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并购重组:从蛰伏到新质生产力的探索—抱有希望,不下牌桌!

棱镜洞 2024-07-03 10:00:31

2024年的并购市场是最扑朔迷离的。按以往的逻辑,在IPO收紧导致通道收窄的环境下,本应激发并购重组市场的蓬勃生机。然而,时间行至年中,现实反馈的数据却显得颇为黯淡,预期中的繁荣景象迟迟未现,令市场参与者颇感意外。

在这一背景下,秉持长期视角的理性观察者们,并未因短期波折而动摇信念。他们深信,市场的不确定本质恰似一场马拉松,考验着参与者的耐力与远见。即便是面对当前的沉寂,也不应轻言放弃,而是应坚定地留在牌桌上,耐心等待。因为在令人纠结的A股市场中,坚持与希望往往是通往转机的关键。只有这样,当市场最终展现出其成熟且多元的一面时,那些不离不弃的坚守者,方能迎来期盼已久的曙光。

在仔细梳理所搜集的信息过程中,我注意到数据间存在着不小的分歧,且权威官方统计数据的匮乏,无疑为分析工作平添了几分挑战。秉承严谨的分析态度,并结合其他可靠数据源的佐证,我采取了一种审慎而保守的立场来构建结论。诚然,这一做法虽可能略显保守,但在缺乏统一明确信号的当下,不失为一种稳健的选择。

为了更贴近真相,我们不妨将视线投向过往,借助2023年的实证数据作为基底,并小心翼翼地纳入部分虽非官方但具有一定可信度的2024年数据进行综合剖析。这样的跨期联动分析,虽不能确保毫厘不差,却能在数据迷雾中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坐标。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2023年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23 年度我国A股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2.70万亿元,同比增长0.86%,营业收入平均值136.39亿元,中位数17.91亿元;净利润5.71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净利润平均值 10.71亿元,中位数 0.94 亿元,归母净利润 5.29 万亿元,同比增长-1.33%,扣非归母净利润 4.87万亿元,同比增长-2.02%。剔除金融行业的实体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55万亿元,同比增长 2.18%,高于整体 1.32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3.22万亿元,同比增长-3.52%,低于整体增长速度。

全市场共 4183 家上市公司实现盈利,367 家公司扭亏为盈,2381家盈利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657家盈利公司增幅超100%,1878家公司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9家上市时未盈利的公司实现盈利并摘“U”。

再来看看融资并购方面。2023 年313家上市公司首发募集资金3565.39 亿元,同比降低39.25%。2023 年302 家上市公司实施定向增发,募集资金总额5082.02亿元,其中货币募集金额3899.49亿元。3257.98 亿元的募集资金用于项目融资、补充流动资金和引入战略投资者,占比64.11%。

并购重组是促进产业整合和上市公司补链强链、做优做强的重要手段。2023 年 102 家上市公司披露重大重组事件,截至2024年5月31日,36家已完成重组,10家在进行中,37家重组失败。剔除已经失败的重组事件(下文皆为剔除重组失败的情况)交易总价值合计1071.65 亿元,9 家上市公司涉及金额超过 10亿元。从重组目的上看,19家上市公司出于产业横向整合进行重组,交易总价值341.55 亿元,占比最高,为31.87%。13家上市公司出于资产调整进行并购重组,交易总价值110.53 亿元。国有企业持续深化推进对优质创新资源的整合,30 家国有控股公司公告重组事项,合计交易价值 660.09 亿元,占比 61.60%,33家自然人控股公司重组交易涉及金额 313.54 亿元。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数量5346家,本年度新增首发上市公司313家,退市公司47家,其中强制退市44家,重组退市12家,主动终止上市1家。退市公司中有20家财务类强制退市和20家交易类强制退市,占比 86.96%,3家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1家规范类强制退市。科创板自2019年开板以来首现强制退市企业,退市紫晶、退市泽达在上市3年后,因涉及欺诈发行被首批强制退市。经纬纺机则为主动退市的上市公司。

