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写的《菩萨蛮·黄鹤楼》,比崔颢的《黄鹤楼》更胜一筹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昌西蛇山北端的黄鹤矶上,紧靠长江边。解放后,因修筑长江大桥,拆去旧楼,改在蛇山顶上重建。
相传此楼始建于三国孙吴时,后成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素有“天下绝景”之称。
当然,毋庸置疑的是,大多数人认识黄鹤楼、向往黄鹤楼,不是现在的黄鹤楼以及配套的、精美的文化建筑,而是因为写黄鹤楼的诗,特别是以崔颢为首的唐诗。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位列现代电脑科技评选的唐诗排行榜第一名。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浏览眼前的鹦鹉洲、汉阳树,放眼看大江、白云,即景生情,脱口而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四句诗信手而就,一气呵成,给人一泻千里的诗情,呈现出一幅自然、宏丽的画卷;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使这首诗蕴含一种文雅的风骨,也容易引来读者的共鸣。
所以,李白对这首诗有惊叹般的评价:“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时隔一千余年,1927年春,临近不之年的毛主席,奔走革命之际,也登上了这座千古名楼,留下了名篇《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水的支流为派,九派是说长江支流旁脉之多;一线,则是写长江横亘东西穿连南北的气魄,古人的诗中就有“大江一线清潮落”的句子。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意象阔大,宏伟壮观,都是指眼前的长江而言。
遥远的东方有条龙,它的名字叫长江。
长江,正是中国的象征。他从雪域高原走来,从历史深处走来,蓬勃汹涌,生生不息,如绵延横亘神州大地的神经中枢,亦如流布中华民族生命肌体的殷殷血脉。
长江,激扬着民族的自豪和骄傲,也经历着民族的苦难和忧伤。
1927年前后的中国,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
烟雨莽苍,风云变幻,那扼锁江流奔放前行的龟、蛇二山(龟山在汉阳东北,蛇山在武昌东,两山夹江对峙,制约着翻滚的长江),不正如此时遏制中国之前程命运的黑暗反动势力吗?
黄鹤楼,这个传说中曾降临过仙鹤、仙人的地方,如今黄鹤安在?仙人安在?
只剩下一座阅尽时世沧桑的千古楼台,见证着时代先行者的忧患沉思和崇高情怀。
那些传说中骑驾黄鹤的神秘仙人,能解救这个多灾多难的人间吗?
芸芸众生真能有朝一日驾鹤仙去,摆脱苦难的现实生活吗?
仙人黄鹤云云。不过是劳苦大众淳朴而美丽的幻想罢了。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更不能靠神仙皇帝。
"人间正道是沧桑",只有那些血液中激荡着长江的脉动,秉承了长江那种冲决一切阻挡、勇往直前的勇敢精神的优秀中华儿女,才是中国的未来与希望。
“把洒酌滔滔,心潮逐浪高。”
闭目遐想,黄鹤楼头的诗人,正是用激情与理性涤荡着忧患和沉重,而那随着滚滚江水,一浪高过一浪的心潮,腾涌出更多的是豪迈与雄健,若以曲调达情,当须黄钟大吕,引吭高歌。
毛主席的这首词,完全超越前人之羁旅愁思,着眼于现实人间,关注革命斗争,胸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正所谓“器大者声必因,志高者意必远”,你对这首词又有着怎样的感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