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游戏行业,现在也需要一个“冯骥”

半梦的游戏 2024-10-17 04:24:43

前几天看央视《面对面》采访冯骥,里面有段内容让我记忆非常深刻。在他们聊到“文化输出”这个点的时候,卡总说了个非常振聋发聩的观点:

文化输出是结果,而不是目的。

在我印象中,类似的说辞这些年大家在讨论文化输出的时候,其实已经经常被提及了。

比如有段时间,国内很多媒体都在报道“中国网文”在国外很火,以及后来的国产动漫在国外很火,大家讨论时,或多或少都有提及到尤卡说的这个观点。

在我专门聊“冯骥被面对面采访”的那篇文章,评论区有个网友还提醒说,以前在阿B火过一段时间的王骁,曾经也聊过这个观点。

但在我的印象里,尤卡应该是第一个在央视这么大的平台上,提及“文化输出是结果,而不是目的”的人,尤其他还是一位游戏从业者。

大家知道的,如果聊“文化输出”这个话题,国内的游戏行业应该是最没有资格的,毕竟它至今还戴着“精神鸦片”的帽子呢。

要不是冯骥带着游戏科学,做出了个有点“第九艺术”的《黑神话》,这顶帽子我都不知道游戏行业还要戴多久。

扯远了。

我想说的是,冯骥聊“文化输出不是目的”这个观点的时候,提到的一个前提:游戏的本质还是要好玩。

这就是现在的欧美3A游戏,变得越来越差的根本原因。

他们近些年出的游戏,变得越来越不好玩了。比如前段时间褒姒的《星鸣特工》,直到现在大家还在玩它拿TGA年度的梗。

很多人都把《星鸣特工》的褒姒,归咎于LGBT元素。但其实,LGBT并不是它褒姒的根本原因,“不好玩”才是。

《星鸣特工》这游戏,本质上就是个在线服务的射击游戏,它的玩法和内容基本玩家早就玩腻了,《守望先锋》和《使命召唤》就像两座大山,已经牢牢地占据了用户的心智。

《星鸣特工》如果能早两年出来,说不定还有一战之力,但现在都2024年了,这个领域早就饱和了,更何况《星鸣特工》还要掏40美元才能玩。

一个玩法陈旧、内容无聊,甚至还要掏钱买的“类守望先锋”游戏,在2024这个节点,不褒姒才怪。至于其中的LGBT元素,只能说是加剧了这个褒姒的程度。

要知道,守望屁股里面的LGBT元素,其实也不少,但玩家照样玩的不亦乐乎。说到底,还是因为《星鸣特工》真的不是一个好玩的游戏。

最近还有一个跟LGBT强关联的游戏《刺客信条:影》。说个很实际的情况,别看在国内的舆论环境中,“影”的褒姒是肯定的,因为它塞了很多LGBT的内容在里面。

但如果你多去油管或者X翻一翻,就能发现在国外的舆论中,大家对“影”的担忧,其实并不在于它的LGBT元素(当然,日本玩家肯定是非常介意的)。欧美玩家对“影”的担忧,其实主要还是在跳票事件,他们更担心影的品质出现问题,也就是做出来的内容“不好玩”。

这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从《奥德赛》开始,“刺客信条”这个系列其实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玩法和内容变得越来越无聊,基本没有什么创新。

这也是大公司的一个通病,育碧之所以变得越来越像“罐头厂”,就是因为在玩法和内容的创新上变得越来越保守,开始流水线作业了。

而这,就涉及到了我今天想聊的最核心的观点:

LGBT不是导致欧美游戏变烂的原因,而是结果。其实这个观点,我也是前些日子看卢诗翰的文章,才恍然大悟。

虽然卢在我看来,很像一个经常煽动男女话题的人,但关于欧美游戏变烂这个观点,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会发现欧美的游戏大厂,这些年女员工的数量正在急速攀升,甚至育碧的大合照里面,我们都已经很难找到男员工的身影。

女性是天然的保守派。

比起开疆拓土,她们更擅长维稳。而随着公司中的女性变得越来越多,产品端的创新压力也就上来了。

说实话,在游戏这种极其需要创新和突破的行业,女性其实天然出于劣势。这时候,LGBT就成了最好的创新方式。

游戏的底层代码,玩法和内容模式,都是轻易动不得的东西。女员工们能做的,当然就是在游戏里搞搞“政确”,把角色的形象换一换,迎合一下互联网上声浪最大的那一批人。

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游戏中LGBT的元素变得越来越多,同时,游戏变得越来越没有创新和进步。

育碧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些年其实一直都在吃老本。

欧美游戏行业,现在同样需要一个冯骥这样的人,站在高处振臂高呼:

LGBT只是结果,不是目的。

欧美游戏真正的目标,应该是把游戏做得越来越好玩,至于其他的什么文化输出、政治正确,到时候自然会来。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