从政策面来讲,2023 年 10 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动注册制走实、走深。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不仅包括增量、把好 IPO 入口,还涵盖存量。通过并购重组,一是推动存量公司转型升级、做优做强,二是促进存量公司之间的兼并重组、优胜劣汰,缓解市场压力。2024 年 4 月 12 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国九条”),指出要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鼓励上市公司综合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方式提高发展质量。

并购重组,作为资本市场机制的核心构件与注册制改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作用之关键,恰如市场活水之于经济生态。在当前激活市场、恢复投资者信心的关键节点,将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纳入全面政策框架,是对市场诉求的精准呼应,为A股市场带来了一场恰逢其时的甘霖,助力其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自 A 股市场1991年正式开市以来,并购交易逐渐成为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整合及外延式扩张的重要手段。Wind 数据显示,从 1994 年开始到 2017 年最高峰,公告的交易单数从1单扩张至2626单,交易金额从 0.3 亿增长至 1.5 万亿,呈现指数级别增长。观察A股市场并购交易市场的结构,我们可以发现三大显著特征:

首先,上市公司的并购需求普遍超过出售需求。这一现象的背后,可以归结为三个主要原因:一是通常能够上市的都是相对优质的资产,因此在大部分时间里,资产剥离的需求并不旺盛;二是A股市场作为一个公开交易平台,提供了便捷的融资手段、丰富的工具和灵活的杠杆使用,这促使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进行并购交易;三是A股市场的公开定价机制,使得通过资产注入实现市值增长和前期投资退出成为可能。

其次,并购市场规模并非持续单边上升,而是展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市场规模在2015年达到顶峰,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但随后自2017年起逐年下降。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2015年的股市繁荣期间,上市公司尤其是创业板公司,积极借助资本市场进行外延式并购和高溢价兼并,导致并购规模急剧膨胀。然而,伴随着业绩下滑、商誉减值和一二级市场的套利问题,无论是监管层还是上市公司自身,对并购的需求都开始减少;另一方面,随着注册制的推进和科创板的设立,IPO逐渐成为优质资产的首选退出渠道,这也使得并购活动,尤其是大规模资产并购交易有所减少。

第三,重大资产重组构成了A股市场并购市场的重要部分。依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一旦交易金额达到特定标准或其他条件,该交易便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必须遵循证监会或交易所的相关审批程序。重大资产重组在A股市场并购交易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重大资产重组的交易规模庞大,占据了A股市场整体并购交易的较大比例。在2012至2019年期间,重大资产重组的交易规模占比长期保持在50%以上;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目标资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重大资产重组交易的不确定性较高,因此,失败或终止的交易比例也在逐年升。Wind数据显示,在2023年,重大资产重组交易终止的单数占到了公告的全部重组交易单数的45.6%,几乎占到了一半。

近来,并购市场的监管制度持续完善,市场层面亦呈现出正反馈的良性循环,市场回暖与创新发展迹象明显,产业逻辑取代了投机泡沫,央国企并购展现出由政策导向向市场导向的成熟转变,科技导向的并购日益蓬勃,而围绕新兴生产力的整合已成为焦点,如此展现的新气象预示着并购重组步入“新质生产力”时代:

一是产业整合成为主导逻辑。与过去的炒壳式、套利式并购重组不同,近三年来的并购重组更加注重市场化和商业化逻辑,其中“A收A”模式及同业间的横向纵向整合日益盛行。

二是央国企并购质效双升。央国企在并购数量和交易金额持续增长的同时,并购活动也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呈现出积极的变化。比如建筑装饰行业,几乎八成的上市公司都被国企收购了。

三是产业投资并购趋势渐显。在科技创新等领域,上市公司基于产业逻辑的支撑,越来越愿意为高溢价并购案买单。

四是科创型并购活跃度飙升。聚焦经济主战场和科技前沿领域的并购占比大幅上升,新质生产力相关题材占据市场半壁江山。

并购市场的蓬勃兴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个市场架构中,风险投资机构倾注于一级市场的项目,普遍寻求通过IPO上市或融入上市公司框架内,于二级市场实现价值变现。那么,为何要着重呼吁对横跨一级与二级市场的国内并购领域进行全面扩容与升级呢?

