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植物不简单,名字“霸”气人称“金刚藤”学名菝葜,你认识吗

吴江野鹤 2024-09-03 13:46:39

“菝葜”这两个字很陌生,很多人不一定知道是啥?但是,说起“金刚藤”,很多人都知道长啥模样了,特别是出生在农村的人。

图片01~02):金刚藤学名菝葜

清江鹤孩提放牛时代,就在山野上见过这种植物。当时既不知道它的俗称也不知道它的学名,但放牛娃都知道它的“厉害”。因为行走在山坡上,不经意间,你就会被这种灌木所“绊”住。若是遇上它茎上的“倒钩刺”,说不准你还会“见点红”,才能走脱。

“菝葜”在古代就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植物。郑樵通志云:其叶颇近王瓜,故名王瓜草。文中的“王瓜”就是指“菝葜”。

图片03~04):金刚藤的地下根茎

明唐寅在《咏怀诗》中说:“灌木寒声集,丛筱静色深。冰霜岁聿暮,方昭君子心。”诗中的“灌木”可不是一般的灌木,而是指“菝葜”这种灌木,有一定的“特”指意思在里边。

在广袤的自然资源植物之中,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与宝藏,菝葜便是其中之一。

这种看似平凡的“灌木”植物,实则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特征、显著的药用价值以及独特的食用方式,有着不同凡响的药用和经济价值。

图片05~06):菝葜的果实

本期图文,清江鹤将与各位亲们各位老师重点关注和聊聊关于灌木“菝葜”的话题。通过本文分享,带您一起走进菝葜的世界,一探其奥秘。希望你喜欢并积极转发分享本文。

菝葜是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目百合科菝葜族菝葜属多年生攀援灌木:

菝葜,又名金刚藤,只因为它的藤蔓坚硬如钢而得其名。又因为它的藤蔓上生有“倒钩刺刺,故又称为“金刚刺”。

还有的地方称菝葜为“铁菱角”,概源于它的地下根茎的尖状物(铁菱角)。还有的地方称菝葜为“金刚蔸”“山归”“乌鱼刺”(茎上的卷须),其实都很好理解或形或态或用途。

图片07~08):菝葜的叶片

“菝葜”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攀援状灌木,常见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林下灌木丛中、路旁、河谷或山坡上。

《中国植物志》第15卷中载菝葜田间茎蔓长可达二三米,少数可达到5米左右。其茎表面上布满坚硬的刺,让人在不经意间便能感受到它的防御之力。

“菝葜”叶片宽大,状如马蹄,叶面光泽似柿叶,叶鞘脱落处有“卷须”如“乌鱼刺”,与冬青、乌药叶相似却又独具特色。冬季菝葜叶片失水干枯以后呈古铜色。

图片09~10):菝葜的花

秋季,菝葜绽放出绿黄色的花朵,雌雄花大小等同,随后结出红艳的浆果,如同樱桃般大小,果面有一层非常明显可见的“粉霜”,为山林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不过,这个果子随着不同的“熟”度,会出现裂果。

菝葜的根茎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粗厚坚硬,为不规则的块块根,富含淀粉肉质剖开为浅红色,这也是其药用与食用价值的重要来源与入药部位。

菝葜根茎表面黄棕色或紫棕色,结节膨大处留有圆锥状突起的茎痕和细根断痕,质地坚硬,断面呈棕黄色或红棕色,显示出其独特的生理结构。

图片11~12):菝葜茎上的倒钩刺

“菝葜”的地下根茎,清江鹤孩提放牛时代,常常把它挖来作“玩具”,去掉其茎表上的“菱角”和根须,放在砂石上“水磨”后,根状茎外观颜值靓丽,非常漂亮。

《中国高等植物》中载“菝葜”根状茎可提取淀粉和栲胶,也可以酿酒。药用有祛风湿,利小便,消肿毒的功能。

菝葜入药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利关节”的功效:

菝葜在中医药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传统应用。其性味甘、酸,性平,归肝、肾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抗炎抗菌等多种功效。

图片13~14):菝葜茎上的刺与卷须

《本草纲目》中载:菝葜山野中甚多,其茎似蔓而坚强。植生有刺,其叶团大,状如马蹄,光泽似柿叶。不类冬青,秋天黄花,结红子。其根甚硬,有硬鬚如刺。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利关节功效。

对于热病、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菝葜的清热解毒作用尤为显著。同时,它还能有效缓解小便不利、淋证等尿路感染问题,帮助人体排除湿气,恢复健康,是不可多得的“排 湿”王。

