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国炜 编丨灰灰
前三季度,保险行业又有数量颇多的险企调整了高管。
尽管保险“江湖”从来是“铁打的公司,流水的高管”,但毕竟险企高管位置重要而稀缺,汇集这些变动,可一窥当下行业发展变化的特点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趋势,是故险企高管变化历来引人关注。
《今日保》根据各保险公司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统计汇总:
今年前三季度,人身险行业有36家公司更换了董事长和总经理,其中18家公司换了董事长,23家公司换了总经理;
财产险行业有27家公司更换了董事长和总经理,其中调整董事长的公司有13家,调整总经理的公司有16家。
不仅如此,伴随着险企一二把手的更替,班子成员的调整也趋于频繁。在这些调整中,《今日保》发现,历来“稳得一匹”的精算师职位和外资合资公司高管职位,似乎也不像人们心目中那么“稳”了。
前三季度,整个行业共有27家公司更换了总精算师,有12家外资合资公司更换了最高管理层。
如果加上其他高管岗位,变动者数百之巨;如果再算上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中层调整,这一数字又将放大数倍。
当然上述调整原因各异,有到点退休者、有转任他方者,但更多还是个人原因,言外之意多是股东纠葛或是股东对业绩不满之下的调整。
事实上,这也是当下行业转型步入深水区,不同机构应对转型变化和真实经营状况在人事方面的反映,也是不同险企经营成色的直观呈现。
让我们一观前三季度行业人事调整。
1 寿险篇:头部调整迅猛,36家寿险公司将帅调整,5家齐换今年前三季度,寿险行业涉及董事长和总经理调整的公司共有36家,除了国寿、太保、新华等几家头部公司外,大多数为中小型寿险公司。有5家公司在年内同时调整了董事长和总经理,如富德生命人寿、横琴人寿、华泰人寿、海保人寿和瑞泰人寿。
先说头部公司。
今年,几家头部寿险公司中,国寿伴随集团董事长的离任,国寿股份董事长也由白涛调整为集团董事长蔡希良,太保和新华均是总经理调整。
其中,太保寿险原总经理蔡强离任,老太保人李劲松升任公司总经理。同时,随着太保寿险原董事长潘艳红8月到龄退休,由中国太保集团总裁赵永刚兼任太保寿险董事长,轰轰烈烈的太保寿转型外脑计划告一段落。
由两位太保寿培养的业务型干部组成的“赵李配”,掌舵转型推进中的寿险老三。这也让业界对太保寿险自2017年起延续至今的“长航”行动将如何继续深入推进,展开了诸多想象。
最近,太保寿险全新推出的精英代理人“Cπ康养财富规划师”培养计划,或可视为太保寿险面对新政迭出与竞争对手各种“规划师”频出的队伍调整的应对之策。
有意思的是太保产险也将在今年进入换帅周期,不同于以往太保系子公司董事长掌舵当家的治理格局,调整过后的太保产寿险子公司与保险央企类似,将由集团领导出任董事长,真正掌舵实际经营的将是总经理,并兼党委书记。以前,太保产寿董事长皆为转职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而新华保险则是张泓因年龄原因辞任总裁,副总裁、总精、董秘龚兴峰于10月接任总裁。龚兴峰同样在新华系统内工作多年,自2010年起担任新华保险总精算师,2016年起担任副总裁,2017年起担任董秘。
这样一位熟悉新华经营模式的新帅上任,其与新华董事长杨玉成的搭配,对于这家曾经历不少高光时刻,如今需全力追赶第一梯队的老牌险企而言,显然也更有利于战略的稳定与延续。
再说广大中小公司。
如果说,今年以来寿险行业 “报行合一”落地实施叠加上半年资本市场的震荡调整,险企投资端普遍面临较大压力,部分头部公司尚能凭借过往的经营底蕴和庞大的规模基本盘还算平稳,那么大部分中小型险企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可谓更加严峻。
在这种大的形势和环境下,不少中小公司或是由于股权变更而调整董事长或总经理,或是股东试图通过更换总经理促使企业经营步入正轨,推动形成了中小型保险公司整体而言一二把手频繁调整的局面。
值得关注的是,前三季度合资和外资保险公司将帅更换的比例,似乎大大超出了业界对这类险企管理层通常更加稳定的固有印象,达到了12家,如中银三星人寿、中宏人寿、华泰人寿等。
其中,部分公司盈利表现不佳,如光大永明人寿前三季度亏损额超过12亿元,北大方正人寿亏损超过8亿元,而总经理一职年内多次换人。
此外,重新出发的瑞众人寿、中汇人寿也在今年迎来了重整后的第二届领导班子。瑞众人寿原总裁赵松来退休,副总裁俞德本升任总裁,中汇人寿总裁由李源变更为杨征。
随着高管换届,这些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险企将如何化解风险、进一步发展,也吸引着市场的持续关注。
2 财险篇:27家财险公司将帅调整,中小型公司占近九成相比寿险行业,前三季度财险行业的一二把手调整较少,有27家。除了处于行业第一二梯队的人保财险、太保产险与大地财险,其余都是中小型财险公司,占比接近九成。
在这些调整中,有一部分是出于特殊原因。
