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到大军区政委家吃饭,改善伙食,跟警卫自报家门,首长热情招待

齐梁帝陵石兽 2025-01-17 18:10:07
引言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友谊如同一根坚韧的红线,贯穿了无数革命者的生命。1967年的昆明,一个年轻的战士因父亲的革命友谊,走进了大军区政委谭甫仁的家门。看似普通的家宴,却承载着跨越数十年的革命情谊。从井冈山的初识到昆明的重聚,陈士榘与谭甫仁的故事,仿佛一部革命史诗,诉说着那个时代的忠诚与信仰。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段超越军衔的深厚情感。

正文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革命友谊是最珍贵的财富。1928年,井冈山的细雨中,陈士榘与谭甫仁因一首《国际歌》结缘。那时的井冈山,物资极其匮乏,红军战士每天只能吃一餐饱饭,其他时候就靠野菜和红米饭裹腹。但正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革命者们的友谊愈发坚固。谭甫仁的革命经历和文化水平,让他在教导队的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而这段时期的经历,也为两人日后的友谊打下了坚实基础。

时间来到1934年,江西于都的枫树飘红,陈士榘和谭甫仁在这里重逢。此时的陈士榘已是红四军某团的参谋长,而谭甫仁则在红五军团担任连指导员。两人相见,一番寒暄后便投入了长征的准备工作中。长征途中,两人虽在不同的部队,但都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战斗。革命友谊在战火中愈发深厚,成为他们在艰难岁月中相互支持的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谭甫仁在东北野战军担任纵队副政委,参与了著名的四平战役。当时,他带领政治部的同志深入一线,做好伤员护理和群众工作。而陈士榘在华东野战军任参谋长,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两人虽然各自在不同的战场,但始终保持着书信往来。他们互相交流作战经验,分享战场见闻。

1965年,谭甫仁成为工程兵部队政委,与陈士榘合作无间,推动了部队的建设和发展。谭甫仁的务实作风和独特的工作方式,让陈士榘十分佩服。在一次军区会议上,陈士榘特意提到:“谭政委来了以后,我们部队的工作有了新起色。”这种超越军衔的深厚情谊,正是革命友谊的真实写照。

1967年,谭甫仁在昆明热情接待陈士榘的儿子,展现了超越军衔的深厚情谊。午饭时分,谭政委吩咐勤务员准备了几个家常菜。虽说是大军区政委的家宴,却十分简朴: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线,几个时令小菜,荤素搭配却并不奢华。这种朴实的作风,正是老一辈革命家的传统。吃完饭,谭甫仁还特意给北京打了个电话,向老战友报平安。

谭甫仁的离世,让陈士榘深感悲痛。谭甫仁的遗物中发现了一本泛黄的日记本,详细记录了1928年在井冈山的那段往事。在日记的扉页上,还夹着一张模糊的老照片,那是井冈山教导队的合影。直到晚年,每当有人问起谭甫仁,陈士榘总是说:“在工程兵部队的两年多,是我们共事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最愉快的一次。”他总是记得,那个在井冈山上唱响《国际歌》的战友,那个与自己并肩战斗了四十年的老同志。

总结

革命友谊如同一根坚韧的红线,贯穿了无数革命者的生命。陈士榘与谭甫仁的故事,正是这种友谊的真实写照。从井冈山的初识到昆明的重聚,他们的友谊跨越了数十年,经历了中国革命的多个重要阶段,体现了革命理想的持久性。谭甫仁的离世,让陈士榘深感悲痛,但他们的友谊并未因此消逝,而是通过日记、信件和回忆,继续传承和弘扬。革命友谊不仅是个人情感的体现,更是革命传统的延续。通过讲述历史,我们可以传递革命传统对当代的教育意义,让更多人了解和珍视这段历史。正如陈士榘所说:“要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军队里有这样的好传统、好作风。”这段超越军衔的深厚情谊,正是革命友谊的真实写照。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