在风湿痹痛、关节疼痛等疾病的治疗中,菝葜同样表现出色。

图片15~16):菝葜果实在转色之中

其祛风除湿的功效能够改善关节活动受限、肌肉酸痛等症状,为患者带来福音。

菝葜的嫩叶嫩茎均可食用,地下块茎可提淀粉和酿酒:

除了药用价值外,菝葜还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其根茎富含淀粉,能够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能量,缓解身体疲劳。其地上植株的嫩茎嫩叶还可以作蔬菜鲜食。

宋代张耒就写有一首鲜食菝葜嫩茎叶的诗篇,题目是《食菝葜苗》:

江乡有奇蔬,解疫补体节。春深土膏肥,紫笋迸玉裂。烹之芼姜橘,尽取无可辍。应同玉井莲,已过猫头茁。异时中州去,买子携根拨。免令食蔬人,区区美薇蕨。

图片17~18):菝葜的叶片,茎,卷须

古人认为“菝葜”有避“疫气”的功效,所以称“解疫补体节”。

在过去,人们还常挖取菝葜的地下根茎来充饥,甚至称其为“冷饭头”。在两广某些地方,菝葜(根茎)更是被视为一种珍贵的食材,常用于煲汤。

菝葜煲汤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具有滋补强身、祛风除湿的功效,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图片19~20):成熟的菝葜果

此外,菝葜还可以用来酿酒,制作出的菝葜酒口感独特,风味醇厚,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节日饮品。在唐朝时期,菝葜还是屠苏酒的重要原料之一。相传屠苏酒有屠鬼气、苏人魂的作用,其制作过程复杂而神秘,但每一滴都蕴含着菝葜的精华与力量。

“菝葜”与屠苏酒的趣味故事:

“菝葜”与屠苏酒的故事,为菝葜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色彩。

唐朝时,春节元日(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会饮用屠苏酒,以求来年平安吉祥。

图片21~22):成熟的菝葜果

这个屠苏酒就是以“菝葜”为原材料制作的。

“屠苏”最开始是指“药帖”方名,源自华佗,后为孙思邈,李时珍,张仲景等医家所引。其主要的组配药剂有“大黄,川椒,白术,桂心,桔梗,乌头”等。后来把“菝葜”入药配组后,就以“菝葜”命名泡酒饮用,可以“不染瘟疫”。用于“流行病”的防范。

古时屠苏酒的制作过程很“神秘”,菝葜作为一味重要的药材,被精心研磨成末,与大黄、桔梗、白术等药材,还要一同封存于井底,历经寒冬腊月,最终才融入酒中,成为了一剂驱邪避祟、祈福求安的良药。

图片23~24):野外采挖菝葜根茎

因为“屠苏酒”有“除邪扶正”的寓意,所以上至官宦士家下至黎民百姓,都对“屠苏酒”趋之若鹜。故这款以“菝葜”为原料,“神 秘”制作出来的“屠苏酒”很快就被人们“青睐”,并成为重大节假日饮品的“标配”。

唐孙思邈在《名急千金要方》中载:“饮屠苏酒,岁旦避疫气,不染瘟疫及伤寒。”

唐韩鄂也在《岁华纪丽》中记述:元旦每人饮一杯屠苏,一年中就不会得瘟疫。

而且饮屠苏酒,也是要讲序次的。梁代宗檩在《荆楚岁时记》中说:岁饮屠苏酒,先幼后长,为幼者贺岁,为长者祝寿。

图片25~26):菝葜根茎

屠苏酒与古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于是“屠苏酒”就成了很多文人墨客书写情感的重要载体,给屠苏酒在历史文化长河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唐代顾况在《岁日作》诗中说:“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

宋代郑望在《除夕》中说:“可是今年老也无,儿孙次第饮屠苏。一门骨肉知多少,日出高时到老夫。”儿孙次第饮屠苏,轮到自己饮屠苏酒时,翌日的太阳就己经升得很高了,可见儿孙之多。

图片27~28):菝葜根茎

当然关于“屠苏酒”的名句,还是那首《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让人读来,朗朗上口,不愧出于名家之手。

最后的结语:

菝葜这种看似平凡的山野灌木植物,实则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特征、显著的药用价值以及独特的食用方式。它不仅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医药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一同走进菝葜的世界,感受它的魅力与力量吧!

1 阅读: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