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果断狠毒不是天生的。咸丰死后,恭亲王前去热河祭拜,两人商量除掉肃顺等人。但是慈禧一直下不了决心,担心落空,反而会搭上自己的性命。恭亲王向她担保:“如有差错,唯奴才是问。”
二人的关系也从开始的亲密无间,到后来的反目成仇。根本原因还在于慈禧对权力的运作越来越熟悉,不愿有人与她分享权力。
亲密无间的合作期慈禧给予恭亲王最大的恩典就是,把恭亲王的母亲升级为真正的太后。这件事情确实是慈禧的丈夫咸丰做得不地道。
咸丰的生母是孝全皇后,但是很早就去世了,咸丰是被恭亲王的生母抚养了十年。皇后死后,道光不愿意再立皇后,就让恭亲王的母亲以皇贵妃的身份统领后宫。
道光行乐图,左边读书的二个小哥就是咸丰和恭亲王
咸丰从小就在皇贵妃这里长大,登基后对皇贵妃也非常孝顺。但是只封了她为皇太贵妃,没有封她为皇太后。
咸丰这么做是有他的小心思,六阿哥是咸丰登基最大的对手,如果追封恭亲王的母亲为皇后,恭亲王和咸丰一样就成为了嫡子了,这是咸丰极度不愿意的。
咸丰五年,静皇贵妃病重,但是一直不闭眼,恭亲王知道母亲的心愿,就去找到了咸丰,请求册封母亲为皇太后。咸丰不好直接回绝,就“哦哦”两声就去看养母去了。
恭亲王听到这里,不知是误解了咸丰的意思,还是故意装糊涂,直接去了军机处,要求他们拟旨,封静皇贵妃为皇太后。
军机大臣们知道皇贵妃已经病重,而且是皇帝的养母,以为是皇帝的意思就直接拟好了诏书,送给了咸丰。
咸丰看到后大怒,但是也不好发作。只能封养母为“康慈皇太后”。康慈皇太后在看到封后的诏书后终于合眼了。
但是她这个皇太后不是完整的皇太后,任何皇太后下葬的时候,只能以皇后的身份下葬,然后去陪她死去的丈夫。
慈禧太后的名号是孝钦显皇后,慈安的谥号是孝贞显皇后。可以看到她们两个谥号里都有一个“显”,这个就是咸丰的谥号——显皇帝。
但是恭亲王的母亲却没有这个待遇,她的谥号只是孝静皇后,道光的谥号是“成皇帝”。而咸丰母亲死后是孝全成皇后。可以明显看到少了一个“成”字。
而且恭亲王的母亲不能进入太庙,和皇帝一起被供奉。相当于只有一个皇后的名义,但是没有任何实际的礼仪。
康慈皇太后丧事办完后,恭亲王就被办丧事不用心免掉一切职务,赶回家读书去了。
慈禧执政后,把孝静皇后改成孝静成皇后。同时排位升入太庙,了却了恭亲王最大的心愿。为此恭亲王对慈禧特别感恩。
同时还封恭亲王为议政王,首席军机,宗人府宗令,内务府总管大臣。军机处的其他军机大臣都是恭亲王的朋友。可谓权倾天下。
恭亲王的女儿被养在皇宫,封为固伦
荣寿公主。
咸丰也有一个女儿,是丽妃所生。因为是咸丰唯一的女儿。被封为固伦公主。和前面恭亲王的女儿不是同一个人,很多书把这两个人搞混了。
大赏恭亲王后,新的朝廷制度运行了起来。一开始似乎很完美,但是问题很快就出现了。
初次交锋辛酉政变后,清廷其实还是按照咸丰的设计在运行。朝政由八大臣处理,最后由两个太后敲章确认。不过就是八大臣换成了恭亲王。太后只负责最后的核准。
这套机制在最初的时候,并没有大问题。慈安对政事兴趣不大,慈禧虽然热衷,但是她没有经验,也没有自己的势力。给不出什么有用的决定。也只能依托于恭亲王去处理。
慈禧在朝中唯一的熟人就是被她砍了的肃顺。肃顺原本是郑亲王的儿子,但是因为是小妾生的,所以成年后就搬到了劈柴胡同,他搬过去不久,邻居吏部笔帖式惠征家生了个女儿,取名杏贞。就是后来的慈禧。旗人不是汉人,没有大门不出的规矩。两人有没有交集不清楚,但是肯定见过。
同治三年,曾国藩兄弟平定南京。天下大事基本安定。经过多年的历练,慈禧对朝政也熟悉了起来。对大小事情完全决定于恭亲王也愈发不满,很想夺回政权。
御史弹劾
同治四年三月,御史蔡寿祺弹劾恭亲王,贪墨、骄盈、揽权、徇私之弊四条大罪。慈禧看到后立刻绕过恭亲王控制的军机处,直接到内阁,要求大学士调查处理这件事情。
大学士周祖培看到后,极为震惊,找来蔡寿祺核实弹劾的事情,但是蔡寿祺所有的事情都是风闻,没有实据。
但是周祖培不知道慈禧的用意,所以在上报的时候,还是写的非常委婉:“虽然事情都没有实据,但未必没有,如何处理还请太后处理。”
但是慈禧根本没有看他们的奏折,直接摔出了自己写的手谕。要求罢免“恭亲王的全部职务,回家等待处理。”
上图是慈禧亲笔写的奏折,一共226个字,有10个错字。 而且这个书法也好意思拿给大学士看
恭亲王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骄敖(傲),以(依)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朕冲龄,诸多挟致(制),往往谙始(暗使)离间,不可细问。每日召见,趾高气扬,言语之间,许多取巧,满是胡谈乱道。嗣(似)此情形,以后何以能办国事?若不即早宣示,朕归政之时,何以能用人行正(政)?”宣布“恭亲王著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
括号里的字是笔者所加,帮助读者理解。
这个手谕下达后,满朝文武、满洲亲贵们全部吓坏了,他们不知道慈禧想干嘛,想当武则天吗?于是纷纷上书反对,
一向不过问政事的惇亲王奕誴(小五爷,咸丰的五弟)。也上奏折表示反对。三月十三日。慈禧的妹夫醇郡王奕譞也从外地赶回,此时他正在负责督建咸丰的墓地。也放下一切事情回京城支持六哥。