宏观视野下,并购不仅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升级的催化剂,更是国家在全球经济竞技场中竞争力跃升的关键一环。它犹如一双无形的手,推动着经济结构的深层变革与效能提升。从微观层面观之,并购不仅是企业战略棋盘上的关键落子,影响着企业的生存智慧与竞争优势格局,它让企业得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迅速吸纳稀缺的技术与市场资源,加速奔跑在强化市场地位的赛道上。

更为深远的是,并购重组的顺利推进,与广大普通投资者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它构成了资本市场“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直观体现。鉴于当前二级市场面临的困境,迫切需要一股来自政策层面的新风,为民众投资者带来实质性的福祉与信心提振。因此,并购市场的茁壮成长,不仅关乎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度推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契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飞跃,亦是对广大投资者期待的正面回应,承载着经济转型与市场繁荣的双重使命。

一、A 股并购全景扫描

在全面注册制的推行及多项政策措施的背景下,市场曾对2023年的并购重组活动寄予厚望,但实际表现却未达预期的繁荣,整体交易量较前一年有所缩减,反映出期望与现实的落差。2023年,作为全面注册制的开局之年,其核心在于“职能下放”与“并购重组效率的提升”,希望通过将并购重组委的职责转移至交易所,加速审查流程。监管层面更加重视信息披露质量,并鼓励企业基于产业逻辑进行并购以增强竞争力,引导企业在并购决策时更加注重目标资产的质地与并购逻辑的合理性。

1、审核与交易概况

据21世纪资本研究院联合联储证券并购研究中心的《A股并购市场2023年总结及2024年预判》显示,2023 年A 股上市公司全年开展的并购交易数量共计 6,325 起,较2022年同期下滑约9%。其中披露交易金额的并购交易共 5,101 起,总交易规模约2.39 万亿元,较2022 年同期下滑15%。

2023年,A股市场总计审核26起资产重组,其中25起获得通过,过会率高达96.15%,尽管批准率较高,但整体项目数量较前一年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面注册制初期的过渡性调整。许可类重组数量显著下降,而非许可类重组占比上升,显示企业偏好现金收购和分阶段并购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全年唯一被否案例——大地海洋的并购,凸显了监管层对资产定价公允性和信披合规性的严格要求。综合撤回申请的案例,项目成功率仅为73.53%。

据律新社研究中心最新统计数据,2024年一季度,中国并购市场(包含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共披露1615起并购事件,交易规模约3412亿元。新能源、生物制药、科技等行业成为并购的热点领域,众多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资源整合、技术升级和市场拓展。

2、国资与民企的角色

国资背景企业在许可类重组中占据主导,占比超过六成,而民企则在非许可类重组中扮演重要角色,也约占六成。

这一年的并购重组案例多集中于关联方资产注入和少数股权收购(八成左右),市场化交易占比不高,但显示出产业整合和横向扩展的趋势。

3、审核周期与支付方式

许可类重组因较长的审核周期而逐渐让位于周期更短、监管压力较小的非许可类重组,后者成为上市公司加速交易完成的优选。现金支付方式因其实现快速交易和确定性的优势,逐渐成为上市公司偏好的支付手段,特别是在小规模并购中更为突出。

4、行业趋势与变革

尽管整体并购市场活动有所降温,但2023年数据显示,横向并购依然是重组的主要目的,反映了企业通过同行业整合和产业链延伸以增强竞争力的策略。主板市场并购活动虽然领先,但科创板、创业板及北交所的并购重组潜力正逐步显现,预示着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推动下,这些板块的并购活动将更趋活跃。

