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这座位于安徽省的城市,因其境内淮河段盛产河蚌而得名,古乃采珠之地,故又有“珠城”之美誉。在历史的长河中,蚌埠及其下辖的各县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变迁。
蚌埠(古称蚌阜)
历史沿革与内容介绍:
蚌埠地处淮河中游,黄淮海平原与江淮丘陵的过渡地带,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重要节点。在历史上,蚌埠地区曾是多个古代国家的邑地,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徐方、鲁、宋、吴、越、楚等国。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蚌埠地区分属不同的郡县管辖。随着历史的演进,蚌埠的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多次变迁。
至南宋时期,蚌埠地区开始形成较为稳定的行政区划。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始置怀远军及荆山县,辖今怀远县及蚌埠市区西部等地。此后,蚌埠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商贸集散地。
在明清时期,蚌埠地区属于凤阳府管辖。清同治二年(1863年),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等地为蚌埠独立行政区,置三县司,直属安徽省凤阳府。这标志着蚌埠作为一个独立行政区的开始。
民国时期,蚌埠的行政区划又经历了多次调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凤阳府,蚌埠地区直属安徽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蚌埠先后直属安徽省及所属专区。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成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蚌埠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双墩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双墩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遗址之一,距今约7300年。双墩文化的发现为中华文明史增添了新的内涵。此外,蚌埠还是淮河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淮河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影响着蚌埠的历史和发展。
怀远县(古称涂山、荆山)
历史沿革与内容介绍:
怀远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是徐国的领地。战国时期,怀远地区先后为宋、楚等国所占。秦统一中国后,怀远地区属九江郡。
汉代时期,怀远地区属沛郡。三国时期,怀远属魏国谯郡。晋代时,怀远先后属沛国、谯国。南北朝时期,怀远地区历经多次政权更迭和行政区划调整。
隋代开皇二年(582年),西楚州改为濠州,怀远地区属濠州。大业三年(607年),濠州改为钟离郡,怀远仍属之。唐代武德年间,钟离郡复改为濠州,怀远属濠州。此后,怀远的行政区划相对稳定,一直属于濠州(后改为凤阳府)管辖。
怀远县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自然风光秀丽。境内有涂山、荆山等名山,以及淮河等河流。涂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大禹治水的重要场所之一,荆山则以盛产美玉而闻名。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怀远县独特的旅游资源。
五河县(古称五虹)
历史沿革与内容介绍:
五河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军及五河县,这是五河县作为独立行政区划的开始。元代时期,五河县属泗州管辖。明代洪武年间,五河县属中都临濠府。永乐元年(1403年),凤阳府直属南京,五河县随之改属南京凤阳府。
清代时期,五河县的行政区划相对稳定,一直属于凤阳府管辖。民国时期,五河县先后属安徽省淮泗道、第四专区等。新中国成立后,五河县属安徽省蚌埠专区、宿县专区等地级行政区管辖。
五河县地处淮河中游,水陆交通便利,历史上就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商贸集散地。特别是明清时期,五河县作为漕运的重要节点之一,承担了大量的漕粮转运任务。这不仅促进了五河县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也为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如今,五河县已经成为一个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的综合性县城。境内有淮河、浍河等河流穿境而过,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同时,五河县还积极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依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固镇县(古称:谷阳、固镇)
历史沿革与内容介绍:
固镇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46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春秋战国时期,固镇地区先后为徐国、宋国、楚国等地。秦统一中国后,固镇地区属泗水郡。
汉代时期,固镇地区属沛郡谷阳县。此后历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次政权更迭和行政区划调整。隋代时期,固镇地区属彭城郡。唐代武德年间改属徐州。宋代时期属宿州蕲县、灵璧县及泗州虹县分领。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销怀远军改荆山县为怀远县后,固镇地区分属宿州及灵璧、五河、怀远县等地。明洪武年间先后属中立县、临淮县、凤阳县等地。清代时期一直属于凤阳府管辖。
民国时期固镇地区先后属安徽省淮泗道、第四专区等地级行政区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属蚌埠专区等地级行政区管辖。1965年7月正式建县命名为固镇县。
固镇县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著名的“垓下之战”的发生地,也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之一。
这些历史事件不仅为固镇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为其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如今固镇县已经成为一个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的综合性县城。同时积极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依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