甚至远宗的铁帽子王也纷纷表示不满。礼亲王,肃亲王等大量王公贵族七十多人,联名上书,反对罢免恭亲王。在强大的宗室压力下,慈禧退缩了。恢复了恭亲王军机大臣的职务,但是免去了议政王大臣。
诏书发布后,恭亲王多次请求面见慈禧。但是都被拒绝。直到二十多天后,才面见。把恭亲王训斥一顿,恭亲王跪地痛哭。从此再没有和慈禧对抗的本钱。他们从合作伙伴变成主妇和管家。
恭亲王与慈禧的对抗安德海事件
慈禧宠幸太监安德海,安德海傲慢的对待王公大臣,引起了大臣的普遍不满。同治皇帝对他也非常不满,一直想杀他。后来更是违背太监不得出京的祖制,去南方采办龙衣。
恭亲王得知后,立刻写信给山东巡抚丁宝真,要求捕杀安德海。慈禧在得知后,暴跳如雷,但是又没有办法,只能记恨于恭亲王。
护军事件
光绪六年,中秋节。慈禧派太监李三顺给妹妹醇王福晋,按例午门只有皇帝和太后才可以走,但是太监狗仗人势,辱骂看门的护军。在清代守卫午门的护军都是贵族出身,自然不会惯着他,就毒打了太监一顿。
太监哭诉到慈禧这里,慈禧大怒,要处死护军。恭亲王得知后,不便自己出面,就安排朝中的清流大臣张之洞、陈宝琛上疏抗争。质问慈禧“以后还有谁敢认真做事?”
慈禧自知理亏,从轻发落,并把犯事的太监责打三十大板。
慈安去世,醇王转向光绪七年,慈安暴毙。慈安虽然对权力兴趣不大,但是她的礼法上高于慈禧。在她的压制下,慈禧不敢太放肆。慈安死后,慈禧终于出头,但是她还需要皇族的支持。她把目光指向了她的妹夫醇王。
早年间醇王和恭亲王关系非常好,醇王多次公开支持六哥。 但是醇王长期和清流待在一起,身上沾满了清流空谈的气息。
而恭亲王长期主持对外关系,出于现实,很多时候采取委曲求全的办法。 醇王把恭亲王对外的柔软视为软弱。
醇王对洋人的经济文化入侵极为不满,同治九年,天津教案的处理中和恭亲王产生极大的矛盾。对恭亲王的退让极度不满,直接问,你执掌朝政,这么多年干什么去了,现在事事退让。
“素日无备,故临事以‘无可如何’四字塞责,自庚申至十年,试问所备何事?”
同治死后,醇王的儿子被选为光绪皇帝,朝中很多大臣开始投靠醇王,形成了朝中一个新的势力。随着实力的增强,慈禧终于可以对她的政敌发起最后一击。
醇王夫妇,福晋是慈禧的亲妹妹婉贞
甲申易枢光绪九年,法国人入侵越南,作为宗主国的清朝自然不能不管,但是不管怎么换人调兵,还是一败再败。朝中对军机处不满情绪越来越大。
光绪十年三月初八,时任起居注官盛昱上了一道奏折《疆事败坏请将军机大臣交部严议》,意图要求敲打军机处的大员。
慈禧见到后大喜过望,立刻下旨将军机处全部人员换掉,恭亲王免去一切职务,回家养病。同时命令礼亲王世铎重组军机处。有事和醇王商量。
这就是被史书称为甲申易枢的事件。
这件事使得朝野大为震惊,就是开始发奏折的起居注官盛昱也非常惊讶,上书给恭亲王和自己分辨,他没有要求罢免恭亲王的意思,就是训诫一下就好。但是慈禧没有搭理他。慈禧等这个机会很久了。
这一次事件和同治四年的完全不同,圣旨发出后,朝中除了议论纷纷,并没有实际的反对动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慈禧在朝里已经聚集了大量的支持力量。恭亲王执政多年,也在朝里积累了大量的不满。从此慈禧成为真正的极尊。
没有人限制的慈禧把清朝拉入了最黑暗的时代,从此她挪用军费修颐和园,大肆过寿。放纵宦官干政。清朝也进入了灭亡的倒计时。
有意思的是醇王执政后,醇王迅速从以前的清流变成了对外让步的洋务派。甚至让步的程度要远超过他哥哥。不知道两兄弟在经历同样的事情后,心态如何?
参考文献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清文宗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穆宗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
贾桢等编:《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宝鋆等编:《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故宫博物院1930年影印本。[7]李文海主编:《清史编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8]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1979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年版。
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中华书局1960年版。
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年版。
宝成关:《奕诉慈禧政争记》,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
汤黎、余祖坤:《恭亲王奕诉政海沉浮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三联书店1997年版。
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