5、行业分布

机械、交通、信息技术、医疗保健等行业成为并购的热门领域,而化工、电力、公用事业等行业在产业整合与国企改革的背景下亦展现出并购活动的活跃。新经济行业的崛起,如互联网软件、医疗设备和电力设备等领域,正利用并购重组作为快速布局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手段。同时,传统产业通过并购重组进行资源优化和产业链整合,也将在国企改革和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获得更多关注。

二、并购重组的监管脉络与市场逻辑(一)政策演进:从“宽进严管”到“优化与适度宽松”

并购重组作为企业战略部署的关键一环,不仅是资本市场的聚焦热点,也是上市公司实现资源优化、规模扩张和价值提升的重要途径。自2008年《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出台以来,我国的并购重组监管框架历经多次迭代,勾勒出从初创期的政策宽松、中期的强化监管到近期的优化放松的演变轨迹,标志着市场正逐步走向成熟与健康。

2008年至2015年间,监管政策的初步宽松催生了并购重组的爆发式增长,伴随而来的也有市场操纵等不良现象。这一阶段,政策的逐步确立与细化,特别是借壳上市和配套融资规则的明确,为资本运作开启了新的大门。然而,伴随并购重组的热潮,股价操纵、高估并购等不良行为亦浮出水面,为后续的强监管埋下了伏笔。

在2014至2015年间,A股市场见证了一波并购重组的热潮,这股浪潮得益于政策的宽松与经济转型的双重动力。2014年,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以“减少行政审批”为核心的并购重组新政策,极大释放了市场的活力,加之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共同塑造了A股并购重组的繁盛景象。

政策面上,国务院于2014年5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了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与优化政策的重要性,拓宽融资渠道,加速资本流动与企业扩张。同时,政府通过简化并购重组审批流程、强化金融财税支持等措施,促进了产业的优化整合与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铺平道路。

经济环境上,面对2014年全球经济的复杂挑战,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政府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简政放权、财税和价格体系改革,激发了市场内在潜力。在此背景下,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成为新的经济驱动力,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相互促进,不仅加深了国际贸易合作,也为并购重组开辟了新的国际合作空间。2015年,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上市公司层面的资产重组,包括资产置换和国企整合,进一步激活了并购市场。

市场条件上,这段时间A股市场经历了一轮显著的上扬,资金充沛与股价的稳健上升为并购重组营造了极佳的外部条件。高企的股价降低了企业通过股票融资的成本,极大地促进了并购活动的频繁发生。

在这波并购浪潮中,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互联网、生物医药等行业迅速崛起,成为并购重组的焦点。地域上,以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为代表的一线及沿海地区在并购重组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交易数量与金额均居前列。海外并购方面,虽然数量有所增加,尤其是在制造业、金融、矿业等行业,但受全球经济放缓影响,总金额略有下降。

2015年,国内并购市场持续繁荣,交易数量与金额双双刷新纪录,政策的不断优化为企业规模扩张和战略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TMT(科技、媒体、电信)等新兴产业的整合加速,VC/PE机构通过并购途径实现退出的现象日益增多,海外并购虽活跃度不减,但规模受全球经济环境影响有所波动,显示出市场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寻求多元化发展的决心与行动。

2016年至2018年,监管层对并购重组市场实施了严格管控,有效抑制了“炒壳”等市场乱象,但同时也导致并购活动显著降温。政策的收紧体现在借壳上市门槛的提高、重组审核的严格等方面,这一时期,市场热度骤降,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快速扩张的路径受阻。

自2019年起,政策逐渐松绑,进入了一个新的优化宽松期,旨在促进新兴产业与优质企业的快速发展。政策调整包括放松重组上市的净利润认定、缩短锁定期限等,尤其是鼓励符合国家战略的高科技和新兴产业通过并购上市,体现了政策对产业升级的导向性支持。尽管市场反应相对平淡,但2024年新出台的监管政策和“新国九条”再次强调了并购重组的重要性,旨在进一步激活市场,引导产业并购成为主流趋势。

