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文|雨别
编辑|雨别
《——【·前言·】——》
泾国公陈亨是明初一代名将,史称“靖难最佳投资人”,在元末乱世他曾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到了靖难之役他却倒戈相向,助燕王朱棣成功夺权。
从乱世崛起的将才
元末天下乱成一锅粥,朱元璋在濠州起兵,席卷中原,而陈亨的名字最早出现在这个动荡时期,寿州人出身,家世显赫。
父亲是扬州万户,手握兵权,算是元朝地方上的大人物。
刚开始他只是个无名小卒,朱元璋手下最重要的就是骑兵队,陈亨负责这些铁甲兵的训练。朱元璋眼光毒,喜欢有脑子又能打的武将。
陈亨第一次上战场就让朱元璋记住了他,那一年他才二十多岁,跟着部队一路从濠州打到滁州,每次出击,他都冲在最前面,一副“不要命”的架势。
光能打还不够,还得能守,攻下滁州后元军立刻反扑,大军围城。陈亨带着一队铁甲兵硬生生守住东门。
接连几天不眠不休,伤兵一批接着一批换下,陈亨却咬牙不退,城池没丢他却差点儿折在城头上,朱元璋听到这个事拍板给他升职,成了千户长。
他一路北上,跟着大将军徐达征战,从中原到北平,从山西到山东,哪儿有硬仗哪儿就有他。1369年,北征结束,大同成为明朝北方的防线。
陈亨受命镇守大同,当了当地的最高军事指挥,大同背靠蒙古草原,元军时不时就派部队骚扰。陈亨带着骑兵“以战止战”,哪儿有动静就杀到哪儿。
几年下来大同平静不少,他也一步步升到北平都指挥使。
靖难的抉择
靖难之役是明初最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1399年朱棣造反,北平成了战场的中心,朱允炆派兵围剿,北方军阀的态度成了胜负的关键,陈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大宁是北方重要的军事要塞,地理位置特殊,隔着蒙古草原和北平遥相呼应,朱棣起兵后,派人联络大宁守将刘真和陈亨,试图让他们倒戈。
起初两人态度模棱两可,对朱允炆他们有恩情,对朱棣他们有忌惮。
朱棣不信这个邪,他亲自领兵到大宁,摆出“以诚相待”的样子,有人劝陈亨拒绝坚守皇帝的命令,陈亨看了看北平局势,又看了看大宁守军的实力。
于是他决定杀掉反对的人,把大宁城献给朱棣。
他的军队成了朱棣最强的“外援”,在白沟河之战中,陈亨带着大宁的铁甲骑兵从两侧突袭,打得朱允炆的部队措手不及。
这个战役直接决定了靖难之役的走向,朱棣大胜,陈亨立下头功,可就在这一战中他受了重伤,刀剑砍得太多,身体撑不住。
1399年年底,他病死在军中。朱棣对他的死深感遗憾,亲自为他写祭文。
功成名就与家族的荣耀
陈亨的死并没有让他的功绩被遗忘,在朱棣的眼里,陈亨不仅是自己的得力干将,更是靖难成功的“头号功臣”。
1402年,朱棣登基为明成祖,正式改年号为永乐,他没有忘记那些在靖难之役中为他效力的将领。
陈亨虽然早已病逝,但他的名字却高挂功臣榜单。朱棣追封陈亨为泾国公,谥号“襄敏”,还特别下旨,将陈亨的事迹刻入史册,并设立祠堂让后人祭祀他。
陈亨的家族从这一刻起开始了九代荣耀的延续,他的长子陈恭承袭了泾国公的爵位,陈家的子孙在明朝的权力体系里举足轻重。
在永乐年间,陈家频频受到皇室的恩宠,家族的地位一时无两,陈家在明代先后有四人担任重要军事职务,这在功臣后代中实属少见。
陈家的家训非常明确,不插手党争、不结交外戚、不在朝堂树敌,这些严格的家规,避免了家族卷入激烈的政治斗争。
陈家历代子孙中,大多选择军职或地方任职远离京城是非,这种低调务实的处世之道,才使得陈家能够九代保全爵位。
到明朝中期,陈家虽然已不如早年那样风光,但家族的整体地位依然稳固,世袭的泾国公爵位,依然是明廷认可的“国朝名门”。
明朝是一个看重权臣忠诚的朝代,对于像陈家这样的功臣家族,既享有无上的荣耀也活在高压下,稍有不慎可能一朝倾覆。
他们格外小心行事,不与其他功臣家族争利,不牵涉党争,这种低调策略让陈家得以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屹立不倒。
这样的家族传承并非没有代价,陈亨的子孙们虽然保住了爵位,但并没有出现像陈亨一样的绝对军事强人。
争议
有人说他是忠勇之士,和朱元璋一路打江山,又为朱棣出谋划策,足够忠诚,也有人认为他是个投机者。靖难之役他背弃了建文帝,把大宁城拱手送给朱棣。陈亨的选择是聪明的,他洞察了局势,看清了建文帝失策的削藩政策,明白大局不可逆转。投向朱棣,不仅保全了自己的军队,还为明朝未来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陈亨的大儿子陈恭承袭泾国公爵位,性格低调务实,始终谨守朱棣对陈家的“功臣本分”,陈恭不像父亲那样好战,却在镇守北疆时显露出过人的管理能力。
他为边疆屯田、组织防务,颇得永乐皇帝赏识,朱棣曾下令褒奖,称他“无愧父功,家族之光”。陈恭虽不曾立下耀眼的战功,但因他的稳重务实,为陈家打下了稳固的家族根基。
他在明英宗时期官至都督同知,镇守南方,负责云南、贵州一带的防务,当时西南少数民族部落时常叛乱,明军疲于应对。
陈懋则善用计策,不仅军事上攻守有序,还通过联姻、赈济安抚等手段,使局势趋于稳定。
如果没有陈亨投降,大宁兵力的加入,朱棣的胜算可能大打折扣。但站在建文帝的立场上,陈亨就是背叛。靖难之役本是皇权与藩王的对决,陈亨身为朝廷将领本应忠于君主却在关键时刻倒戈。
这种行为从道义上讲有违“忠臣”的标准,他的背叛行为直接加速了建文帝的失败。
元末明初,动荡不安。将领在家族利益、个人存亡和朝廷忠诚之间,常常需要作出艰难选择。
陈亨的投降为陈家开辟了新的可能,九代侯爵不是每个功臣家族都能达到的成就,这种“长寿”的显赫,多少是因为陈亨选择了“站对队伍”。
虽然他背负争议,但他的家族却因此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