认可与支持,被授予“八路军第一游击纵队”的番号,张廷枢担任司令员一职。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廷枢在抗战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他的英勇事迹和坚定信仰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斗争中,对此,毛主席和朱老总还亲自见过张延枢。

结语

正如那句话所说:没有国哪有家。1949年4月,张作相因病在天津逝世。

张作霖和张作相虽然曾经当过土匪,但英雄不问出处,在国家大义面前,他们都没有折腰,而正是无数个向他们这样的先烈,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参考资料:日本早期对华侵略:皇姑屯事件 .长春市档案局

“辅帅”张作相:曾辅佐张作霖、张学良.人民网

张作霖的7个结义兄弟结局:有英雄有汉奸,但无一人背弃兄弟情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