(二)市场逻辑:并购重组的驱动与挑战

并购重组市场的演进,其背后的逻辑可归纳为市场预期、监管环境与供需动态的三重驱动。

首先,市场预期的稳定性是并购活动的基石。二级市场的波动直接影响着并购定价与交易决策,稳定的市场预期能够为并购创造有利环境。新“国九条”通过加强预期管理和市场稳定性建设,为并购交易提供了更为稳固的土壤。

其次,监管的包容性是并购创新的催化剂。并购交易的复杂性要求监管既要维护市场秩序,又要鼓励创新。近年来,监管层在保持底线思维(风险防控、保护投资者、市场秩序及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加大对并购重组的改革力度,鼓励支付方式创新和估值的灵活性,为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

再者,供需两端的活跃是并购市场的直接推手。随着A股市场上市公司数量逼近饱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需求与IPO门槛的提升,使得并购成为许多企业及投资者的优选路径。一方面,大量的拟IPO企业因上市难度加大而转向并购市场,为市场带来了丰富的产业资源;另一方面,面临退市风险的企业通过并购寻求“保壳”,进一步激发了并购需求。

但是!并购之路可能不会太顺利!

尽管前景光明,但并购之路依然充满挑战。在并购市场的喧嚣之下,实际行动者寥寥,揭示了并购本质的追求——促进企业发展,而非仅仅作为权宜之计的“保壳”手段。现实的困境在于,私募股权领域普遍的高估值与并购市场中更为审慎的评估标准之间,横亘着一道难以忽视的价值鸿沟。尤其在涉及大股东回购承诺的对赌协议情境下,这一障碍显得尤为难以跨越。只有当市场各方,尤其是大股东与投资机构的收益预期与并购市场的实际接纳程度达成和谐一致时,真正的交易契机才会浮现。

当前并购现状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不对称:一方是投资机构因前期高额投入而不愿轻言妥协的高价预期,另一方则是上市公司寻求性价比最优解的“精打细算”。在此背景下,若大股东背负着对赌的枷锁,“折价”出售资产不仅无法有效减轻其回购负担,反而可能陷入资产流失的困境。

并购之路布满荆棘,最大的障碍莫过于买卖双方难以调和的预期差距,这如同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时间,这位伟大的均衡者,既能够消磨分歧,也可能让机会消逝无形。

三、新质生产力发展下的产业并购重组

尽管当前A股市场的并购重组活动展示出若干新动态,总体观察仍显现出一定的市场低迷状态。严格的审查标准无疑为并购重组增设了难度,同时也提高了复杂度。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创新药和机器人等蕴含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领域,这些行业的高风险特性在严谨的审核环境下更为突出,可能导致潜在价值高但风险并存的项目难以吸引充分的资金扶持。加之新兴科技公司普遍的高估值,容易在并购重组中催生高额溢价现象。因此,一个活跃、健康且科学的并购市场对于促进新兴产业资源整合、加速研发转化至关重要。

证监会主席在2024年3月6日的演讲中,着重强调了并购重组制度与时俱进的紧迫性。随后,证监会于3月15日发布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旨在优化“小额快速”审核机制,鼓励上市公司间的吸收合并,并强化对重组上市的监管,为优质企业开辟政策绿灯。此外,新国九条等高层政策进一步重申了并购重组的支持,明确科技、制造和医药等关乎新质生产力的行业应积极采取并购行动。这系列动作彰显了监管层对经济动态与市场变迁的深刻认识,即现行制度需持续迭代,以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预期随着政策的逐步实施与市场环境的优化,A股并购重组活动将在2024年下半年逐步回温,尤其是在IPO阶段性收紧的背景下,部分原拟上市融资的企业或将转而寻求并购路径,而科技、制造和医药等行业的新质生产力相关并购亦将呈现积极态势。

