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子从小接受儒家学说,怀揣忠君报国思想,渴望大显身手,造福一方百姓。虽然很多才子无法在仕途中施展抱负,但是他们依然时刻关心天下大事,更期盼神州大地可以涌现一位贤明君主,引领人们建设美好和幸福的家园。
明代中晚期时局动荡不安,皇帝整日沉迷于酒色,遇到危急情况只会慌作一团,而朝廷中又没有可以独当一面的良将,文武大臣们都相互推卸责任,让很多有志之士深感迷茫。下面分享明代袁宏道的一首诗,感受其内心的波澜起伏。
感事
明 · 袁宏道
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头独醉归。
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三殿未垂衣。
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
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
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诗人,他24岁进士及第,入仕后曾当过知县、国子博士等职务。袁宏道主张文学创作必须独抒性灵,而不可一味地模仿古人,不然就失去了时代特色与创作活力。
袁宏道生活于明代万历年间,当时社会正值危机四伏、内外交困,而皇帝与其近臣却每日纸醉金迷、耽于享乐,让很多有识之士痛心不已。
面对如此岌岌可危的形势,袁宏道虽然心中非常迷茫,却又无力扭转局面。这首诗就表现了作者感慨时事、忧虑社稷的怅惘情怀。
“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头独醉归”,起首两句写景状物,并表现出作者无奈的心情。天气晴朗、山色微茫,诗人整日徘徊于江畔滩头,醉意朦胧,又显得忧虑重重。湘山即君山,又名洞庭山,坐落于洞庭湖中。
美好的景观反衬出江头独醉,传达出一种难以排遣的愁闷,也为后文烘托出悲戚的气氛。面对大明王朝忧患相仍的局势,诗人不愿归隐,只好借助几杯浊酒、一杆秃笔,渴望得到精神上的解脱。
接下来作者便委婉地道出了自己的忧虑,“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三殿未垂衣。”诗人说我期待了很久,也未曾听见边关传来的捷报,却只得到了很多形势危急的消息。世事纷纭,朝堂中争论不休,文武大臣们更显得束手无策,三殿代指朝廷。
露布是指古代的檄文、捷报,以及其他紧急文书。由于事情紧急,所以这些文件未经封装就可直接宣布,目的是为了让四方都可迅速得知。垂衣是指垂衣而治,代指天下太平,皇权稳固。“不见、尚闻”承转自然,表达出诗人焦虑的心情。
“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颈联抒发议论。诗人认为在处理边务上,从来只有加强战备、巩固国防、以及击败侵略者的进攻;而所谓的中策和下策则毫无价值。而此时群臣在朝廷上对于国家大事的看法和意见,却是莫衷一是,分歧很大,也就可能耽误了时机。
诗人以此表明自己赞成奋勇抗争,并相信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共赴国难,就一定可以为百姓们营造一个安定祥和的太平世界。反之,如果畏首畏尾,一味地消极应对,甚至委曲求全,必然让敌人得寸进尺,社稷和苍生也将永无宁日。边筹,是指有关边防的政策和谋划。
最后两句以景结情,“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时值深秋,诗人在黄昏时分独自伫立于郊野之中,秋风落叶,荒草萧瑟,本无机心的白鸟反而避人远飞。诗人觉得白鸟既然如此,那么人与人之间更是失去了信任,实在让人感到悲伤。
袁宏道水平极高的七律,起首两句对比鲜明,结尾更有言外之意。首联通过晴色与独醉的对照,表明诗人的焦虑心情;中间两联描述边关和朝堂的情况,抒写作者忧愤感受。结尾对“白鸟”的一幅特写画面,更是传达出身边的人们忽然变得草木皆兵,甚至相互猜疑,实在令人心忧。全文铺叙得当、层层递进,彰显出明代才子的不凡诗歌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