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伊琍谈如何育儿:反省为何被专家坑?(上)

田园泥土香育儿 2024-02-11 09:11:41

马伊琍谈如何育儿:反省为何被专家坑? (上)

(注 本文 为 田园泥土香教育于2018-04-10 23:59首发于【搜狐自媒体】,原标题《马伊琍谈育儿:反省为何被专家坑? (上)》今天,以《马伊琍谈如何育儿:反省为何被专家坑? (上)》重新修改于【头条】)

马伊琍谈育儿:反省为何被专家坑? (上)

2018-04-10 23:59

今天,马伊琍微博晒出育儿反省为何被专家坑,从女儿是否应陪妈妈睡引发联想与讨论。

马伊琍微博大谈育儿经验直指“砖家”,没养过几个娃都别逞能!

下面是马伊琍的微博——

马伊琍微博晒出育儿反省为何被专家坑

我们从马伊琍微博中可以看出,她似有暗指某些“专家”不懂育儿,写的育儿书是误导年轻的母亲。

马伊琍,之所以发微博育儿被专家坑,这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同时,提醒未来的母亲,在育儿方面,不要在按照所谓的育儿专家的教育方法。

马伊琍,现在是在育儿已经是过来人啦,最有发言权。

实际上,在育儿这一方面来说,确实没有人比“母亲”更有发言权了。

以下是马伊琍的原文:

“昨晚,妹妹非要睡在我身边,一会儿就呼呼的,纠结着要不要把她抱回身边小床,却舍不得,这样有奶香味宝宝的日子大概也不会有太久了吧。姐姐小的时候特别依赖我,总想让我搂着睡到天亮,而我在愚蠢的独立育儿理念影响下,坚持在她睡着后,哪怕自己睡着了也会半夜醒来把她抱回小床,摸着小手隔栏而卧,只有在她生病时才彻夜让她睡在大床,以便随时掌握她的体温。现在回想究竟在怕什么?怕她跟我们睡一张床就太依赖?怕这种依赖会破坏了孩子长大后的独立?那时候的育儿理念多是从小训练独立啊延迟满足啊挫折教育啊,现在看全是胡扯!分明越是满足依赖感越是从婴儿时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应的孩子,长大才会有安全感才真正独立!所以,都急什么呀,赖在身边就赖着吧,关键这小丫头平时都不让抱,愿意睡我身边也是好难得的呢!”

“养孩子,真不是随便提个观念就敢称自己专家达人的,没亲自养大过几个性格不同孩子的,没个十几年以上经验跟随来以观后效的,都别逞能!当妈妈的只求随孩子共同成长,感恩孩子们无私无畏地选我们当妈妈,信任我们,让我们在他们身上犯错,还一直那么爱我们!”

我们知道,马伊琍在08年生完孩子后,虽然身价暴涨,但她却抵抗住了金钱的诱惑,亲力亲为带孩子,并未急着复出。因为马伊琍认为,亲自带孩子对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而且这是对孩子最好的陪伴。几年前一向以好男人形象示人的文章被爆出劈腿传闻,已是两个孩子妈妈的马伊琍最终选择了原谅,给了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因为只有完整的家庭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最好的陪伴。

马伊琍的这些做法,是非常正确的,为她点赞。

今天,马伊琍发文提到妹妹要和自己睡,并大方谈起了自己的育儿经。并且发文称:“那时候的育儿理念多是从小训练独立啊延迟满足啊挫折教育啊,现在看全是胡扯!分明越是满足依赖感越是从婴儿时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应的孩子,长大才会有安全感才真正独立!”

马伊琍的这些育儿经验,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

在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看一看:马伊琍为什么说“那时候的育儿理念多是从小训练独立啊延迟满足啊挫折教育啊,现在看全是胡扯”?

一、多大的幼儿:可以用“延迟满足”的教育理念?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

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这个实验说明: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他们能够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的实现。

多大的幼儿:可以用“延迟满足”的教育理念?