1、 科技领域并购

科技企业的并购不仅是获取创新技术、产品或市场的关键策略,也是迅速响应市场变化、增强竞争力的途径。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物联网、5G、区块链及云计算等技术的飞跃,TMT行业迎来新的增长点和并购机遇。腾讯通过一系列精明收购,如对Riot Games(2011年2.31亿美元收购,后面开发出了“英雄联盟”这种现象级端游)、Supercell(86亿美元收购,收购后腾讯的市盈率从37涨到了54)及Sumo Group(82亿美元收购)的并购,稳固了其在游戏行业的领导地位,显示了并购在加速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中的作用。微软收购LinkedIn(262亿美元)和动视暴雪(690亿美元),则是跨界整合、拓宽服务生态的典型案例。

Databricks对MosaicML的收购,进一步证明了大数据与AI融合的强大力量,为企业提供了一站式AI解决方案的先机。

2、制造业并购

在高端制造业,跨国并购重组是获取先进技术和全球市场准入的金钥匙,促进了产业链的优化整合。例如,长江电力的一系列收购巩固了其水电行业的龙头位置,长江电力在 2019 年 12 月以 48.9761 亿元收购了云南华电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23%股权,2023 年 1 月又以 119.04 亿美元的交易金额完成了对三峡金沙江云川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100%股权的收购,收购后长江电力市值与市盈率均一路上行。

美的集团与海尔智家凭借精妙的收购策略,各自在产业升级与全球化征程中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2017年初,美的集团成功完成了对德国顶尖工业机器人企业KUKA集团价值约292亿元人民币的收购,这一举动不仅大幅增强了美的在智能制造板块的竞争力,还为其向工业自动化与数字化前沿的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此后,美的集团再接再厉,于2020年顺利将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纳入麾下,进一步挺进新能源领域,深化其多元化布局。这两次里程碑式的并购活动,不仅引领美的股价屡创新高,也为其市值的稳定增长铺设了坚实的轨道。

与此同时,海尔智家则通过海外并购战略,稳步构建其全球影响力。海尔智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活跃表现,尤其是2018年9月对意大利知名家电品牌Candy公司的全面收购,耗资约38.05亿元人民币,购得了Candy的全部股权,标志着海尔智家在欧洲乃至全球市场的业务版图得到显著扩张。这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海外并购,不仅巩固了海尔智家作为国际家电巨头的地位,更为其海外市场的深入渗透与品牌国际化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展现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卓越远见与执行力。

3、 医药行业并购

近年来,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活动显著增强,不仅体现在交易数量的攀升,亦反映在交易金额的连年增长上。生物制药与生命科学的蓬勃进展促使资本日益倾向于注资那些聚焦创新药物研发的前沿企业。医药企业为获取竞争优势,愈发倾向于吸纳那些技术领先且具备创新能力的目标公司,而产业资本在并购交易中的角色愈发关键。在全球化的驱动下,跨国并购成为众多医药企业突破疆界、获取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及探索新型商业模式的快捷通道,加速其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与生物制药及生命科学紧密相连的医药行业并购预计将持续升温,创新与合作成为主流趋势。

如复星医药利用并购作为跳板,积极推进其全球化布局。2017年,复星医药携手复星国际以10.91亿美元的规模,共同取得了专注于注射剂研发的印度药企Gland Pharma 74%的股权。该企业拥有深厚的国际药品注册经验,为复星医药的国际化蓝图提供了坚实平台。此番并购直接推动了复星医药与复星国际的股市表现,两者股价随即迎来显著上扬,尤其是复星国际股价从同年7月的低谷11.64港元跃升至10月31日的峰值19.34港元。

迈瑞医疗则借助并购力量优化其产业链结构,作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领头羊,迈瑞在2021年斥资5.32亿欧元完成了对Hytest Invest Oy及其子公司的全面收购,旨在强化化学发光产品及相关原材料的核心研发能力,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确保供应链的稳健性。此次并购不仅加强了迈瑞在体外诊断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还助力其总市值自2021年初的低点强势反弹,实现营收与净利润的持续增长。

