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锚定效应
美国行为金融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在1974年通过实验发现,人们在对某个事件做出定量估测时,容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所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这就是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其实是一种认知偏差。人们在进行决策时,习惯于以某一印象、某一信息作为决策参考依据,即使参考的依据可能跟决策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这种认知就像海底的“锚”,将人们的思维固定住,而这可能会导致人们忽略其他的重要因素,造成决策偏差。
我们身边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商家经常在节日里搞促销活动,大家在买东西的过程中,当看到某件衣服原价999元,折后499元,是不是会觉得优惠挺大,有购买冲动?这个999元就是一个锚定点,相比这个锚定点,现在的衣服打了半折优惠,那你会觉得这件衣服原本价格对应的品质应该不错,而现在因为打折便宜了很多,所以你就很容易去买这件衣服,买完后会有“占了便宜”的错觉。
二、锚定效应如何让我们投资陷入误区
我们现在看看在投资中,投资者是如何被锚定效应影响的呢?机构的投研报告、社交媒体中的股票或者基金讨论,往往都有价格预期,人类的大脑很奇特,凡所入目、皆可成锚,在不知不觉间构建了左右未来操作的坐标参数。在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容易受到市场趋势的影响,让刚刚上涨或下跌的“趋势锚定“诱导着接下来的投资行为,导致投资者失去了理性的思考。
比如一只股票因为基本面的利好驱动,推动价格从底部20元一路涨到40元,在这样一段翻倍行情中,你想买可是怕追高,20元的启动价格就是一个“价格锚”,让你始终觉得涨的太多了,不敢买进,却忽视了此时基本面已经发生了变化,结果只能错过大好行情。而当过了一段时间后,因为利好被证伪,基本面发生了逆转导致股价又从40元开始下跌,当跌倒30元时,你却开始迫不及待的买进,此时你的“价格锚”变成了40元,感觉自己捡便宜,却没察觉到基本面的恶化,结果被套在了半山腰。
再如,投资者买了一只基金后,该基金先跌了30%,又涨了20%,很多投资者会想,还没有回本,就不卖掉股票,结果短暂反弹结束后越套越深,这时的“成本锚”会让投资错失挽回损失的机会,这种以买入价格作为一种“锚定”的投资行为亦是一种偏差。
三、如何正确运用投资中的锚定效应
正如梁宇峰、吴慧敏在《常识的力量》中说的那样,人的思维一旦锚定,就容易得出荒谬的结论。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真正的锚应该是投资标的当前的内在价值。投资者要避免因为过去的股价表现而影响自己对于内在价值的估计,而应冷静客观地计算中企业的内在价值,从而根据内在价值和当前价格的关系进行决策。
投资不能单纯“凭感觉”,要全面地分析和评估,避免依赖单一的信息来源或是内心的第一直觉做出投资决策。价值投资的基础是正确分析企业价值,而正确分析企业价值的前提就是更多地围绕数据统计、宏观经济现状、政策环境、行业基本面等客观现实寻求决策支撑。
巴菲特认为股票的外在价格始终围绕内在价值的波动并最终会回归到价值上,因此坚持在远低于内在价值的位置买入,而在远高于估值的时候卖出,这才是锚定效应在投资中正确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