实践证明,3岁以后的儿童,可以用“延迟满足”的教育理念。

可是,现在的父母,在育儿方面,往往是照本宣科,要知道,3岁以前的孩子是没有记忆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照本宣科的情况呢?

实际上,这是美国受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的哭声免疫训练法、延迟满足训练法,婴儿独立完整睡眠训练法。

约翰·华生曾经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约翰·华生的这种说法,从某方面说是有道理的。

不过,他的哭声免疫训练法、延迟满足训练法,婴儿独立完整睡眠训练法,对于一个没有意识的3岁以前 幼儿,是一种无情的、残酷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岂能让幼儿有安全感?

我们来看看这位"大师"本人的家庭被训练得如何: 1928年约翰·华生出版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

在这部书中,他倡导了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儿童养育体系,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华生认为对待儿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脱情感因素,以免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这本书改变了美国儿童的养育实践,整整一代儿童,包括他自己的孩子,都是在这种风格的教养实践中长大的。 他的儿子们对华生的描述是这样的"没有同情心和情绪上无法沟通的。

事实上,华生,虽然是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行为主义之父,他也是一个家庭教育的受害者,他一辈子都没有走出原生家庭阴影。

华生创建了行为主义,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两个儿子却带着心理创伤长大,都被严重的抑郁症所困扰。其中一个是精神病学家,后来自杀了。另一个儿子叫詹姆斯,活下来了,但他将自己能够生存下来的原因归于长期的精神分析治疗,而不行为主义的功劳。

华生一辈子没原谅自己的父亲”,是有“精神虐待阴影、潜意识心里阴影”在心里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为什么?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是华生的爸爸脾气暴躁、游手好闲,相当不靠谱,当地名声也不好。华生13岁那年,这个坑人的爹竟然抛妻弃子,离家出走,到外边搞起了3P,是的,到外面和两个印第安女人同居了。华生受同学欺辱,并因暴力行为而两次被捕。童年对爱的绝望,让约翰·华生倾一生之力,打造了一个"没有情感的程序化帝国"。

在这种情况下,华生提出啦,让马伊琍困惑的“哭声免疫训练法、延迟满足训练法婴儿独立完整睡眠训练法。”

由于,华生,虽然是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行为主义之父,再加上,哭声免疫法因为见效快,让妈妈省心省力,曾在美国风靡一时。被哭声免疫法修整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付出一代美国儿童的幸福代价后,此方法终于被欧美深深反思和摒弃,约翰·华生也曾被评为美国人最讨厌的人之一。

其实,华生的“哭声免疫训练法、延迟满足训练法婴儿独立完整睡眠训练法”,以及“尽量少的亲吻和拥抱孩子,更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的大腿上。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最多只能握一下手或亲一下额头。这就是统治了一代美国育儿实践的‘哭声免疫法’思想"对于3岁以后的幼儿,简直就是母爱剥夺。

不过,上世纪,有一位名为哈洛的比较心理学家,用残忍的手段摧毁了几代恒河猴的一生,而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冷酷的实验竟与“爱”有关,并彻底颠覆今后的育儿方法。

在1958年,威斯康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当选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在该学会的年度大会上,他发表了一篇著名的主席致辞,题目叫做:《母爱的本质》。这篇致辞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曾轰动一时;不仅在心理学界,而且在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都成为一个印象深刻的重大事件。

哈洛用恒河猴做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幼猴与母亲的依恋关系,打破了从前深入人心的“有奶便是娘”的认识,证明了母亲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尤其是拥抱才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大来源。另外还有面具实验、“铁娘子”实验、“绝望之井”实验等一系列利用恒河猴做的实验。 这些实验对小猴子们的身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虐待,遭到动物保护组织的强烈谴责和反对,但是哈洛反驳道:“每只遭受虐待的猴子大概对应着现实中100万个受虐待的孩子。如果我能以论文阐明各种错误,由此拯救100万个人类孩子的话,即便使用10只猴子也并不为过。”

二、母爱的本质:哈洛的恒河猴实验启示

哈利·哈洛(Harry F. Harlow 1905-1981)英国比较心理学家,早期研究灵长类动物的问题解决和辨别反应学习,其后用学习定势的训练方法比较灵长类和其它动物的智力水平。

哈洛1905年出生在美国爱德华州,父亲是一名不太成功的发明家,而母亲,用他的话来讲“也不那么和蔼可亲”。就是这个从小缺爱的心理学家,曾经酗酒、几度陷入抑郁,但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对于“爱”的研究。

那么,哈洛是怎样证明他的“母爱本质理论”的呢?

