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下一个李偑霞,又站起来三个李偑霞。”
“如果是某些“苗红根正”的,是不是从幼儿园就可以开始定向培养了?”
江西万安县的这三位年轻干部,按照常理来说,根本不应该走上“快车道”。她们起点并不高,从中专毕业,工作经验和学历条件本来都在竞争的“平均线”以下,按理说,要进入体制内,还得经历数轮的严格筛选和艰难的考试。
但谁能想到,在特定的定向培养项目中,她们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跳过了众多同样奋斗的年轻人,直接进入了事业编,并且短短5年内便得以提拔为副科级干部。这种“异类”的升职路径,让不少长期奋斗在公考、考研战场上的年轻人感到深深的无奈和愤怒。
她们可以用一个词形容——“逆袭”。很多人认为,“教育改变命运”是自古以来的真理,大家普遍相信,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凭借自己的能力,哪怕出身平凡,也能通过考试,拿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迈入体制内,获得一份体面且有保障的生活。然而,这三位年轻干部的经历,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观念。她们通过一种被称为“定向培养”的渠道,不仅迅速进入了事业编,还能轻松突破传统的公考壁垒,从而实现了快速的晋升。
这一切似乎在告诉大家:有时候,努力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其实并不是这些年轻干部的能力有多差,或者她们是否配得上这个职位。事实上,定向培养的初衷是好的。它是为了鼓励更多有志于基层的年轻人进入政府工作,特别是为了填补乡村和边远地区的人才空缺,起到鼓励和支持作用。从这个角度看,这一政策本身无疑是为基层地区带来了希望。
但当这个政策被某些人“曲线利用”,转变成了特定群体“捷径式升迁”的工具时,公众心中自然产生了质疑。
让人不平的是,定向培养这个看似公平的政策,似乎被某些人玩成了“特权通道”。
原本,大家都认为通过考试这一公正手段来获取职位是一条明路,但如今看来,这条路似乎并没有那么平坦。当社会开始质疑这个“特权通道”的时候,最让人痛心的是,这些年努力拼搏的年轻人,原本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认可,却因为一些“不公平”的操作,感到自己的奋斗毫无意义。
很多人心中涌动的情绪并不是针对那三位年轻干部本身,而是对背后制度漏洞的愤怒。
身处体制内,尤其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考试晋升体系,通常是公众评价一个社会公平性的标准。而当这种体系被某些人用“破格提拔”作为绕过规则的工具时,普通人如何能够不心生疑虑?在每年成千上万年轻人为了一个职位拼搏着的时候,突然间出现这种“破格”的个案,这无疑打击了许多人心中对于公平竞争的信念。
不少年轻人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焦虑,那就是所谓的“学历焦虑”。他们觉得,社会对于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自己在这条路上一直不断努力着,希望能通过公考或考研走出一条明路。可如今,眼看着别人靠“特权”轻松升迁,这种“特权”不禁让人质疑自己之前所有的付出和坚持是否真的有意义。
可以说导致很多原本有着雄心壮志的年轻人,开始感到自己的努力可能并不足以带来预期的回报,甚至有些人已经开始考虑是否放弃这个传统的“拼学历”道路,转而寻求更加灵活甚至是“规避”考试的途径。
有关部门回应以上3名同志为我县面向农村户籍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第一学历为全日制中专,工作后通过继续教育获得在职大专学历,目前在乡镇工作超过5年,均符合此次选拔条件。通过笔试、面试、考察等程序,经县委常委会研究以上3名同志被确定为拟任人选。相关程序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件事,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这三位年轻干部是否具备升职的资格,而是“定向培养”这一政策是否被正确使用。
它本应是一个帮助基层提升人才、推动地区发展的有效举措,可若它被用于避开正常的选拔流程,甚至沦为某些特定群体的“通行证”,这无疑是对广大年轻人辛勤努力的不尊重。
对此,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