诺和诺德控股则通过并购巩固其制药与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针对现代社会对医药资源的迫切需求,企业需突破生产限制以占据市场先机。2024年2月,这家国际医药巨擘宣布一项总额达165亿美元的全现金交易,意在收购CDMO行业领头羊Catalent,从而整合其全球生产设施与研发技术,极大提升了诺和诺德在药物研发及生产领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稳固了其行业巨头的地位。

四、2024年:抱有希望,不下牌桌!

2023 年,并购重组市场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稍显疲态。然而,随着新一年的开启,政策的春风频频吹拂,为并购重组领域带来了新的转机。一级市场估值承受着压力,国内 IPO 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这使得资金充裕的企业发现了通过并购重组来进行战略布局的绝佳时机,市场正展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但就具体实践而言,仍需以保守的视角看待市场,毕竟不确定性因素众多,只能秉持稳中求进的态度,满怀希望,坚守牌桌。

2024 年,IPO 市场的紧缩态势几乎已成定局,这无疑加剧了待上市企业急于寻找出路的紧迫感。众多企业在直接 IPO 之路受阻后,从历史经验判断,将会纷纷转向并购重组的途径寻求退路。供应端热情高涨,而需求端的吸纳能力却表现得较为谨慎。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参与各方应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面对充满变数的局势,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这几年,企业经营愈发艰难,这也成为了上市公司进行并购的契机。

政策方面,一系列有利于并购重组的政策密集出台,为市场注入了强大动力。自年初开始,深化并购重组改革就被视为激活资本市场的关键举措,多次得到官方的着重强调。证监会不仅在 1 月的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市场化并购重组增强实力,还在 3 月推出了多项措施,包括优化“小额快速”审核机制,强化对重组上市的支持与监管,以及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并购重组发展壮大。这些举动无疑提高了市场对并购活动的期待值。4 月,国务院发布的新“国九条”更是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借助并购重组和股权激励等手段提升自身价值。政策的持续发力为并购重组市场的进一步活跃奠定了坚实基础。

监管环境方面,IPO 门槛的提高促使并购重组成为企业间接上市的优选方案。2024 年第一季度,IPO 数量与融资规模大幅缩减,与前两年同期数据形成了鲜明对比。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一季度 A 股仅有 30 家企业上市,同比、环比分别下降 55.9%、38.8%。与此同时,有 80 家企业选择主动撤回申报材料,上会企业数量也有所减少。这充分表明监管趋严导致的 IPO 放缓趋势十分明显。在此情形下,企业通过重大资产重组实现间接上市,成为资源整合和市场准入的有效策略,为并购市场开拓了新的增长空间。

产业视角下,市场在经历了 2015 - 2017 年的跨界并购的“爆雷”危机后,并购双方、监管机构对跨界并购保持冷静态度,但是对产业之间的协同整合予以鼓励和支持,产业的整合能够真正体现并购重组的价值,发挥产业整合、协同共赢的效果。而现在,一级市场估值受压以及投资者退出需求的增加,为现金充裕的企业创造了难得的并购机遇。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恢复期,实体经济增长放缓,市场流动性收紧,致使一级市场估值回调,企业估值预期也随之调整,为收购方提供了更多以合理价格获取优质资产的机会。同时,急于退出的投资者将并购视为理想途径,这一切都为资金充足的企业实施并购战略、实现低成本扩张提供了优越条件。

国资委多次召开会议,提出以上市公司为平台开展并购重组,促进资产和业务布局优化完善,同时国资委在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国企整合将会成为未来的主要类型。

全面注册制的实施和监管环境的变化对并购重组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未来,我们预计市场将继续适应这些变化,展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但期望 2024 年并购市场“面朝大海,繁花盛开”,或许不太现实。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