1930年,哈洛在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找到一份工作。他本来计划研究老鼠,但随后转而研究恒河猴。一开始的时候,他设计了一个研究猴子智商的实验,但他很快又开始对其他的东西产生了兴趣。

从1957年到1963年间,心理学家哈洛在麦迪逊的威斯康辛大学,作了一系列现在看来有点残忍的实验:交给两个“妈妈”来抚养:一个是能够给它提供奶水的妈妈;另一个是全身包着舒适的绒毛能够给它提供接触感的妈妈。结果发现,小猴子更愿意和那些能够给它提供接触感和依恋感的妈妈呆在一起,而不是那个只给他提供奶水却没有任何可以依恋的妈妈呆在一起。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每天二十四个小时中有将近十八个小时,小恒河猴呆在能够给他抚触感的妈妈怀里;而只有三个小时,趴在能够给她奶水的妈妈怀里吸奶;其他时间在两边跑来跑去。 这说明,母爱除了要给孩子奶水这样的生命支持和物质的帮助之外,更重要的是提供孩子接触感和依恋感这样的心理支持。

也就是说,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的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还应该包括对孩子的爱抚、接触和心理的关怀。这些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根本保障。 为什么哈洛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他在实验中,设计让这两组猴子都听到一个特别奇怪的声音伴随着看到一个巨大的玩具,比如一个敲着鼓的泰迪熊玩具。

那些能够获得触摸感的小猴子,会立马奔向自己的“母亲”,趴在它们怀里,慢慢地安静下来,因为妈妈能够提供给它心理安全的保障。而那些无法获得母爱抚触感的猴子,却立刻瘫了下来,躺在地上疯狂地抓挠自己,并且不断地撞击自己,大声地尖叫等。这样的表现和在精神病院里头的患者在病情发作时候的行为完全一样。

由此可见,母爱的心理支持是让婴儿健康成长特别重要的基础。 哈洛的第二个实验更加让人震撼。他把这些小恒河猴分成两组,使它们没有选择哪种母爱的可能性。尽管这两组猴子喝的奶水和成长的环境都是一样的,但是那些有接触妈妈的小猴子,和那些没有机会体验呵护感和抚摸感的小猴子之间,其成长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就完全不一样。 特别值得我们警醒的是:这种缺乏母爱心理支持的影响,是长期的、甚至可能是终生的。

因为这些处于封闭条件下的恒河猴,在前8个星期所造成的伤害,使得它们在后面很难恢复和其他猴子之间正常的社会交往和关系。

这种没有母爱心理关怀的影响,相当于人类6个月的作用。因此,哈洛把早期母爱形成的关键期定为6个月。

他建议,我们人类的婴儿和母亲最少要有六个月的时间经常在一起。换句话说,人类的产假起码要有六个月左右,才能保障孩子和妈妈之间长期的、亲密的爱的关系的存在。( 哈利·哈洛 百度百科)

对于哈利·哈洛有这样一段类似感动中国颁奖词一样的描述: “他是伟大的研究者,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嗜酒之徒,一名抑郁症患者;他的研究设计很疯狂、很残忍,但研究的目的却是探讨爱;他研究爱但又爱得失败,关注亲子依恋,对自己的孩子却不闻不问……他是人本主义大师马斯洛的导师,也是史上著名疯狂实验的实施者,他就是哈利·哈洛。”

如今,在欧美生过孩子的妈妈都会得到助产士和医生的"亲密育儿"的建议。亲密育儿,按需喂养,已经成为欧美国家最基本的共识。

马伊琍谈育儿:反省为何被专家坑?(上)

0 阅读:0