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员余建春:用8年破解世界难题,到浙大授课,却最终逆袭失败

牛辅饭前娱乐 2024-08-28 14:49:13

出生农村,却破解了数学界的百年难题;

职高毕业,却为一众博士讲解着数学题;

他就是余建春,用数学天赋让自己的人生发生了变化。

同时,数学天赋也让他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快递员,一度成为了新闻焦点。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热度逐渐散去后,余建春的名字似乎很快被大家遗忘了。

那么,在光环褪去后,他又过上了怎样的人生呢?

平凡之路

1983年,余建春出生于河南信阳一个偏远的农村。

余建春的父亲性格暴躁,经常因一些家庭琐事与兄弟发生冲突,而这些争吵声伴随了余建春的整个童年。

家里充斥的争执和矛盾,让他对家庭生活感到压抑,反而让他对学校产生了一种逃避般的依赖感。

对他而言,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他从家庭纷争中寻求安宁的避难所。

不过,后来因为经济原因,他在成绩不错的情况下,竟然进入了职高,也选择了一个与理科毫不相关的畜牧专业。

但他对数学始终热爱,毕竟是数学,填满了他无数孤独的时候。

有一天,他偶然在学校图书馆的一本旧书中,发现了一些关于数学猜想的内容。

这些理论和假设让他大为震撼,其中提到的“卡迈克尔数”,更是深深吸引了他的注意。

这是一个很多受过高等数学专业训练的人,都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而余建春却被它的复杂性和神秘感所吸引。

从那时起,他便将这个问题记在了心里,时不时地翻看相关资料,试图解开这个百年未解的谜题。

虽然余建春并不具备高深的数学理论知识,但他对数字的敏感和直觉,让他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数学探索之路。

他依靠简单的计算工具和手工推算,夜以继日地进行着数学演算。

对于余建春来说,数学并不是课堂上的枯燥知识,而是生活中的灵感来源和逻辑游戏。

每当他推导出一个新的结果,或是发现一个新的演算路径时,都会让他感到无比兴奋。

几年下来,余建春在数学探索之路上,取得了一些让自己满意的成果。

他不断尝试,不断验证,直到他认为自己真的找到了卡迈克尔数的新判别公式。

这一公式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自信,他甚至觉得,自己或许真的能够解决这个困扰了数学家们百年的难题。

不过,一切又岂会那么容易。

亲爱的读者,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喔~~~,我会努力带来更多优质内容!

从快递员到浙大讲台

尽管余建春对自己的研究充满信心,但现实却一次次打击着他的热情。

他曾试图联系各大高校的数学教授,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指点与认可。

可那些充满希望的信件,最终都石沉大海了。

这让余建春开始质疑自己,难道自己的研究真的毫无价值,难道这些年夜以继日的努力只是徒劳?

他不愿意相信这个残酷的现实,但又不得不面对当下的困境。

这时,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邮件无法数学家们关注到他,那么他就亲自走进他们的视野。

于是,他开始了一段孤独而漫长的求证之旅,他用自己的积蓄购买车票,踏上了前往各大城市的旅程。

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前往当地最有名的大学,试图找到那些在数学界有名望的教授,将自己珍贵的研究成果亲手递交给他们。

然而,这样的举动在他人看来更像是异想天开的妄想。

毕竟,一个普通的快递员,如何能够引起这些教授们的兴趣?

但余建春不愿放弃,他坚信,总有一天会有人理解他的想法,认可他的研究成果。

就这样,他辗转于北京、上海、武汉、成都等大城市,但无论他走到哪里,等待他的始终是拒绝。

哪怕是这样,余建春依然不改初衷,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终会有人发现他。

2016年的某一天,余建春辗转到了杭州,他再一次将自己的手稿,投进了浙江大学教授蔡天新的信箱中。

对他来说,这不过是众多尝试中的一次,但不同的是,这一次,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应。

蔡天新教授对他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即联系了他。

蔡天新教授不仅邀请余建春来到浙江大学,更是在校内为他安排了一场特别的数学研讨会。

在这个本该属于学术精英的教室里,余建春显得格格不入。

同时,面对蔡教授和几位博士生、博士后的共同探讨,他紧张得手心直冒汗,但他明白,这可能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刻。