比如,王勇获批担任比亚迪保险总经理,公司班子成员终于组建完成,开始在全国部分区域经营车险业务;日本财险、劳合社、三井住友、东京海上日动等外资险企,由于任期届满而发生总经理调整;中意财险由于原中方股东中石油将其所持有的51%股权全资转让给外方股东忠利保险,公司变身为外资险企,原中石油所派遣董事长严九离任,由忠利保险所派的副董事长接任。
而在上述这几家险企之外,属于中小寿险公司人事调整的定律也同样在财险发生作用——面对“老三家”近65%市占率的巨大优势,中小型险企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业绩压力下,相比于调整发展战略所需要的漫长周期,抑或培育自身“小而美”的专业化经营能力,变更一二把手是一种“期待中”见效更快、期限更短的方法。
而不凑巧的是,受年初南方大面积低温冻雨以及夏秋季多次台风登陆的影响,多轮密集的赔付使得很多中小型财险公司净利润亏损或下滑。这也更加剧了业绩因素对人事的影响。
比如,将帅齐换的永诚财险,2024年前三季度保费收入约55.6亿元,同比下降约2.1%;净亏损约2.43亿元,同比下降约510%;净资产收益率-9.65%,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1.85个百分点。根据其偿付能力报告披露,由于承保标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赔付金额较上季度大幅上升,导致三季度经营亏损,影响偿付能力下降。
3 27家公司更换总精:超60家公司调整副总裁,38家公司变更财务负责人行业人事调整的看点不仅集中在董事长、总经理的层面,也围绕着各险企班子成员等核心职位而展开。
尤其是今年以来寿险业在利率下行趋势下,根据监管要求多次调整产品预定利率及主打产品,使得经营中总精算师的重要性前所未有的凸显出来,总精人员调整也更加频繁。
财险业也面临相似的逻辑,随着车险综改进一步深化,新能源车大规模普及,以及自动驾驶等新技术的快速应用,车险业务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而总精是险企能否迅速推出定价模型,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或者开发出更具差异化产品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无论在寿险业还是财险业,总精算师都算是一个高频换人的职务。
实际上,一二把手以及总精算师的人事调整并非各保险公司的个例,领导班子中其他重要的职位同样在前三季度经历了极其繁多的人员更替。
据不完全统计,财险业涉及到副总裁调整的公司有30家,寿险业有34家;总裁助理调整的财险业有18家公司,寿险业有6家;董秘一职调整的,财险业有17家公司,寿险业14家。
而在更为具体的职能岗位负责人层面,财寿险行业涉及到财务负责人职位调整的合计有38家公司,审计责任人调整合计22家,合规负责人调整合计32家,首席投资官调整合计12家,首席风险官调整合计30家。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在新的监管环境与业绩压力下,更多险企将注意力聚焦于财务、审计、合规、风险领域,这事关偿付能力。对于中小公司而言,偿付能力压力日益严峻。
后记:依旧有53家公司没有当家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数字,也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市场中依旧有四分之一的保险公司没有董事长或者总经理。
根据对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不完全统计:
目前财险业共有32家公司没有董事长或总经理,其中汇友相互保险社、黄河财险、安华农险3家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同时缺位;还有10家公司没有董事长,如珠峰财险、北部湾财险、东海航运、华安财险等;19家公司总经理缺位,如海峡金桥、现代财险、鼎和财险、融盛财险等。
再看寿险业有21家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缺位,其中信泰人寿、中韩人寿、华汇人寿3家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同时空缺;有6家公司董事长空缺,比如前海人寿、幸福人寿、中信保诚人寿、中华联合人寿、弘康人寿、复星联合健康;13家公司总经理空缺,如三峡人寿、瑞泰人寿、英大人寿、财信吉祥人寿、国联人寿等。
其中,有一家寿险公司出现两位资深副总经理同在,三位做过临时负责人的高管同在的现象;还有一家险企居然出现党委书记、法人代表、代行董事长职权者非同一人的情况……
53家没有当家人的险企在所有市场主体中占比已超四分之一。作为企业舵手,董事长或总经理的意义不言而喻,尤其是在行业转型水深浪急之时,治理结构上的缺席注定影响公司经营轨迹,将平添更多坎坷。
对于几家董事长和总经理双双空缺的险企,它们的转型将如何推进,前路更加充满不确定性。毕竟,木桶最短的板才决定了桶的容积。
治理结构老生常谈的问题,依旧是困扰行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