调整好心态后,余建春站在黑板前,拿起粉笔,开始推演自己多年来的成果。

随着公式一行行地出现在黑板上,他逐渐忘记了紧张,沉浸在数学的世界中。

而讲台下的教授和学生们,也都认真的注视着他的每一个步推演。

当他演算完毕,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

蔡天新教授当场对他的发现表示了高度赞赏,认为他的工作为卡迈克尔数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

这一刻,余建春终于得到了他期望已久的认可,他的数学才能,也终于得到了专业学者的肯定。

很快,一个快递员竟然破解了卡迈克尔数的消息传开,迅速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他的故事,余建春也因此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他不仅成了“民科”的代表,更成为了一种“天才”逆袭的象征。

但对余建春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名的机会,更是对他多年孤独探索的最好回报。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这次成功也是他接下来一系列人生抉择的开始。

命运的岔路口

余建春在浙江大学的讲台上,赢得了学术界的认可,也成就了他的短暂辉煌。

然而,这场胜利并没有为他铺平未来的道路,反而将他推向了一个新的岔路口,一个充满未知与迷茫的境地。

成名后的余建春,一时间成为了焦点人物。

来自四面八方的邀约接踵而至,不少企业和学术机构也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甚至,有些机构表示愿意资助他继续深造。

可这些机会,并没有给余建春带来他所期望的安全感,反而让他感到更加迷茫和困惑。

因为余建春清楚地知道,他的数学知识并不系统,基础也并不扎实。

因此,面对这些高薪职位和学习机会,他的内心充满了不安。

但知道是一回事,他还是侥幸的想着,说不定自己还真的能够在数学的世界中,继续闯出一片天地。

然而,余建春的自卑和固执,却让他一次次错失了将成功转化为长久发展的机会。

当企业提出资助他重新回到学校学习时,他却因为年龄对重回校园产生了担忧,最后,他拒绝了这些建议。

他认为,自己已经不再年轻,无法像那些年轻人一样,花上几年的时间去学习和考试,而他更愿意立即找到一份稳定的高薪工作。

可他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在这个时代,知识和技能才是长久立足的根本。

他尝试着接受一家企业的数据分析师职位。

然而,很快他就发现,数据分析所需的统计学基础、编程能力以及数据挖掘技巧,远远超出了他所掌握的范围。

他对这些全然陌生的知识感到无从下手,他也无法胜任这份。

余建春在困惑中,逐渐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

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接受新的工作机会,他都觉得力不从心。

于是,他选择了逃避,他开始怀疑自己最初的决定,怀疑那次站在讲台上的荣耀,是否真的能为他带来长久的改变。

最后,余建春选择了远离那些,让他感到焦虑的高薪职位和深造机会。

他回到了最初的轨道上,选择了一份看似安稳但与他梦想背道而驰的工作。

最终,他接受了一份普通的流水线工人工作,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天才终成凡人

他一度以为,凭借自己的数学天赋和直觉,能够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然而,现实却一次次将他拉回到原点。

他发现,无论自己的梦想如何伟大,最终都必须依靠扎实的知识,和系统的训练来支撑。

而他,恰恰缺少了这些最基础的能力。

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余建春的名字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那些曾经的赞誉和掌声也离他远去。

他重新回到平凡的生活中,继续着那份单调而安稳的工作。

这份工作虽然单调乏味,却能让他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找到片刻的宁静。

每天,他都在工厂的流水线上,重复着搬运和包装的机械动作。

虽然工作枯燥无味,但对余建春来说,这真的简单很多。

面对这样的结局,余建春心中或许也曾有过遗憾和不甘,但更多的,或许是对命运的一种接受。

他明白,自己并非那些拥有深厚学术背景的精英,也不具备继续在数学领域深耕的能力。

他的天赋让他短暂地闪耀,但现实却让他认识到天赋的局限。

没有系统的教育,没有扎实的基础,单凭直觉和热爱,他终究难以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中长久立足。

因此,他最终选择了过一种普通的生活,他不再追求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也不再纠结于过去的辉煌。

他回到最初的自己,成为了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不过,他曾经的故事,将永远存在,那段时光虽然短暂,却足以让他在内心深处保留一份属于自己的骄傲。

信息来源:电商报 2021年4月24日 关于《8年破解百年数学难题,他的归宿却只能当快递员!》的报道

北青网 2016年8月2日 关于《打工青年推算出数学界难题 高手果真在民间》的报道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